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人与海》中的几组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这里讨论的是其中的大海、84天和小孩曼诺林的象征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海明威对象征技巧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 ,这里讨论的是其中的大海、84天和小孩曼诺林的象征意义 ,以及与此相关的海明威对象征技巧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说讲述了这么一段故事: 渔民桑提亚哥老了,运气也糟透了。84天以来,他天天出海,却又天天空船而归。连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标志着老打败仗的旗子”。他的老伴死了,以前跟他打鱼的小孩曼诺林也在父母的强追下,  相似文献   

4.
隋忆越 《考试周刊》2009,(38):34-35
受德国民间传说《浮士德》所启发,拜伦写成不朽的哥特式悲剧《曼弗雷德》。本文解析了这部诗剧中蕴涵的悲剧意义,主人公心理特征,以及此剧中表现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汉宫秋》和《梧桐雨》是中国古典悲剧史上的璀璨明珠,这两部作品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精华,采取几乎相同的艺术手法,营造了悲苦的艺术境界。它们首先选取“苦”事,作为营造苦境的基础,在对“苦”事的处理上,作者又尽量淡化外在的戏剧冲突,而着重表现悲剧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并把所选的苦事做了独具匠心的剪裁布局,淡化和主题关系不太密切的人和事,最后又通过悲剧主人公撕心裂肺的独白把悲剧气氛推到高潮,营造了悲苦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以小说造史”的历史小说巨擘高阳,亦是以历史小说营造悲剧的大家。从高阳作品所展现的恢宏画卷中,我们读到了历史,同时读到了民族艰难的悲剧史。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了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一、透视了高阳笔下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物,分析了帝王、士子、娼女、商贾、侠士等各类人物的悲剧命运、典型意义及其体现的深厚的历史感。二、从铺演历史悲剧的必然性、展现有价值人生的痛苦及于“平常悲剧”中显示悲剧艺术的魅力等三方面切入,探讨了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7.
人类叙写自身的悲剧自古有之,但到了艾特玛托夫的笔下有了重大突破,它绵亘古今未来,囊括天上地下、人间自然。尤其是他的小说《一日长于百年》中的悲剧意识持续发展,悲剧色彩一层比一层浓重。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地改换为全球意识。通过三组不同时空人物的悲剧命运,即传说中乃曼——阿纳和赖马雷的悲剧、现实中卡赞加普和阿布塔里普的悲剧、科学幻想中两个宇航员的悲剧,来提醒人类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改变生存现状及人类的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8.
人类叙写自身的悲剧自古有之,但到了艾特玛托夫的笔下有了重大突破,它绵亘古今未来,囊括天上地下、人间自然。尤其是他的小说《一日长于百年》中的悲剧意识持续发展,悲剧色彩一层比一层浓重,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地改换为全球意识。通过三组不同时空人物的悲剧命运,即传说中乃曼——阿纳和赖马雷的悲剧、现实中卡赞加普和阿布塔里普的悲剧、科学幻想中两个宇航员的悲剧,来提醒人类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改变生存现状及人类的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9.
冯现冬 《现代语文》2002,(11):11-12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20世纪开一代文风的作家。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其代表作,这部作品发表于1952年,由于这部作品,海明威在发表当年就获得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两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主要描写主人公只身在海上三天三夜的捕鱼活动。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八十四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所获,连他的小徒弟———他唯一的朋友小男孩曼诺林也因他的“背运”而被家长强迫离他而去。但是老人既不唉声叹气,也不怨天尤人,第八十五天的黎明,又满怀信心地独自出海了。这回他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  相似文献   

10.
柔石的小说注重描写现实生存困境和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以此来展现普通民众在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中的追求、徘徊、孤独和痛苦,表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浓重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对悲剧人物的塑造、悲剧主题的阐述和悲剧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1.
刘建 《文教资料》2009,(34):17-18
英国作家康拉德的小说较早地体现了西方现代悲剧发展的某些最初征兆。本文主要围绕康拉德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在营造悲剧氛围、增强小说的悲剧意蕴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仁胜是当代优秀的剧作家,他的剧作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综观他的戏剧作品,很多作品中都有悲剧意识贯串始终。张仁胜的悲剧意识有着当代作家的艺术自觉,在他悲剧作品的艺术建构中,他吸收了中国和西方悲剧的特点,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建构了其独特的悲剧艺术。研究张仁胜悲剧剧本和带有悲剧意识的剧本的艺术建构,就要以悲剧人物、结构、审美乌托邦结尾、崇高美氛围的营造等角度为出发点,探讨其作为一个当代剧作家,对中西悲剧美学融合后的再诠释。从而体悟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13.
她以她的姿态绽放——论林徽因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妇女的命运就是多灾多难的阿拉伯世界的隐喻,尤其是至今仍然不堪重负的社会底层的女性群体。一如哈黛·莎曼所说“阿拉伯妇女的悲剧包含在阿拉伯祖国因落后所酿成的悲剧之中”。女作家们在书写底层生存的苦难时,叙事话语中始终洋溢着深广而温暖的人性。这种人性,超越了日常伦理的规约,甚至屏蔽了简单的道德判断,从生命体自然地缓缓流出。  相似文献   

15.
<正>《老人与海》近尾声处写道:“他知道自己现在终于打败,而且无可补救。”拢船登岸后,圣地亚哥对男孩曼诺林说:“它们把我打垮了,它们真的把我打垮了。”我们不禁要问:圣地亚哥真的失败了吗?从结果的物质得失来看,他不仅一无所获,还损失了不少财物:钓索、鱼叉、短棍,等等。此外,此次归来他又延续了此前的一个纪录——八十七天徒劳无功。这真是彻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原野》是曹禺话剧“生命三部曲”之最,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之一。曹禺以他宏放的戏剧观念、多方位的戏剧艺术实践,借鉴中西戏剧手法,用凝练的笔触,着意渲染悲剧气氛,突出意象的营造,达到了现代话剧意象营造的巅峰。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原野》视觉和听觉意象的营造两方面,理解和把握作者如何运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一个经典的悲剧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谢晋电影制作在其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最重要的突破,集中表现在作品悲剧意识的探求和拓展。谢晋电影的悲剧意识植根于悲剧性现实,通常以普通人以及他们坎坷、痛苦的命运作为悲剧意识的切入点、扩展点、动情点与支撑点,以厚重的生活实感,丰富的色调和艺术想象力,以极富于光彩的悲剧性格组合及尖锐深刻的悲剧张力,营造沉郁凝重、悲壮激越的悲剧情境,从而使谢晋悲剧电影以从未有过的社会规模和思想锋芒,以强大的人性感召力、震撼力和深刻的净化、陶冶作用,丰富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品格,在创作主体方面,提供了现实主义电影家弃旧图新、不断焕发创作活力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葛琴是30年代一位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左翼青年女作家,她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审美选择和思想判断,营造了一个独具魅力、蕴蓄着强烈共鸣效应的艺术世界———其小说散点式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充满血泪的挣扎与反抗,既真实地反映了存在于悲剧时代的“物质事实悲剧”与“精神事实悲剧”,又在暴露与抨击黑暗的同时,揭示出民族蜕变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推销员之死是由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完成的一部伟大的悲剧。它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由于自己的梦想失败而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美国梦的受害者;一位不称职的父亲。威刺·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原因还是社会造成的。他的死是对社会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作品环境营造、人物设置和作家的忧患意识等角度来剖析老舍的小说《微神》凄美的悲剧故事,其以抒情的笔调来大肆渲染美的景色和美好人性,从而强化文本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社会忧患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