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教学实录(执教:闫学)一、课前导入,从《呼兰河传》中悟情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那就是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对于萧红,同学们应该不会感到陌生,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她的一篇文章——生:《火烧云》。师:是的,《火烧云》跟《祖父的园子》都节选自萧红的同一部长篇小说,你知道是什么吗?生:《呼兰河传》。师:对,就是《呼兰河传》。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  相似文献   

2.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祖父的园子》。对于作者萧红,我们并不陌生,四年级时曾经学过她的《火烧云》,两篇文章都是节选自作者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在萧红的故乡,《呼兰河传》写的就是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对萧红来说,祖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现在我们来看看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关祖父的一段文字。(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相似文献   

3.
一走近萧红,走近祖父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祖父的园子》.对于作者萧红,我们并不陌生,四年级时曾经学过她的《火烧云》,两篇文章都是节选自作者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在萧红的故乡,《呼兰河传》写的就是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对萧红来说,祖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现在我们来看看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有关祖父的一段文字.(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你发现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 生:四句话里出现了七次"祖父". 师:读起来有点絮絮叨叨,是吗?那么,萧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去回忆自己的祖父?祖父在她的生命当中又占据了什么位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定能够揭开其中的谜底.  相似文献   

4.
<正>在读《呼兰河传》之前,我对萧红是不曾有印象的。直到读到"火烧云""祖父的园子"那些似曾相识的情节,才猛然觉得与她原来早已相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呼兰河传》被太多的人喜欢,拥有众多的读者。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  相似文献   

5.
段莹 《小学语文》2011,(9):43-44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女作家萧红的两篇文章:《火烧云》《祖父的园子》,均节选自作家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虽只是其中一隅,却分别通过描绘故乡傍晚绮丽生动的火烧云,记述儿时在祖父小园中玩耍嬉戏的欢乐时光,以儿童的视角、清新的语言彰显了作家的写作才华。本文就试图从这两篇选文入手,分析《呼兰河传》的两点特色。  相似文献   

6.
课文《火烧云》、《祖父的园子》,几乎人尽皆知,且读者甚多;而小说《呼兰河传》,知道的人不多,读过的恐怕更少。  相似文献   

7.
走近萧红     
有人说:当你开始回忆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老了.尚未而立之年的萧红却借着回忆,写下她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把“回忆的诗学”推向极致,让我们走近躲在《呼兰河传》后面的萧红,了解这个才华横溢,却又历经坎坷的薄命红颜.  相似文献   

8.
从学习《火烧云》开始,我就想轻轻走进萧红,走进《呼兰河传》.假期中,我跟着作者来到了呼兰河小城. 这是一部充满童趣、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小说,它那散发着的淡淡墨香和真切朴实的语言,让我陶醉,让我回味无穷.从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萧红儿时的那种孤寂,和被愚昧与迷信包围的生活.幸好她有一个性格爽朗的爷爷,陪伴她度过童年,让她留下了一些甜蜜的回忆.  相似文献   

9.
一了解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师:《我和祖父的园子》的作者是谁呀? 生:(齐)萧红. 师: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非常有才华,29岁的时候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大作家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她,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师:这个评价非常高.可惜萧红是一个短命的作家,只活了31岁.如果今天她还健在的话,说不定还会得诺贝尔文学奖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在你的眼中"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相似文献   

10.
不知是萧红的有意安排,还是她潜意识的孤独使然,但不管她创作时的思维过程如何,摆在我们面前的创作成就却是大家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的,那就是萧红在她的《呼兰河传》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处在荒凉世界中的寂寞人群。如果说《呼兰河传》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茅盾语),那么它展现  相似文献   

11.
一了解作者,出示学习目标师:《我和祖父的园子》的作者是谁呀?生:(齐)萧红。师: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非常有才华,29岁的时候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大作家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她,我们一起来读——(出示)《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师:这个评价非常高。可惜萧红是一个短命的作家,只活了31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随着对萧红研究的深入,《呼兰河传》也被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思想逐渐成熟、阅历日益沉淀的成果,她以一种沉静的、坦然的、从容的姿态描绘着她所熟悉的呼兰河城,以一种成熟的、悲悯的情怀追忆着慈祥又童心不眠的祖父,怀念着可笑又可怜的有二伯,梦幻着藏着她绚烂纯真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3.
<正>"黄金时代",电影命名叫《黄金时代》,我等俗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萧红哪有什么黄金时代。创作的黄金时代?她的《呼兰河传》写于1941年,在抗战文学背景下不合时宜,并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是当"几十年的时光无情地流逝过去,当我们远离了满目疮痍的战乱的中国,人们忽然发现萧红的《呼兰河传》像一朵不死的花朵,深藏在历史深处"(电影语),即便这样,它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及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在其他大陆作家都投身于抗战写作的背景下,萧红却独树一帜。将创作的笔触伸展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作传,以自传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19世纪20年代黑龙江边陲小城呼兰河人们的生存状态,因而在《呼兰河传》出版后引来许多争议。本文试从体会到的叙述色彩为出发点。审视呼兰河人的生命。来理解《呼兰河传》中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民族劣根性以及尚未被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从而理解在当时抗日大背景下作者另辟蹊径的原因以及她想通过《呼兰河传》想要激发出的民族热情和反抗外敌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篇章,文章中充满了萧红童年的快乐,以及在园子中的自由。但是,当你读完整本《呼兰河传》时,你却发现,整本书中像《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样让人愉快的篇章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关于呼兰河城的回忆都是一种对辛酸生活的描写,而萧红的童年生活实质上也是相当不幸的。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字里行间却洋溢着被宠爱、自由和快乐呢?在听了七位教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后,我发现,  相似文献   

16.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中的《火烧云》由原人教版的略读课文改为精读课文,此次改动,就要求我们从编者意图的变化中寻求教学突围,要在相互联系之中去给学生“清楚地介绍”,因材施教,要让学生从欣赏大自然到寻找它,通过把握和落实让学生进行有思想地学习。  相似文献   

17.
<正>萧红是文学的天才。她的的小说《呼兰河传》用儿童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把一个个独立的故事串联成长篇小说。茅盾在《论萧红的〈呼兰河传〉》中评论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他们也许会这样说: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  相似文献   

18.
倒霉记     
匹诺曹:《笑傲语文江湖》里开心多多,快乐多多。上期刘忆晨写的《花的报复》你看了吗?这一次我们来看看她写的另一篇——  相似文献   

19.
六十多年前,金庸读《呼兰河传》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相似文献   

20.
摆脱《呼兰河传》是寂寞之作的误读,萧红在小说中展现了谋虑深远的叙事手法。采用空间叙事,她刻画呼兰河静止的愚昧状态;用儿童视角来展露成人世界,她的复调预示着不可复归的伊甸。而更重大的主题是萧红通过描写呼兰河人的愚昧寻找到了改造国民性的另一种方式——以愚昧对抗愚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