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阿拉伯人称埃及以西地区为"马格里布",今指包括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在内的北非地区.这里的古老居民是柏柏尔人.约在公元前814年,腓尼基人最先在此建立起一个显赫一时的迦太基国家(左上图).这里有高耸的灯塔和建造十分考究的港口,是古代地中海最大的舰队的停泊处.柏柏尔人为了抵御迦太基的掠夺,在迦太基的西部和东南部兴起了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两个柏柏尔人王国.右上第2图是建于公元前200年的努米底亚国王的陵墓,今天仍屹立在突尼斯的杜加.柏柏尔人的反抗削弱了迦太基的统治,但他们起义的成果为罗马人所利用.公元前264-146年,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先后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右中图为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趁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主力军深入意大利之机,直接围攻迦太基的喀他基那城堡的情景,迦太基此后节节失败.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罗马军队夷为平地,左中图为迦太基废墟.  相似文献   

2.
位于摩洛哥南部的马垃喀什是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也是摩洛哥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坐落在终年积雪的大阿特拉斯山山脚下,虽然地处沙漠边缘,这里却是绿树掩映,所以被称作"南方的珍珠"。任沙漠商旅柏柏尔人的语言中,"马拉喀什"是"神的故乡"的意思。而据说在阿拉伯语中,它的意思是"红色城市"。  相似文献   

3.
位于摩洛哥南部的马垃喀什是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也是摩洛哥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坐落在终年积雪的大阿特拉斯山山脚下,虽然地处沙漠边缘,这里却是绿树掩映,所以被称作"南方的珍珠"。任沙漠商旅柏柏尔人的语言中,"马拉喀什"是"神的故乡"的意思。而据说在阿拉伯语中,它的意思是"红色城市"。这里无论是古老的皇宫、城墙、清真寺,还是百姓的住宅、现代的酒店公寓,都  相似文献   

4.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的西北部,面积有2,204,900平方公里,約等于法国本土的四倍。人口約一千万,其中九百万是阿拉伯人和柏伯尔人,一百万是欧洲人。欧洲人中约有一半是法国人。柏伯尔人是当地最早的居民。远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左右它就与腓尼基人、希腊人等发生了商业关系。公元前三世纪时开始在北部地区建立了国家。以后的四、五百年中柏伯尔人为反抗罗馬帝国的征服与统治进行了无数次的英勇斗爭。至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从东方进入阿尔及利亚,带来了新的經济因素、新的宗教和語言。大批的柏伯尔人也改奉了伊斯兰教,采用了阿拉伯语言,逐漸形成一个阿拉伯——柏伯尔居民和阿拉伯——柏伯尔文明。十四世纪,土耳其侵占了除摩洛哥以外的馬格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一个人主体身份认同正确,能被他人和社会承认或者与之吻合,那么这个人的工作和成长才会稳步上升。同样道理,如果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问题,那么在行为上很难有各种规范制度所期待的变化,技术方法的变革就难以实现。所以在学校管理中,作为管理者应该关注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发挥管理优势,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完成。实践表明,教师在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是香港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变局中,香港人不仅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氛围等一系列的问题。其身份认同和界定,也出现过不小的迷茫。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剖析西西写于八十年代几篇"肥土镇"小说,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所表现出的当时港人的身份认同困惑。  相似文献   

7.
作为职业名称的“教师”,其涵义很难界定,所以,教师身份认同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时下阳光文化的出现,对教师身份认同,尤其是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提出了新的思考。阳光文化是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院文化,是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环境的集中展示。基于阳光文化的教师身份认同对已有的教师的职业身份的界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新的理解。依据阳光文化的内涵,教师身份认同由三部分构成:阳光的职业情感、阳光的职业知识和阳光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8.
王晓燕 《文教资料》2013,(16):11-13
小说家拉德克里夫·霍尔的《孤寂深渊》被誉为女同性恋文学的"圣经"。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斯蒂芬·戈登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女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的艰难过程。居住空间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与自我身份认同之间存在内在、深层的联系。作品居住空间的变化恰当地诠释了女同性恋者在当时社会受到的身份困惑、身份焦虑和自我的身份认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孤寂深渊》,解读斯蒂芬居住空间的转移与她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集中表现在教师对专业人的追求之上。产生这种危机的原因是教师的公共性、人文情怀、批判精神都处于失却的状态。而教师只有通过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做社会的阐释者,做社会的业余者,才能使教师对身份有正确的认同,才能使知识分子的精神在教师身上体现。  相似文献   

