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清代京城涌现了大量品评优伶的花谱作品,其传播对象、传播形式带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反映了京城的娱乐消费、文化生产及士人生活。一方面,京城文人汇集、戏曲繁盛、狎优品花的城市风貌与文化风尚促进了花谱的兴起与传播,花谱遂迎合京城观剧品伶的狂热,满足文人的访艳需求,在城市冶游风气中不断繁荣并广传于士林之中;另一方面花谱的书写内容及流播程度对城市文化也产生了影响,为城市娱乐提供指南,促进了声色冶游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物志》与《陶庵梦忆》为中国古代晚明时期史料笔记的代表作。从文震亨到张岱,从物质生活中的物品选取鉴赏到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娱乐、交游、节庆、风俗,晚明士人阶层的文化生活图景跃然呈现。诸如此类作品,乃作者心怀忧苦,希求文化得以承续长久之作。书中以逸写忧、以乐写苦的话语模式,是晚明士人特有的文化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苏州评弹与妓女群体结合而成"妓女弹词"。她们在上海租界的社会环境中勃兴与衰落,先后与传统文人、新兴商人阶层发生密切互动关系。她们的公众形象的确立与塑造过程,均有传统文人的积极参与,集中反映在品评色艺层次和开办"书仙花榜"之中。日常生活中,她们与传统文人的交往是昔日士大夫娱乐文化在上海租界的延续;她们与新兴商人阶层的结盟,又开启了以商业化为特色的娱乐文化。这在传统文人看来是一种文化的"背叛",也体现了传统文人在上海租界变动环境中身份认同的矛盾和无奈。  相似文献   

4.
光绪年间赴日游历士人叶庆颐撰写的《策鳌杂摭》一书,开晚清民间文人日本研究专著之先河。文章围绕该书的内容、出版、定位、特色、价值以及媒体报导作一全面梳理,以期重新认识《策鳌杂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唐自居易所首倡的“中隐”说除了隐于闲官一义之外,实际上还更指一种于物无著、闲适旷达的文化心态,它在文人词的兴起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的影响。而至宋代,士人的“中隐”文化心态则又直接影响到了词中闲适、旷达之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晚明文人结社之风盛行,士人以文会友、诗酒酬唱,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和社会潮流。考证潘之恒在各地的结社活动,可以了解晚明文人的生活风貌、精神状态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晚明文人结社之风盛行,士人以文会友、诗酒酬唱,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和社会潮流.考证潘之恒在各地的结社活动,可以了解晚明文人的生活风貌、精神状态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晚明时期的文化变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变动的核心是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转变和文化人格的转型。晚明士人自我意识转变和文化人格转型的社会基础是明中叶之后日益高涨的市民文化运动,其思想基础是阳明心学的崛起。晚明士人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狂”、“隐”两种类型。它为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注入的资源是个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封建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时的文人大致有激进的、保守的和折衷的三种文化心态;而这三种文化心态又往往以互相渗透的形式体现在晚清文人的文化心态中,决定了晚清文学的面貌。翻译文学是这个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而其中尤以林译小说最具代表性,林纾的翻译活动同时表现了晚清文人在变革和保守之间游弋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明清易代造成士人出处与认同上的混乱,这种焦虑不仅存在遗民,也存在清入仕之士.清初松江士人利用咏史诗<五君咏>这一体裁.吟咏本郡名士,将晚明地方乡贤与易代之际的名士一起吟咪,以"文人"身份认同来逃避易代所带来的政治上的偏见、道德上的臧否,以此消解自身对易代问题的焦虑.并且随着清政权对"忠"的提倡,士人的私怀与国家的赐谥逐渐纠葛在一起.清初士人的吟咏,一方面是对已故者的追思,以此解怀;另一方面则在评定同郡士人易代之际的表现时,重塑他们认可的地方乡贤,以确立一个重建秩序的规范,给自己的安身立命一个合理的诠释.由此整合与重朔易代之际的身份认同,为动荡的文化秩序提供一个稳定的观念性基础与支撑.而这种地方认同最终被国家所操纵,成为新王朝统治秩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作为晚清从浙南一隅的瑞安走出并颇具区域乃至全国性影响的官僚士大夫,黄体芳的社会交游十分广泛。他与张之洞、张佩纶、何金寿等清流士大夫基于同年、同事以及朋友、姻亲关系而构建的人际网络,在清流作为一个政治群体崛起于同光之际前,就已基本形成,并因清议活动而具鲜明的政治色彩。而他与孙衣言、袁昶、张謇、王仁堪等江南士人的广泛交游,无论是其以丈会友、广结奥援的交往目的,还是诗文唱酬、游宴小集的交往方式,都更具文人之间人际交往的传统色彩。  相似文献   

