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丽 《文教资料》2010,(5):44-46
本文通过对尤金·奈达和约翰·卡特福德各自的代表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语言学翻译理论》中所涉及的母论、意义、对等和形式等概念进行比较,论述了两种译论中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尽管同属于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奈达和卡特福德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各自的翻译理论,同一个术语在两种译论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清晰地把握两种理论中的不同概念,将有利于我们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尤金.奈达与苏珊.巴斯奈特都是西方翻译史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而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等值"的概念。奈达和巴斯奈特虽然在各自的翻译理论中都强调了"对等"或"等值"的概念,但理论内容却大相径庭。本文试图从两人翻译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对各自翻译观的解读入手,来对两人的翻译理论的不同点和相通性进行初步对比分析梳理,从而达到对两人翻译理论更深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奈达与斯坦纳分别提出的功能对等和阐释学的理论是对翻译界的重大贡献。他们分别提出的翻译步骤也从不同的角度指导翻译实践。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入手,分析这两种理论在译者主体性和信息对等方面来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两种翻译理论,各有特点。文章分析了两理论的相同之处,并从译者地位、原文地位、翻译标准、对文化因素的态度、翻译过程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等角度分析了两理论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说明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的一种新的尝试,丰富了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研究语言本身,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奈达的"功能对等"和中国传统的"神化说"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论,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中国广为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和中国传统"神化说"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能为中国翻译理论家们所接受。中国的翻译理论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学习西方翻译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6.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主张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两种语言翻译的不对等性是译者最困惑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的本族语使用差异,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将会给英汉翻译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了解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状态,才能成功进行翻译交际。  相似文献   

7.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义、风格、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敏 《海外英语》2014,(17):150-153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义、风格、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翻译标准在很长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等,这种对等可以看作翻译过程中某一方面的等值不变。文章从翻译史演进的角度探讨"对等"范畴从古至今的变迁,从古代字对字的死译到后来较为灵活的意译,再到现代的多元系统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等,都在寻求文本中某些方面的对应。  相似文献   

10.
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自不待言,但各家对翻译对等标准却不尽相同,对翻译偏离的容忍度也是不同的.然而,在语言等交际活动中都存在着"偏离",在翻译过程中偏离往往不可避免.尤其对于翻译这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偏离有时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行为.文章从偏离的限度出发,以"翻译目的论"为理据,以海事翻译为实例,对"变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焦育玲 《海外英语》2011,(3):142+144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许多具有联想意义的词汇,该文从动态对等的理论角度出发,阐述了在翻译这些词汇的联想意义的时候,运用不同语言中的同构体来进行文化意义的翻译和传递。  相似文献   

12.
奈达与格特的翻译理论都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由于研究角度和重点不同,两种理论差异显著。但毕竟它们研究的客体相同,都是对翻译规律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揭示,所以两种理论在翻译的本质、语言共性、动态对等、以读者为中心等方面有不少共识。目前国内译界对两种理论持不同态度,其根源就在于译论研究中存在着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文学领域难得的瑰宝,翻译它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文章借用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理论,从词义对等、节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角度比较杨宪益和翟里斯两个译本的优劣,从而验证这个理论在翻译散文这种特殊文体上的适用性和在翻译批评领域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翻译对等问题一直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因此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来研究翻译对等是很重要的。本文从言语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要尽可能地实现语篇、语境、文化上的对等,以实现译文在多个项面的对等,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田晓丽 《考试周刊》2011,(88):103-104
本文主要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首先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然后描述了商务英语及其特点,从中西文化不同的角度,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商务英语翻译中,总结了几个比较实用的翻译技巧,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本文旨在通过功能对等视角对《落花生》两个译本从两个角度来评析:词汇内涵意义以及语言风格上对比,旨在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散文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繁星》和《春水》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两部诗集,美籍汉学家约翰·凯利与鲍贵思对这两部诗集的进行了英译,处处体现出功能对等的内涵。两种语言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十八大后,中央政府重拳出击,开展反腐行动,反腐已然成为最热话题。新闻发布会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反腐,都用到了"任性"一词,从而掀起了该词翻译的讨论热潮。本文试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探讨"任性"一词的翻译。二、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于1964年提出的重要翻译理论概念,其核心在于,译文要与原文在功能上对等,而非语言形式上的对等,也就是说,传"意"更重于传"形"。翻译  相似文献   

19.
冯燕 《海外英语》2012,(24):150-151
该文以"电子警察监控"为原文,从词语搭配中的语义限制以及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分析"电子警察监控"的译文electronic police monitor的合理性、词语搭配时的语义选择原则及翻译原则。翻译时为求得表达效果,译文可优先侧重功能对等,忽略形式对等。  相似文献   

20.
商标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形式,"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有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入手,提供音译、意译、音意结合及创造性翻译等商标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