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审丑近乎勇     
《庄子》大量写“丑”。庄子美丑兼审,其审丑有勇而知耻。审丑既是庄子对华夏文化感性学特点的传承,也是他力图扭转被儒墨异化的人性的尝试,同时是对战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庄子之丑发展于老子之丑,庄子之丑不等同于恶,庄子之丑学与其美学一样,是庄子研究中不可偏废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
汪静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4):21-22,52
“畸人”形象散见于《庄子》全书,并以两个层次展现,即“人为”之“丑”和“天真”之“丑”。“天真”之“丑”可以上升到“道”的生命自由境界,而“人为”之“丑”则不能。文章重在论述庄子审丑关学的精髓,即庄子重精神之“德充”之美,而较轻外在形体之丑,但只有在德性光辉照耀下的外在形体的丑,才能向个体自由生命超越。  相似文献   

3.
"畸人"形象散见于<庄子>全书,并以两个层次展现,即"人为"之"丑"和"天真"之"丑"."天真"之"丑"可以上升到"道"的生命自由境界,而"人为"之"丑"则不能.文章重在论述庄子审丑美学的精髓,即庄子重精神之"德充"之美,而较轻外在形体之丑,而只有在德性光辉照耀下的外在形体的丑,才能向个体自由生命超越.  相似文献   

4.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通过比较而显现出来,"美"与"丑"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于审美主体,"美"与"丑"是以相互转化;相对主义的是非观和虚无主义的美丑观是《庄子》中"畸人"形象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5.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庄子审丑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认为,丑和美从道的观点看是同一的,万物一体,都是道的物化.在常人看来,"离形去知"的人是无用的,丑废之人是无用的;如果从道的观点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无用之材也有大用.一个人如果能"坐忘","离形去知",使之形若槁木,心如死灰,就能入道,这样就能遭遇灾难而等闲视之,视生死如气之聚散,保持一种愉悦而自由的心境.庄子的审丑观是一种遁世的消极的人生现在美学上的表现,然而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审丑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建江 《考试周刊》2014,(95):20-20
<正>文学作品的审美,不仅要审真实生活中的美,而且要审真实生活中的丑。歌颂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语文审美教育就应该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丑"形象及其包含的艺术美。一、了解文学中的"丑"与现实中的丑的区别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和美一样,丑也在生活中无所不在。文学作品中的"丑"与现实中的丑是有本质区别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多年来一直被选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对"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中的"恶卧"一词,教材注释作"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许多选注本均释为"睡相不好",对此注解,多有异议。持有异议者认为:"恶卧"释作"孩子睡相不好",当是把"恶卧"之"恶"读为"è",取"丑"义,作  相似文献   

8.
从丑得以存在的背景、美丑的关系及其形而上的依据等方面比较庄子与雨果的审丑。庄子的审丑成就了中国艺术朴素自然之美,雨果的审丑指出了描绘丑怪事物的美学价值,对后世均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丑”     
“丑”是一个很不受欢迎的词。人们把看不顺眼的东西称为“丑陋” ;把鄙俗的动作称为“丑态” ;把不堪入耳的隐私称为“丑闻”……“丑”似乎总是与“假”、“恶”为伍 ,与“真善美”相对立。的确 ,人们总是向往美的 ,美丽的花赏心悦目 ,美丽的传说娓娓动听 ,美丽的服装大家都争相购买。与“丑”沾边的许多东西人们都退避三舍。由于造物主的疏忽而容貌欠佳的女孩 ,每时每刻都因为自己的长相而抬不起头来 ,她们用尽一切方法试图去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美”。可遗憾的是这样做不仅徒劳无功 ,还难免落个“效颦”之嫌。丑的毕竟还是丑的。但我们不…  相似文献   

10.
<正>"平庸之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犹太籍著名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提出来的。她认为,对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限制或直接参与是一种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之"恶"。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之恶"表现为:不思考、从众、服从或是默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在群体中,每种情绪与行为都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可以使个体甘愿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群体中的个体,仿佛空气中的  相似文献   

11.
尽管从苏格拉底开始就萌生"丑"这个美学范畴,其在古代一直处于被忽视和非独立的地位。拟通过分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巨匠的"丑"观,揭示"审丑"在萌芽时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冀志强 《天中学刊》2012,27(6):50-53
谈及老子美学,基本上会涉及《老子》通行本第二章的内容。人们大多认为本章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反映了老子美学中关于美丑区分的所谓辩证思想。这种理解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并不符合老子整体的哲学思想和特殊的哲学思维。《老子》第二章关于"美"的论述,实际上正是要否定我们日常的关于美丑的定性与区分的做法。在他那里,在形式上区分美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正的"美"是大"道"之"美",这个"美"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便是老子否定常人美丑区分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当丑被引入美学领域时就成为美学上的丑,它作为一种否定性的审美评价一般是以艺术美的形式来体现的,即通常意义上的审丑。以审丑为美学追求的西方现代派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产生重要影响。1990年代以来,贾平凹创作的美学视角开始转轨,[1]文本中大量运用西方现代派的审丑理论是其长篇小说的显著特点,《高老庄》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审丑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语文课本及其读物所呈现出来的“丑形象”描写进行美学阐释,无疑地有助于提高学生识丑与辨丑的能力,只有通过对语文“丑形象文本”的不断阅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一方面通过对“丑形象”研究的历史回顾,分析“丑形象文本”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另一方面从创作学、接受关学和审美本体论等角度出发,对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美育价值进行多视角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于美学观念发展,以审丑视角观照中国书法审美进程,得出书法的发展实际上是美的聚集和丑的舍弃过程。美的聚集使书法意象呈单一性呈现,必然地形成程式化,而丑却显示出书法意象的丰富性。集美弃丑与求丑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种审美进程。因而,对书法丑的考察有助于领略书法意象的内核,进而提升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阿伦特对于"恶"的区分及界定构成了她对现代伦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构架.她指出:纳粹分子所犯下的罪是"平庸的邪恶",而非"根本之恶",而这一"平庸的邪恶"是由于其"无思想"所造成的.阿伦特将这种观点置于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整体研究之下,从现代性自身历史与现实的视域解读极权主义之恶,阐释其产生、表现及消弭之道.  相似文献   

17.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的审丑艺术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环境和人性之丑的大胆揭露,作家个人痛苦的成长经历、对所处日本大正时代社会的不满及西方文学的影响则是形成作家审丑艺术的重要原因。芥川在《罗生门》中以审丑的方式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由善变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  相似文献   

18.
“审丑”是近代出现的新词汇,与审美同步,人们开始了对丑的审视,审丑意识亦开始萌芽。一方面,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发展,给美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致使传统审美标准无法审视艺术中的“另类”现象;另一方面,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型和现代艺术的审丑化发展趋势,使得审美教育面临着崭新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审丑”教育。“审丑”既不是贬义词,亦不具有否定价值,它包含审美价值。其实,丑与荒诞在对人们内心审美结构的调整和重建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丑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早已登上艺术的舞台,由审美到审丑,使文学长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尽管作为一个现实存在,丑本身不受欢迎,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正像美学家指出的那样;“所谓丑,是对一切不利于生命存在的东西的美学领会。丑指的是生活中那些令人厌恶、反感的东西,他们本身无疑是坏的。  相似文献   

20.
审丑教育是相对于审美教育提出来的。审美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认可。但过多地强调审美教育,过多地突出审美教育的作用,使我们变得只会追求美的东西,对身边丑的事物、丑的现象麻木不仁。审丑教育就是要教我们的学生认识丑,揭示丑,具有一定的审丑意识和审丑能力,形成正确的审丑观。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同时又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