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深刻揭露了当代人的死亡恐惧心理。本文以主人公杰克为例,根据他对死亡恐惧的表现以及对死亡恐惧所做出的各种可笑而又荒谬的反抗剖析其原因。除了其自身原因还与科学、宗教、消费、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自认为艺术技巧上最为成功的作品,小说中描述了主人公哈里在面对死亡时的一系列心理状态,如对往事的回首、对人生的感悟、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的厌倦,包括对死亡的超脱,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其立体效果不仅令人震撼,而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先秦哲学,对死亡问题予以直面且从理论高度进行论述的,道家的庄子是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庄子以"道"、"气"为理论手段建构了他独特的死亡观——人的生、死是气聚散的表现,死是对"道"的回归。这种"气化论"死亡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起到淡化死亡恐惧的作用,而且对生死的形式上探讨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庄子的死亡观看似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实则其产生却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和理论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达洛维夫人》向死而在思想观点的根基,并且对此书当中对于死亡和生命的领悟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对向死而在思想的哲学含义、书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死亡的困惑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著作当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敢于直面死亡,立足于生,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德性追求中,倡导通过此生的奋发有为而扬名于世,亦可以超越生死达到不朽,从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海明威的小说里,男女分离是一重要主题,这种分离常以极端死亡的形式出现。海明威似乎通过所谓的“命运”因素来掩盖他对与女人一起生活的恐惧。本文试图回答海明威总是写男女主人公的分离而非让他们白头偕老、拥有快乐长久生活的原因。这是海明威的战争经历及女性对海明威的影响造成的,反映了他对异性的恐惧和憎恨,表明了他想拥有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用“游”来描绘中国传统美感心态,是基于对中国古典美学和古典艺术所固有特质的把握,这种美感心态把主体放在主要的位置,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融洽统一。中国古典艺术是“游”美感心态的产物,同时又培养和强化了“游”美感心态,表现出一个思维和表达来回往返的内循环圈,不深知中国古典美学“游心之所在”,是不能深知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  相似文献   

8.
"川端文学"透射出明显的死亡意识,原因在于作者心路历程中太多的死亡体验、日本民族独特的自然体悟以及佛禅生死观念的影响.但"川端文学"中的死亡不单是一种世俗的悲惧感情,还是一种主动悲苦的生命态度,更是一种不灭的宇宙精神,所以,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是恐惧悲哀的,又是美奂美仑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现实研究入手,对“五四”以来中国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作了新概括;通过人生存的“三个世界”的具体分析,认为当前是中国人文化心态现代化历程中的艰难时刻;针对“意义世界”对垒时期人的文化心态趋向的多样化,论述了价值人格在文化心态建构中的范导作用。本文还穿插了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教授弗朗西斯·徐的“心理社会稳态”理论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创作文本中死亡人事的分析,探寻沈从文对生与死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并由此深入探讨在其独特的人身经历中所形成的人生观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蕴及对其文学观的影响。笔者认为,“死亡”在沈从文的创作文本中并非可有无可无的次级意象,而是经过苦心经营的主体意象。对死亡的审视方式,表现出沈从文作为一个东方作家的审美情愫,同时也流露出了他特定的创作心态。对死亡的认识,又直接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不断深化,社会各个阶层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心态也处于急剧变化和调整中。加强社会心态的建设,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或使其向积极的社会心态转化,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迫切需要且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许多语言禁忌,而委婉语也就应运而生。委婉语可以礼貌的避免需要讳言的表达,促进交流的和谐进行。死亡是最常见的禁忌话题之一,但大多数人都对这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有着抵抗和恐惧,因此不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都异常丰富。然而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同语言一样,不可避免的打上了不同文化的烙印。本文即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从宗教信仰,等级观念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比较中英死亡委婉表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现象越来越普遍,不仅是移动互联网发展领域关注的重点,也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错失恐惧和手机成瘾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女生的错失恐惧和手机成瘾水平均显著高于男生;大二年级的错失恐惧显著小于大一和大三学生;文科学生的错失恐惧水平和手机成瘾水平均高于理工科学生。研究认为社交媒体满足了年轻人获得自尊与归属的需求、追求自主与独立的需要、获得沉浸感与成功感的需要、对新技术的好奇感和娱乐的需要等,因此导致青年学生更易发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建议从加强对合理使用社交媒体的引导与教育,多渠道满足青年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引导青年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提高自控能力,以及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加强对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的预防与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创作过程的心态来论证中国古典诗词是“心的艺术”。作者将整个创作过程分为“前心”、“后心”和“整心”三种心态。认为“前心”是空怀平气,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对现实事物审美的一种心理观照;“后心”是“雅淡之情(性)”,它是创作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对审美的观照体验;“整心”是“虚静明淡”是整个创作过程的集中和升华。它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心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性。  相似文献   

15.
在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进程中,既要关注社会物质硬环境的建设,更应着意营造一种健康、兼容、宽松、和谐的心态软环境,良好的心态环境对国际旅游城市的创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承德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市民的心态环境如何?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市民对旅游业及旅游者的态度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结果,提出了加强心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视角论述了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塑造积极心态的社会必要性。阐明了积极心态的内涵、机制及相关研究,分析探讨了积极心态对人的能力、生理、人际间的互动和心境的诸多影响,并尝试论证了塑造积极心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家族叙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叙事模式。笔者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家族小说为主线,通过对家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阐述,将作家创作心态、人物形象类型做比较研究,从而多角度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家族小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城市股民心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5个城市股民投资心态的调查研究发现:5个城市股民的基本看法、心态体验及操作行为均不具有地区差异,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婚姻状况等社会特征与股民心理有较高相关性;炒作实绩和炒作时间长短及投资者人格特征影响投资心理;投资者不论从相关知识,还是投资经验技能较前大为提高,但距成熟还有距离。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心态,处境对他的山水游记的创作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因处境险恶而心态悒郁,因心态悒郁而求诸山水,并创作出了垂诸青史的山水游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开端于农村,中国社会转型联系于农村和农民。农民心理成为改革心理的一个重要层面,其心路历程映射出改革的轨迹:乡土纽带断裂和价值观念转变表现了改革的深刻性;而政治心态,经济心态的内在矛盾又表现了改革的艰巨性。实现社会转型,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农民心理这一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