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生成”,从认知发展角度、思维角度、能力发展角度、个性发展等角度看,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是由“不会”向“学会”,是“生疏”到“熟练”的提升,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生成",从认知发展角度、思维角度、能力发展角度、个性发展等角度看,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是由"不会"向"学会",是"生疏"到"熟练"的提升,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等特点."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一个新理念、新策略.生成性课堂.也已经成为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是最具有灵性的。课堂上,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让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在文本中自由驰骋,让思想在交流中急剧碰撞,让情感在诵读中尽情流淌。  相似文献   

4.
<正> 著名语文学家吕叔相指出:“成功的语文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而‘活’又堪称为语文教学法之精髓。”那么“活”指什么?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培养成果的具体体现。非智力因素就是“活”的底片,是个性中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诸因素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即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识领域;以道德情操、审美情操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在语文教学中,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产生、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和相辅相成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通过特定的氛围、具体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语言的具体运用上看,言为心声,任何人讲的话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内在的某种情感。从文章学角度看:“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1]文章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结晶,它倾注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中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丰富…  相似文献   

6.
教学生成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生成”概念的内涵从儿童学习的角度来看,是相对于“接受”而言的,“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超越和发展;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性”是对“预设性”的重要补充和修正。为了使得教学生成的基本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引导“生成”的教学能力,确立起强烈的教学资源意识,并具有应对“生成”的教学机智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体验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还可以促进情感的内化。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思想的陶冶和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阅读兴趣、生活经验、角色转换以及对话交流等角度出发,促进体验的生成,增强阅读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正>从小学到大学,语文教学一直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语文课的教学,既能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乃至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人文精神的教育。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而言,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  相似文献   

9.
体验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还可以促进情感的内化。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思想的陶冶和情感的涌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阅读兴趣、生活经验、角色转换以及对话交流等角度出发,促进体验的生成,增强阅读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有效教学”是教学活动和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追求,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语文教学过程有效性的价值追求应是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有所收获.充分让语文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一方面。学生在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言语技能的掌握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少知到多知;另一方面。学生丰富了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成了师生知识探究、精神建构的旅程。  相似文献   

11.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习作过于追求方法和技巧,缺乏情感和思想,导致了语文教育的畸形发展。新课标提出学生写作要写出个性,提倡个性化作文,即去伪求真、发展个性,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和充满个性的作文。  相似文献   

12.
“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对学生的智力发展,独立的判断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相似文献   

1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灵魂和魅力在于情感教育。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实施情感教育既是语文学科及其课程教学中的应有之义,更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原始黄金期,突出并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活动,无论对于培育学生的智能素养还是人文素养,都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有效性策略构建与运用,试对此做出简要性阐述。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黄娇 《教学随笔》2014,(10):20185+18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教育,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悲同喜,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充满情感的教学,语文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在情感的世界里,没有课堂的情感就没有有效地生成。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从注重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两方面来激发学生情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7.
“教学生成”概念的内涵,可从两方面来考察和理解。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它是相对于“静态预设”而言的,“生成性”是对“预设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它是相对于“被动接受”而言的,“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超越和发展。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主动解释,生成个人的意义或自己的理解,同时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重组或改造而获得生长的过程。从教学生成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发现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假性生成、缚式生成、低效生成和浅层生成。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的首要目标和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因此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可贵地关注了学生的天赋和个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要知己知彼,知己是进行教学设计;知彼是了解学生的认知准备和课堂生成。语文有效教学是在知己知彼中以彼来调整己的过程,即是生成调整预设的过程。有些语文老师可能忽视了知彼,尤其是从教经验不多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是最具有灵性的。课堂上,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让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在文本中自由驰骋,让思想在交流中急剧碰撞,让情感在诵读中尽情流淌。一、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生成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和谐、开放。课堂学习不可能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展开,应在孩子积极地思维、自主地探究中生成。如在教学《山…  相似文献   

20.
孙岩梅 《河南教育》2004,(10):29-29
“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对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的过分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因此,提倡语文教学个性化,呼唤语文教学个性的回归,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以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一、教师人格魅力的独特性所谓人格魅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赏心悦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催人上进的感染力,它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将这种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