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清代安徽才媛家庭化现象明显.统计分析后可以看出:才媛家庭的分布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家庭文化支持了才媛的生成.大家族的才媛具有连续性和网联性的特点.才媛亲族间的文学活动促成区域女性文化的繁荣,体现了家族文化并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2.
<正> 诚徽州,即诚州和徽州的合称,唐宋封建王朝称之为溪峒诚徽州.其地处于湖西南和黔东南侗苗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始建于唐代,终结于北宋,历时300余年。诚徽州的出现和消长,标志着以当地侗族大姓首领为主的势力的强盛和消长。经历了与唐宋封建王朝长期、反复争夺土地及统治权的复杂过程。史志对诚徽州早已有所记述。但支爪片鳞,难见"全豹"。笔者近年进行了详细探索,力求再现诚徽州的历史真貌,拟成此文,抛砖引玉,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吴藻是清嘉道年间才媛中的佼佼者,通过分析梳理其关于词的创作论、境界论、风格论以及鉴赏论,探求以她为代表的大部分江南才媛的词学观,可弥补明清江南才媛传世的词作品颇丰,而相关文论思想却欠缺整理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女性才媛不乏其人,这些管领春风的才媛们,其风流文采令我们欣赏时流连忘返.本文从诗词欣赏的角度,对古代女性诗词加以介绍,并探讨其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5.
会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性或业缘性组织。作为徽商重要的活动地点,徽州会馆是旅居芜湖的徽人的活动中心。清末民初,徽州会馆作为徽州旅芜同乡会的代名词,继续延续传统的祭神、义举的功能,在保障徽州本土权益方面亦出力颇多。与此同时,会馆也逐渐成为芜湖当地的公共活动空间,为地方军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芜湖徽州会馆职能的变迁与延续,其背后的逻辑在于会馆面对时代变化进行的自我调适,是对其时政府职能缺位的补充;是对徽人间地缘联系持续性需要与当地社会需求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芜湖徽州会馆逐渐融入本土,徽人的会馆成为了城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徽州程氏自始迁祖程元谭始,不断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入宋后,程氏家族积极适应时代转型,崇文抑武,逐渐走上科举仕宦之途,南宋中后期,出现了休宁会里、汉口等地累世科第的盛况,并由此出现诸如程元凤、程大昌等显宦,活跃于南宋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徽州程氏家族科举仕宦的成功,取决于徽州县学、私学的兴盛,家族经济条件的殷实,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族女性成员良好的涵养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题咏为清代才媛最为普遍的红楼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灵活运用于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时空情境,表达她们对《红楼梦》各种议题的所感所思。清代才媛的红楼接受,是文学与生活交织的型态,聚焦于《红楼梦》原著的题咏,无疑是缘自才媛自身现实生活体验的有感而发;聚焦于才媛生活的题咏,亦显然是深受《红楼梦》原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现实延伸。清代才媛的红楼接受既有较为充分的自足性亦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清代才媛的红楼题咏与主流(男性)社会的红楼题咏形成对话关系,得到更为丰富多元且别具性别意涵的表述与发展。不仅体现红楼接受的文学/学术意义,还更体现了清代现实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女性才媛不乏其人,这些管领春风的才媛们,其风流文采令我们欣赏时流连忘返。本文从诗词欣赏的角度,对古代女性诗词加以介绍,并探讨其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9.
徽州民歌是诞生于徽州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民歌的形式很大程度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因此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乃至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体现出十分独特的特点。文章针对徽州民歌的腔韵进行研究,从而探究徽州民歌腔韵特色。  相似文献   

10.
徽州是极具文化特色的区域之一,民风淳朴,其方言别具一格,承载了众多民俗事象。研究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对于研究和传承徽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徽州方言中表达空间方位、饮食和宗教信仰的词汇无不体现浓厚的徽州民俗民风,尤其是在构成方言词语的理据上,与民俗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通过对这些方言词汇与民俗关系的梳理,为方言词汇的理据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也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徽州妇女节烈之风盛行,然而对贞节烈妇的研究多停留在普通徽州女子身上,而忽略了徽州才媛这一特殊群体.徽州才媛虽如一支寒梅傲然挺立于清代妇女文坛,但由于受到新安理学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她们亦未能走出节烈这个封建羁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形成独特风格建筑体系的条件,即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人才辈出的地理环境,与徽商同步发展的徽州建筑队伍、徽商的雄厚经济势力,以及徽州与皖南的建筑规制、模式、手法、渊源、志书文献记载,徽商活动的舞台等的分析,说明徽州民居身世不可能源于东阳。  相似文献   

13.
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清时期,徽州考中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郡所不及,这是徽州区域一个较为突出的人文现象。徽州如此众多的进士,从内部区域分布来看,却是极不均衡的,这是由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从姓氏分布来看,则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姓之中,这是因为这些大姓宗族拥有优越的文化教育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其子弟具有较强的科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黄山脚下的古徽州 ,曾因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起而盛极一时 ,至今保存着众多完好的古村落群 ,遍布其中的不计其数、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 ,被世人并称为“三雕”。本文描述了古村落中的三雕艺术及其与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清朝末期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记述的内容为研究依据,探究了清朝末年徽州盛行赌风的特点及原因。认为基层社会缺乏正当娱乐活动和赌徒、地痞无赖的劝诱蒙骗是造成当时赌风盛行的主要原因,而赌博与民俗活动结合、严重渗入学界则使徽州赌博具有了很强的地域特点,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末和民国徽州民间的经济互助--以徽州会书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书是探悉清末和民国徽州民间经济互助的钥匙之一。徽州经济类型的“会”可追溯到宋代,到清朝极其普遍。它具有组织严密、操作规范、保障有力等特点,是徽州民间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7.
徽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归属和定位十分重要。徽学是一门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主体,综合研究徽州整体历史文化以及徽人在外地活动的历史学科。严格意义上说,徽学应当归属于历史学的专门史研究范畴。正是中外交流的开展,才使徽学最终成为一门学科,并逐步走向成熟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高鉴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21-122
徽商,一支活跃在明清时期的商帮劲旅,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更有着"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两淮地区向来经济发达,又是徽商起步的主要地区,加之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此外,徽商发展不断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是依靠盐业的发展,而扬州作为徽商盐业的基地对徽商发展以及两淮经济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朝的对外经济政策从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上严重阻碍了明朝的对外经济活动,这与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发展要求严重背离,因而成为海寇滋生泛滥的经济根源。徽州海商正是这一矛盾的产物。从本质上说,徽州海商依然是以追求自由贸易,追逐商业利润为特征的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海商。他们通过大规模的民间海上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明朝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加快了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促使了明朝实施更加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从而在客观上为明代商品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惠州市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达高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相关度强。文章在分析惠州中小企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性的同时,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改善行政服务水平;建立竞争监测指标,主动促进市场公平;开展商业信用专项整治行动,净化市场信用环境等,从而促进惠州中小企业成长,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