10.
摘要:《北迁季节》由苏丹作家塔伊卜萨利赫创作的小说,主要反映阿拉伯普通民众在后殖民时期的现状。该小说一度被评论界评为“60年代以来阿拉伯长篇小说的最佳之作”。穆斯塔法是该小说无名叙述者口中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苏丹,却又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然而却难以融入这两边中的任何一边。边缘化的身份难以得到认同,本文通过分析穆斯塔法难以得到西方和族人阿拉伯国家认同的边缘化处境,探析穆斯塔法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叙述分析方法对24位教师的从教生涯自述予以分析,试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及所呈现出的身份类型。研究发现,中国教师的身份认同在改革开放以来因其入职年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类型,这些身份类型的出现是教师个人与其所处的人际和制度脉络互动的结果。不同身份认同的教师共同存在于学校场域,形成教师群体的区隔。鉴于教师群体性的归属感对其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及当前我国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脉络,国家有必要自上而下形塑教师群体发展出“专业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人以及新兵团人的身份认同本土化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其身份认同本土化的主要原因,并对兵团人身份认同本土化的重要作用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出现危机这一问题,探讨了教师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审视了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而为教师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身份认同问题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文章着重从索绪尔、福柯等人的理论着手,论证身份认同的流动性特征,进而研究身份流动性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探讨身份认同的反本质论根源。  相似文献   

15.
人机协同教学在推进教师角色分工精细化的同时,极大动摇着教师的身份认同,症结在于教师身份的去情感化。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审视教师身份认同的情感逻辑,发现人机协同教学出现政策要求与社会期待下教师身份的多元化、互动硬环境异质化和互动符号系统单维化,伴之而来的是情感规则的遵与违之间教师身份的内在冲突,低回报情感劳动下教师身份的核心质素动摇。对此,需以情感取向为主线统整教师身份结构,化解人机协同教学的身份冲突;发挥教师情感的动力效能,促进人机协同教学的身份协商与身份展示;关照教师身份的情感性要素,为人机协同教学中的教师身份转变减负增能,从而推进教师身份的合情改变,实现人机协同教学中人与技术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6.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往往对自己是城市人还是老家人有所迷惑。这种身份认同的困难将影响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并有可能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并易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群体身份视角下出发,分析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这将为进一步地设计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培养方案打下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首先在梳理清楚群体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结构、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最后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17.
网络大规模覆盖后,出现了网络社群,但在这一虚拟社群中网民的身份认同不能再像现实社会可以用一般社会结构理论来分析。网络社群的身份认同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网络社群缺少主流价值观;网民在网络社会群体中的身份认同是现实自我的延伸。同时网络的弱控制性也可能使网络群体彼此间的身份认同更加强烈,使网民在网络中重塑自己的形象:网络社会群体使人们的人际关系游离于社会却沉溺于虚拟,容易致使现实交流的困难。政府及相关政策部门应关注网民的身份认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9.
身份认同变化:社会文化取向的初任教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取向的初任教师发展观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们的身份认同从外部社会协商到内部调节控制的渐进变化过程.本文通过叙事探究和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对初任教师的身份认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他们受社会文化珲论的影响在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职业观和生活观五方面的身份认同变化.  相似文献   

20.
打工妹作为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生群体,有着多重身份认同:模糊的阶级身份认同、矛盾的族群身份认同以及清晰的性别身份认同.打工妹的多重身份认同主要是建构主义的结果,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打工妹承受来自国家社会主义、跨国资本,以及家庭父权制的三重压迫.打工妹多重身份认同的影响在于导致打工妹权利的缺失,应该在打X-妹的"自我充权"行动和国家的"增权行动"的双重作用下保护打工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