12.
传统题材在长篇中的再现狭邪小说,是指清咸丰年间逐渐盛行的,以妓女、优伶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陈森的《品花宝鑑》、魏秀仁的《花月痕》、俞达的《青楼梦》。清乾隆以来,达官名士、公子王孙招伶侑酒助乐之风甚盛,扮演旦角的优伶被呼为相公,又称作“花”。这些伶人虽为男性,却被视为妓女般的玩物。《品花宝鑑》即以此为题材,以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  相似文献   

13.
宝廷是晚清著名满族诗人,一生不管是政治上还是诗歌创作上,都留下赫赫名声。其诗歌创作中,不仅有个人独特的体验,也折射出晚清社会文化心态之变化,不管在艺术上还是研究晚清士人心态的资源上,都极有价值。本文正是以此分析宝廷的贫病愁老来凸显其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晚清《申报》刊载大量花谱题赠及文人题妓诗词的特点和原因。认为当时品题青楼的诗词借助《申报》广为流传,经文士相互唱和,形成青楼品题风尚,表现了当时上海的冶游之盛。品题青楼不仅是文人风流才情的表现,也使他们利用上海新兴媒介结成文化交游群体,从而营造出具有申江特色的文人生存情态。于《申报》上品题青楼是晚清上海洋场才子的一种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来,在女弹词职业实践中,两性关系得以重塑,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消费文化得以彰显.女弹词作为江南消费文化的象征符号,导致时人娱乐消费方式从"访"到"棒"的改变.消费过程中,时人对女弹词进行品评,主要围绕"色与艺"展开.晚清文人对妓女弹词的品评,多关注妓女的身份特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妓女文化.民国报人则通过报刊这种大众媒介,修正、重构、生产以及论斥女弹词的形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娱乐需要.女弹词与听客的亲密互动,把普通的生产消费关系重新定义为性别关系,招致政府、传统行会组织的取缔与规范.  相似文献   

16.
苏轼文人集团作为北宋中后期文化革新的重要士人群体,对北宋文艺的发展贡献甚巨。宋室南渡以后,一度形成了"苏学"陡盛的局面。然随着政局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改辙,苏轼文人集团也已经成为供士人回忆的前哲。这些回忆散落在诗文笔记中,陆游与苏轼文人集团渊源甚深,其《老学庵笔记》以史家之笔、文人之才情为我们展现了苏轼文人集团的人格风采,艺术旨趣及子弟归宿等多方面的情况。是苏轼文人集团在南宋士人心目中的记忆和缩影。  相似文献   

17.
晚清域外游记留下了海外文人初次接触西洋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不知其妙与悠然神往,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艺术感受,真实地传达出海外文人初闻西乐时懵懂含混的艺术体悟,拉开了晚清国人接受西洋音乐的序幕。因中西文化的差异,"男女之大防"的传统观念成为他们欣赏西洋舞蹈艺术的障碍。精妙莫测的舞台布景技术、美轮美奂的舞台呈现,以及演员精湛的表演,使得西方戏剧成为打动国人,呼吁中国"尽以泰西为师",学习西方音乐艺术的触发点。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22,(3):65-70
清代明立,如何在异族统治者塑造出的全新的政治、文化等环境中自处,成为所有汉族士人面临的巨大难题。其中,以滨州籍夏峰学派学者魏一鳌为代表的中下层士人,在忠于旧君与服务新朝之间反复摇摆,受心境与外物的影响,时仕时隐。对之梳理,可以从中了解政府、家族、师承等因素对士人选择的干预与影响,也可窥见清初中央政府的人才政策、士人与其所属学派作为整体对新朝的态度及应对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意大利的历史,有秦汉和古罗马的强盛,也有近代衰颓。晚清一批知识分子研读罗马史,追思古罗马,反思19世纪意大利之积贫积弱,从气雄万夫的古罗马到衰老不堪的意大利,晚清士人以人的生老病死比附民族兴衰,从"王者兴"到气数已尽,这与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暗合。本文审视晚清国人记录意大利古今的文本,分析晚清文本中对罗马帝国巅峰的表述、对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探讨、古罗马与中国历史的相通之处、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后的衰落原因等问题,从中探析意大利历史对晚清中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俞樾是晚清著名朴学大师,具有传统儒家文人的现实主义关怀,心系国家内忧外患。面对晚清社会的急剧变革,俞樾对于和与战,文化保守与接受西方文化以及复古与变革都有自己的看法并充满矛盾,真实地代表了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中华民族遭遇武力危机和文化危机时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于传统统治秩序和孔孟之学地深深眷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