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的人的形象刻画具有定型化的模式的特点,但作在使人物性格“定型”并呈线性稳定发展趋势时,人物个性的发展空间仍充满张力,仍为读深深喜爱。其获得永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内在叙事层面有所变化,人物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反讽性、模糊性及价值观的错位等,在主体叙述的深层次上显示出对“定型化”模式的解构。同时,与作“经典”式地运用对比、虚笔、细节、道具等诸多叙事手法,使定型了的人物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审美效应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学的主体形式.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依赖语言和叙述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心理活动以及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等直接传递给读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有语言的叙述,就不可能存在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所以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文学大家族中最主要成员之一的小说,就是语言加叙述的艺术.当我们在谈论一部小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以细小的人物关系作为切入点分析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主要是充分的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同时,把言语行为作为合作交流的框架,在全文里面运用最多的语言特色是—反讽。反讽的语言运用表达了作品里面人物的性格,通过语言加深读者的印象,普通的语言反讽可以在文学语用的发展中得到诠释,所以能够验证语用理论对于文学作品赏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爱玛》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反讽手法在这部小说中运用得也最为成熟。本文在全面介绍奥斯汀小说反讽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爱玛》这部小说。文章从三个角度来做出具体分析,分别是:人物言语行为的前后矛盾与重叠反复、故事叙述过程中设置多重陷阱、情境设置巧妙离奇,使读者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和体会《爱玛》中反讽的奇妙之处。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小说又是叙事的艺术。它依靠作家生动鲜明的艺术语言,来向读者传达自己要讲述的故事,要表达的感情,要阐述的思想,而读者也只能通过作家的叙述语言来理解、领会、感受这一切。严格地说,一篇小说从头至尾都是作家的叙述语言,即使对话,也是作家描摹人物的口气、语调、神态来加以转述的,也可以说是作家代人物立言。所以叙述语言是小说家用来叙述事件、描写环境气氛和人物行动、神态心理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用语言来  相似文献   

8.
在《航程祭典》中,小说叙述者通过塔尔伯特这个叙述视角的"看"和"说"表达叙事层面的"说",叙述视角的"看"与"说"和叙述者的"说"或者融于一体,或者互相抵牾,成为揭示聚焦人物的结构性反讽。从时间的维度看,小说中的结构反讽主要有两种:一是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即时冲突所导致的反讽,二是两者之间形成延时冲突引发的反讽。  相似文献   

9.
作为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之间权利控制关系的重要手段,叙事的视角和声音在调节读者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态度立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爱玛》这部由简-奥斯汀所著的小说无疑是一部叙事文佳作。《爱玛》中不仅仅只是单独从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对各种人物和事件进行观察,同时还让一些叙述者们出来对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加以解释说明。而恰恰是这种视角变换的叙事技巧将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消除,其中自由间接引语的语言模式又令读者不知不觉间代入了人物的立场,正是因为这种视角和叙述声音的不一致性,给《爱玛》的反讽效果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在其创作中采取了反讽、多角度叙述、意识流、延宕等多种文体形式颠覆了传统的叙述模式,使叙述活动成为一种自足的本体,其产物就是文本。如此,追问存在与追问语言的活动便合而为一。读者在进入其迷宫般的文本的同时,既参与了一个创作行动,又参与了一个道德行动。  相似文献   

11.
人物形象的解读,是小说教学的重点。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从“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这两个角度切入。人物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可以从中明确人物的个性、体察人物的内心。叙述语言包括看似可有可无的修饰词、“闲笔”,可以从中触摸人物灵魂、感受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假相与真实之间的矛盾;反讽的语言类型有克制陈述、夸大陈述、正话反说、悖论性反讽等;反讽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叙述方式,也是小说的美学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李傻傻是“80后”中少见的持严肃文学态度的黑马作家,他的乡村书写丰富了当代尤其是“80后”文学的表现范围,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反复”叙述是作家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叙述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深化作品内容,强化思想主题,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意象、语言、故事以及主题的反复出现,构成了李傻傻创作中的“反复”叙述。结合作品、作家的时代背景来看,“反复”叙述对于填充人物血肉,凸显作品主题是一个极大的丰富,对当下“80后”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刻骨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从叙述视点和情节、人物与态度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究文本在叙述过程以及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反映的态度和意图。叙述者对周家兄弟两人使用了双重价值判断标准,叙述者的知识分子口吻和故事内容也存在冲突,小说叙述有点断裂,影响了读者心理自居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却完成了对周老大和周老三的反讽,对传统道德观的质疑,具有了自省和批判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在韩东平静的文本叙述之下,隐藏着各种“关系”的暗流,若要对“关系”进行去蔽,在“诗艺”层面就表现为对韩东诗歌中叙述者与人物、叙述者(人物)与被观察对象、叙述时间与事件时间等诸要素的分析与研究。并且,得到去蔽后的“关系”不仅是作为技术手段而存在,韩东诗歌叙述中对“关系”的构造也渗透着诗性的思想与情感,运用语言的目的最终为了“诗意”。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小说的创作从叙述语言与人物话语方面表现了其所精通的“现代叙事艺术”。海明威小说叙述语言的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运用语言提示;用动、名词写作;使用情绪语言,让作品情景诗化;对叙述语言进行选择与限制等。而在人物话语(包括对话与独白)方面,海明威用人物话语替代传统小说中的描写、叙述、议论和说明,创造了新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要有曲折,要有波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曲折有波澜呢?除了在立意、选材、叙述语言上下工夫外,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悬念”,即作者有意识地不把人物命运、故事结局和盘托出,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8.
反讽渗透于奥斯丁小说的每一个层面,从语言、人物、场景到更深层的主题和构思,它不仅成为奥斯丁作品的一种主要艺术手段,而且还成为臭斯丁领悟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结合其反讽在语言、人物、场景、主题等各个层面的表现,更为全面和深入地探讨奥斯丁的反讽艺术。  相似文献   

19.
本色化叙述语言是对生活本来面貌作原色叙述的语言。它能够描述出被刻画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从而唤起读者的本真体验。运用本色话叙述语言来叙事,实际上是一个创作和接受的心理问题。叙述者用本色化叙述语言将自己或人物的个人认知、个人体验传达出来,力图表现生活的本真状态,实现读者与被刻画人物最近距离的接触;读者因其曾有过的相同或相近的生活体验而对叙述文本产生共鸣,唤起其最真切的本色体验,进而实现二度体验和二度阐释,达到创作的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20.
秦岚 《英语辅导》2008,(3):144-147
不可靠叙述是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是作品中强烈反讽效果的重要来源。在这部作品中,简·奥斯丁运用不可靠叙述来建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意义,引导我们积极参与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作者的读者的交流、指导我们进行价值判断,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