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深刻体现了苦感文化的精神,苦感文化成为其理论源泉及实践动力.甘地正是深受印度传统苦感文化的影响和感染,在殖民主义强大的暴力机器镇压之下,却能安详地坐在纺车前,深思印度的前途和出路.无论是在甘地的衣着、生活上,还是在他的非暴力主义学说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都秉承着印度苦感文化的精神,也对印度苦感文化和印度的独立作出了贡献.因此,他不但是苦感文化的集大成者,将苦感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而且也被尊为印度的国父.  相似文献   

2.
甘地主义是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体系,具有特殊的矛盾性,这是由于受到印度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印度教传统文化、西方思想文化、印度早期国大党政治家的思想以及甘地本人在南非和印度的实践活动等诸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甘地和甘地主义在印度民族运动史上,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甘地和甘地主义如何评价?它对印度历史的发展主要地是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它对今天印度人民的革命斗争有那些教益?都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甘地和甘地主义是印度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4.
陈红梅 《中学文科》2007,(6):116-116
甘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种斗争形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印度国大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非暴力主义”是甘地主义的核心。我们欲想实事求是地评价甘地及甘地主义的历史地位,必须对甘地“非暴力主义”的渊源做一番研究。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宗教色彩最浓的国家之一。国内教派林立,情况复杂。印度人习惯于以宗教来区划民族,以宗教来代替政治。印度社会长期的贫困、闭塞、愚昧,使得宗教思想到处滋生、蔓延,造就了印度人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印度的一切,无不打土宗教的烙印。但印度的各种宗教,大多宣扬“善良”、“忍耐”、“宽恕”、“服从”,强调和平与仁爱。因和平而轻视斗争,因仁爱而反对…  相似文献   

6.
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一八六九——一九四八)是印度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史学界对甘地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在对甘地思想的核心——非暴力主义的评价上,大多数论著的意见却是一致的:即不管对甘地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对甘地非暴力主义都是基本否定的.其理由主要是:第一,“‘非暴力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根本对立的”;①第二,“所谓‘非暴力’的道路,只能葬送民族解放运动”②;第三,“‘非暴力主义’限制革命的群众运动”③。笔者认为这三条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拙作《对非暴力主义应基本肯定》(见《世界历史》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已经对第一条理由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本文仅对另两条理由再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圣雄甘地是一位具有浓厚的宗教思想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真理的象征,是贯彻非暴力精神的典范,甚至还是毗湿奴神的第十个化身。甘地正是自十九世纪继罗姆·摩罕·罗易和提拉克以来、借改革印度教来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的政治家之一。甘地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通过革新印度教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甘地的学说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政治斗争、社会改造的思想武器。本文试图从甘地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来看它包含的宗教与政治成份,并探求甘地把革新后的宗教(或称作新印度教)运用于政治斗争的合理性及其失败的必然性,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8.
现代乡村文化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与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长期互补、和谐发展的文化.乡土文化不仅一直是现代乡村文化不可缺少和代替的组成,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和乡村振兴,其更将成为有强大生命力的稀缺资源.推进农村及其教育现代化、乡村及其教育振兴,必须重视乡土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传承,通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甘地主义为甘地独特斗争方式的基因序列,印度特定环境和甘地个人经历是甘地独特斗争方式的基因密码,问题分析和历史评价这把钥匙可以厘定甘地独特斗争方式的基因优劣。认识和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能真正做到历史地评说甘地这位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乎乡村发展的全局性、纲领性、指引性任务,以乡村文化振兴为重要抓手。乡村教师是链接乡村儿童与乡土社会的纽带,肩负着传承、发展、创新乡村文化的使命。面对村落物质形态的消弭、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倾向、城乡之间学校环境差距较大的现实,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的文化性格中过多地显示出专业性和现代性成分,而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使命。立足于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需要正确审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形象,将乡土文化渗入职前职后教育的全过程并培养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认同,创设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外部条件并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性格,更好地发挥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是一位注重风俗和地域文化描写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包括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他的小说展现出对俗世生活和普通百姓的浓厚兴趣,堪称一幅凝结着大美与大爱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在一系列的乡村题材的小说中,刘醒龙为我们描绘出了处于转型期的农村变革时代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它们不同于五四时期形成的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乡土小说。刘醒龙乡土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蕴涵其中的“仁爱意识”,这一意识主要体现在浸润于作品中的温和之气以及那种重建美好道德品质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3.
运用符号学方法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理论,考察建国后小说中城乡对立主题的一个表现:进城。经过细读《创业史》、《人生》、《平凡的世界》、《城的灯》等小说,发现爱情婚姻是解决进城问题的艺术途径,进城的道路上浮动着菲勒斯能指,它把城市与农村分别变成了被征服和被抛弃的女人。但同时小说作为社会象征性行为也历时性地昭示了渐进社会工程的进展,进城的道路在逐渐拓宽。  相似文献   

14.
河北抗战小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抗战题材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就是因为燕赵文化精神和抗战人文精神存在着彼此对位的关系。这两种精神的普遍意义就在于追求健全的人格。而建国后至今,对于以河北为中心的抗战小说的批评则折射出了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着单向度的流弊。在当下的人文精神建构中,我们应当走出这种误区。  相似文献   

15.
张欣小说爱情观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格局中,张欣的小说创作虽不曾山高海阔大红大紫,却也总是让人无法割舍、难以忘怀的。她的小说直接承续了现代抒情小说的抒情传统,以男女情爱为故事框架,以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索和终极关怀为指归,叙事舒畅而清隽,意境浪漫而纯情,语调温婉淡雅而又不时洋溢着反讽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现代都市小说风格,为我国新时期小说大潮中女性写作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美而典型的艺术范例。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宋代文言小说作者籍贯与作品数量两方面着手考述,可以归纳出宋代志怪小说的地域分布特征。其次,结合地域文化分析了这一特色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浓郁的巫术鬼神及术数信仰,他们认为无论个体还是时代的盛衰治乱,都被鬼神所决定,都可用术数以预知,故而常常用它们来指导自我人生乃至社会事务,这直接为志怪小说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其次,离不开这些地方的自上而下的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的对志怪小说的喜好和提倡。  相似文献   

17.
日本能成为众多译介、传播金庸小说中最系统、最成功的国家,主要原因有;中日两国历史文化背景相似等客观条件,日本“武侠”小说与金庸小说的相似性,日本传媒的重视,日本艺术界名人及金庸小说学术研讨会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晚清青楼小说的传播与南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后期以大上海为轴心,江、浙繁华商埠为辐射带,形成了极具江南文化意味的以《海上花列传》为代表的青楼小说系列。清代后期小说的这种地域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演进历程中是独特的,从清代后期青楼小说叙事风格的地域化与传播走向、接受群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地域化;小说叙事主体的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濡染;小说的文化渊源与南方文化生态及相关的人文背景等层面来阐释清代后期文坛这一奇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西小说时空观的差异并非小说技巧的问题,而是关于此在在世的本体论差异,它反映着中、西文化从生存到超越的两种不同的精神进路.  相似文献   

20.
乡村的自语--论莫言小说创作的精神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的小说大都以乡村为题材,他以较明确的乡村自我立场,表现了乡村的深层文化精神。莫言展示乡村精神的两个典型意象是苦难和幻想,叙述方法上也融入了较多的乡村文化特征,体现出乡村自语的精神姿态。莫言的乡村书写与其生活经历、文化姿态有深刻的关联,也有充分的文学史意义,但一些作品中也存在着浮浅和炫奇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