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过程取向;价值立场,超越取向.从教育学立场看,人性是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它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的人生实践与自我选择,可能丰盈也可能枯槁,可能上升也可能堕落.教育对人性发展之可为与应为在于:尊重人性,顺势导引;化育人性,启发自觉;提升人性,引领超越.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教学中的立场是不是惟一的、固定不变的?从教学过程上说,教师在教学中的立场不是惟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多样性的统一。这与人性及其张力是相应的,人性及其张力决定着教师在教学中的立场,由此,教师要始终恰当地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并保持适度的张力。对立是为了促进转化,促进学生向其对立面的转化,使学生能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和谐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3.
丁肃清的散文集<芭蕉雨>是一部平民知识分子的心灵告白书.身为平民知识分子的丁先生站在个人本位立场上观察生活,论说世相人生,张扬个性,表达人性,渲泄了大众情感,是平民思想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4.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两个维度为我们展示了充满丰富人性意义和人性内涵的民间生存景象,一方面通过建构日常的民间空间,呈现出民间的丰富性和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在叙事立场上,由民间叙事立场反驳精英知识分子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5.
课程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价值主体维度看,课程价值存在社会与学生两种取向,导致这种二元对立的因素有:教育价值选择、教育事实、社会更替。缺乏人性是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隐忧,应采用优化思想促使课程价值取向在不同层面上找到人性与科学的不同结合点,力保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弘扬教育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教育立场,就是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教育的视域出发,以相应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的原点、过程和结果决定了教师教育立场的内在结构,包括教育的人性假设、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三要素。由此,教师基本的教育立场体现为生命立场、过程立场和意义立场。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立场,需要教师优化教育思维,坚定教育责任,修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教育立场,就是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教育的视阈出发,以相应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的原点、过程和结果决定了教师教育立场的内在结构包括教育的人性假设、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三要素。由此,教师基本的教育立场体现为生命立场、过程立场和意义立场。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立场,需要教师优化教育思维,坚定教育责任,修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8.
杨钦芬 《教育导刊》2014,(10):14-17
教师的教育立场,就是教师在面对教育问题时,能自觉地从教育的视域出发,以相应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教育的原点、过程和结果决定了教师教育立场的内在结构包括教育的人性假设、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三要素。由此,教师基本的教育立场体现为生命立场、过程立场和意义立场。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立场,需要教师优化教育思维,坚定教育责任,修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9.
人性的教育学立场的基点是着眼于历史的、具体的、整体的人的人性的整体生成与发展过程,围绕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完善来理解和处理人性问题,以体现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根本宗旨,实现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争光其前期创作的一系列乡土和民间题材小说作品,强有力地牵动了评论家的批评视线和读者的阅读视线,小说被认为"融入自己的思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明显地体现出"非文化"特征:以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为表现对象的小说,表现出的却是"非文化"特征。具体来说,小说通过作家创作的"非文化"立场、人性呈现的"非文化"指涉、悲剧色彩的"非文化"意蕴等,呈现出"非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人性假设和不同的人性认识会导致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人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如果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必须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儿童的人性.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教育》2018,(4):5-13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是特定的人性假设。各种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由于未得到严格证明,在教育学中容易陷入困境。从证成方式上,人性假设可分为极点式和线段式人性假设。二者均以静态、片面、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为取向,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使教育"成人"难以实现。从教育人学的立场出发,基于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特征,从主体、对象、目的、结果与维度等角度,尝试建立一种动态与立体的人性假设。"比较人"是一种确定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他我之间相同点和差异点,并做出判断,采取某种行动的人性形象。"比较人"假设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引导人以自信,促使人走向完善,实现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互动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结合“立场三角”理论,基于语料库分析了“其实”的语义、功能和互动之间的关联及语体之间的使用差异。互动方面,“其实”由立场主体与立场客体之间的互动扩展到立场主体1与立场主体2之间的互动;两个立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也由相反、对立的关系渐变为一致的关系,并且在这两极之间根据具体情况也存在趋同或趋异的关系。语体方面,日常谈话体和新闻谈话体中,主要体现两个立场主体间的互动,且两个立场主体间呈趋同或无冲突对立的关系;科技语体中,主要体现立场主体1与立场客体之间的关系,且两个立场主体间呈对立、趋异或补充的关系;新闻报道体中主要体现立场主体1与立场主体2、立场客体之间的关系,多表补充或无冲突对立的结盟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师生关系现状的分析,从人性假设的视角提出教师应更多的去关注"人",主动改造人性;并根据传统师生关系中两种主要的范式,思考教师在构建师生关系上应采取的人性假设取向,以期使学校教育真正具有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文本解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基于自己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以及感悟能力,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文本解读"是学生基于当下的社会体验的个体化的体悟过程,不是一个还原文本创作的过程,也并不存在唯一的终极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合时的、个体的,其中,人性立场应该是坚守的价值维度之一,文本解读要引导学生达成对人,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6.
人性具有向善的可能。不论是内心的善良还是外在的完善,高校德育都应该起到引导作用。然而高校德育目的偏重其工具性价值取向,偏离了其促使人性向善的本体性价值。本文试图从道德本质层面对之进行归因分析,并探寻出人何以成其是。以此从善待自然属性、人是目的、走向类主体来引导高校德育复归人性向善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法的价值问题是法律科学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其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的问题,建立在不同主体对彼此内在需要相互承认和调和的基础上。从横向的部门法视角划分,不同部门法侧重对人性不同方面的肯定,其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看,法价值和人性之间存在着互动,是一个相互塑造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教育场域形成了多元人性观并存的现实局面,这在增强教育生活的丰富性的同时,也导致教育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教育人性观的未来建构需要做出如下努力:消除对人的二元对立理解,从更加全面的视界探寻人的本质与内在需求;整合多元人性观,以科学的人性观建构教育过程;树立人性观的教育学立场,增强对人性的教育学理解。  相似文献   

19.
对男性丑陋自私欲望心理的解剖,对人性丑恶心态的冷峻剖析,对病态人格的细腻摹写,对丑恶人性的批判,是近年铁凝创作中一个常写不衰的主题.本文从铁凝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立场,关涉到研究到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而价值伦理取向,则涉及教育管理研究者对于研究所持有的态度、观念和假设。教育管理研究者在研究立场上,应广泛地反映和代表全体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价值伦理取向上,在坦承它对整个过程及研究结论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应有意识地将其用来规范和指导个人的研究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