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2名游泳运动员,配对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人进行2周共10次体外反搏,于反搏前、反搏后即刻和2周后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对与之配对的对照组队员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体外反搏后即刻心输出量增加,左心室有效泵力提高,体循环外周阻力下降,微循环状态改善;进行两周反搏后的第二天,上述良好变化继续存在,而对照组各项指标前后变化不大,提示体外反搏对提高运动员心功能,改善血循环状况从而增加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北京工商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外周阻力、血管顺应性和血液粘滞性的测定,来分析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极拳是一种较柔和的体育运动,其对心血管和微循环系统的影响较适中;较适于精神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亚健康人群;也适于普通高校文理科专业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3.
对集美老年大学72名中老年知识分子在安静时和练拳后血液动力流变学的32项参数检测结果显示:练拳后脉率(PR)、每搏输出量(SV)、左心搏功指数(LVWI)、收缩压(SP)、肺动脉楔压(PAWP)、肺血管阻力(PAR)、肺动脉压(PAP)、血容量(BV)等增加,总外周阻力(TPR)、全血粘度(h)、微循环半更新时间(MRT)和平均滞留时间(MST)等减小,而心肌耗氧量(HOV)等参数无显著差异,大多数人的参数变化属正常范围,但肺血管阻力增大,肺动脉压增高。  相似文献   

4.
应用心血管血流参数无损伤检测仪和血氧检测仪对20名参加门球活动的老年人的心输出量、心搏出量、血管顺应性、外周阻力、血氧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门球活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血氧含量,增强心输出量和血管顺应性,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5.
短跳运动员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强烈兴奋,心脏收缩强而有力,射血时间较短,但外周阻力较大,心脏顺应性较低,心脏的活动是大强度、高耗能过程。耐力项目运动员心肌顺应性较好舒张彻底,心肌前负荷增加,心脏收缩力增强,外周阻力较低,心肌耗能较小,心脏作功不易疲劳,有明显的机能节省化现象,保证了运动员长时间运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生物阻抗技术,研究了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渐增负荷与恢复期间肾血管弹性与流入道阻力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血压、肾血流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随负荷递增肾血管弹性逐渐降低,流入道阻力逐渐下降,运动员各指标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性的机械辅助循环装置,是在有创性主动脉内体囊反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则性辅助循环疗法。体外反搏问世已有二十余年历史,我国自1977年研制成功四肢序贯式正压反搏装置,在国内应用与发展已有十余年历史,在临床应用的范围已大大超越于国外。体外反搏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应用,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发展到治疗缺血性脑病、肾缺血所致高血压、尿毒症、五宫科疾病等。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8.
40式杨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14名太极拳练习者运动中和运动前、后的HR、血压、心脏泵血功能等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探讨了40式杨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40式杨式太极拳属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2)练习40式杨式太极拳能够减少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外周循环,对老年性外周循环障碍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3)超声波的实测证明40式杨式太极拳对心脏的泵血功能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36名受试者以1周/1.5秒的速度旋转前后的心电图、脉搏图等指标的记录分析,研究了旋转运动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结果:旋转运动前后相比心电图各波的时间、电压以及血液动力流变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就人数发生率而言,旋转运动会引起血压升高、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增加、血液粘度升高、微循环半更新率及左心室心肌能量利用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选取江苏女足队员18名,普通专业健康女大学生18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心脏泵血功能的比较.测各组每搏射血量、每搏功、心脏指数、总外周阻力的情况.结果发现:每分射血量(SV)、总外周阻力(TPR)、血管顺应性(C)、心肌收缩力指数(HI)、每搏功(SW)、每分功(CW)都有明显的变化,其中SV、C、SW、CW显著高于普通女大学生;TRP显著低于普通女大学生.研究认为:长期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脏泵血功能.  相似文献   

11.
健身气功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男、女各44名功前、练功半年后二次心血流图和脑血流图的检测、对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可显著改善中老年心脑血管功能,增加心搏量、降低外周阻力、提高血管顺应性,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改善脑血管壁的弹性,减小脑血流的阻力与脑血管紧张度,提高脑部供血量,使大脑二侧供血更趋向一致。还能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健身气功功理科学、功法安全可靠,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防老抗衰。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体外反搏能增加心室舒张期主动脉弓的血容量和压力,使流向冠脉系统及其侧枝和吻合枝的血液增加,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目前用它治疗机体各部位动脉硬化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其效果在国内外已有许多报导。但体外反搏手段运用于运动训练则报导甚少。恢复训练是科学训练中的重要环节,从生理、生化观点来看,运动员处在超量恢复状态所取得的训练效果是最佳的。但由于训练的手段和方法所限,不易达到这种最佳状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的多发病、常见病,尤其是冬季易使病情发展。这是因为:1.低温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2.寒冷的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3.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因此,高血压病人在冬季要注意做好自我保健,预防中风发生。首先,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严寒刺激,特别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苏州科技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周围阻力、血管弹性和血液粘滞性的测定,来分析瑜伽习练对大学生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瑜伽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胡扬  包大鹏 《体育科学》2007,27(11):F0003-F0003
研究表明,运动可促使血管生成,其调控过程包括内皮细胞的移行、分化和增殖,微型管的形成与细胞外基质的退化等。此外,振动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手段已经收到广泛的关注。有研究表明,振动训练不仅可以显著增长肌肉最大力量,而且,对于血液流动的外周总阻力也有较大影响,如使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的切应力增长等。这些可能与血管生成素的释放相关。  相似文献   

16.
体外反搏的作用原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性的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其作用原理是提高主动脉舒张压、降低收缩压,增加侧支循环及心排出量。体外反搏能增强血液循环,促进心、脑血管及脏器的供血供氧量,是理想的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物理措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23名男性大学生的心血管功能指标:Ps(收缩压),PD(舒张压),Dp(压差),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SV(每博输出量),Co(每分输出量),TPR(外周阻力),AC(血管顺应性),V(血液粘滞性),K(动脉波形修正等数)的测量,和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Vo_2max测定.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练(每天一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和体育系学生的心血管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明显较不锻练或少锻练的学生好,在普通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练者中,以长跑或其它耐力活动为主的学生中所反映的体能情况表现更为突出一些.因此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以改善和提高心血管机能为主的有氧耐力锻练是大学生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间歇低氧训练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用64只Sprague-Dawley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时照组(C组)、间歇低氧训练组(I组)、游泳训练组(S组)和间歇低氧+游泳训练(IS)组,分别进行4周的间歇低氧训练(I组)、游泳训练(S组)及间歇低氧+游泳训练(IS组),观察SD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3种干预方式对SD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间歇低氧训练+游泳训练组对各项指标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提示间歇低氧训练通过促进红细胞数量、改善机体有氧能力的同时,血流阻力也随之增加,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机能状态可以发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如呼吸频率与深度的增加导致肺通气量的增大;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增加引起心输出量的增加;皮肤、内脏血管的收缩。肌肉血管的舒张即可使血液发生重新分配,使运动肌肉的血液供应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快速减重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快速减重对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测定受试者正常水合(0%BWL)、桑拿或运动脱水快速减重2%(2%BWL)、4%(4%BWL)3种不同状态下的血液流变性的指标,观察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刚性指数(VR)、红细胞聚集指数(A1、A2)等指标的动态数值。结果:(1)2%BWL和4%BWL时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Fi)、TK、VR、A1、A2明显升高(P﹤0.05);(2)4%BWL时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变化明显高于2%BWL(P﹤0.05);(3)桑拿快速脱水组与运动快速脱水组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在同等程度脱水程度下相比较,有差异,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减重可引起血液流变性的显著性变化;快速减重的程度与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密切相关;快速减重对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影响,关键在于快速减重的程度,与脱水方式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