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政坛角逐中各种政治力量皆有自己的言论立场及阵地。从传媒层面看,扮演着言路角色的报刊既面临着社会主义的传播,也面临着欧关殖民主义的渗透。中共及其领导下机关报《向导》强调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等统治。陈独秀高度重视报刊所呈现的舆情,旨在以重建的精神进行国民革命。早期中共报刊的政治宣传的成功与否涉及社会结构、行动、话语等。思想启蒙者或革命者如何从话语层面唤醒民众,显然涉及政治观念及其认同,而报刊又以什么样的革命话语进行呼应舆论,这涉及报刊报人的世界视野与中国目光的关联与互动。以陈独秀与《向导》关系为中心作分析,可以呈现这一历史风貌之侧影。  相似文献   

2.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专为批评时事、发表政见、策动政治革新而创办的小型时政周刊。《每周评论》同人对1919年南北和议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它能够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而视之为南北特殊势力的"分赃会议",同时亦可窥见这一时期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对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的语境重构和文本解读表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确是一场关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通过辩证地阐释"问题"和"主义"的关联,李大钊坚持了"主义"的首要性,同时又没有放弃"问题"的重要性;强调了"根本解决"的必要性,同时也没有忽略"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无论就当时的情形来看,还是历史地看,"问题与主义"之争都是一场具有高度学术和思想涵养的政治论争.  相似文献   

4.
《申报》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并有重要影响的报刊,对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情况以及条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和评论,通过这些报刊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学术界了解当时中国社会对《马关条约》的认识和《申报》的舆论价值取向,深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日出》作为曹禺最具代表性的剧作之一,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乃至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界对于《日出》的论争历经几个阶段:首先在其公开发表伊始,萧乾便邀请众多作家、评论家对其进行评论,加之曹禺本人的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作品的纵深研究;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日出》又展开过几次大讨论,这些讨论对其从文本到舞台的经典化生成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关于《日出》颇具价值的学术论争对当下的戏剧评论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本报和其他报刊开始了对《水浒》的评论和讨论。这是我国政治思想战线上的又一次重大斗争。是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重要指示的组成部分,它将有力地促进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的深入。希望广大工农兵理论骨干、专业理论工作者、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这  相似文献   

7.
《史通》对范哗《后汉书》的评论,主要涉及体例和史料采择诸方面。其评论既有精到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总结得失,明其利弊,对于我们学习《史通》和充分认识《后汉书》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和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本报和其他报刊开始了对《水浒》的评论和讨论。这是我国政治思想战线上的又一次重大斗争,是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重要指示的组成部分,它将有力地促进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学习的深入。希望广大工农兵理论骨干、专业理论工作者、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这个讨论。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评论》(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提供一个讨论影响高等教育的各种问题的论坛,该刊通过发表同行评审论文、短文、评论和研究结果促进对学院和大学相关议题的研究,并强调定量和定性的系统研究及实际意义。作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期刊之一,《高等教育评论》使学者、学科带头人和公共政策制定者能紧跟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评论》系美国高等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直以新闻报道和文化传播的思想深度见长的《南方周末》,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综合性周报,它的评论献力不少。报刊评论兴起之前,《南方周末》的新闻评论当之无愧地走在了全国各种报纸的前面。  相似文献   

11.
从解放以来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中国文学史著作及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评论《水浒》的文章,在一些主要问题上,有以下一些论点:一、关于《水浒》的评价问题对《水浒》这部书的评价,大都认为它是一部“农民革命的史诗”。这些评论认为:《水浒》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和真理性,热情地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严厉地鞭挞了官僚地主,表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先进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农民起义有巨  相似文献   

12.
《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在体式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一般都在叙述之后,是典型的"叙述+评论"的形式,且评论篇幅都不是很长。也有相异的地方,《左传》的评论多假以"君子曰"的形式,作者很少直接介入评论;《战国策》中作者开始直接介入评论,极少采用"君子曰"的形式来评论。评论即"颂赞"这一文体的限制,是二者的评论都以短篇为主的原因;二者在评论体式、评论倾向、评论的审美效果方面均有不同,其原因主要有时代和思想根基的不同、评论对象的不同、作品本身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13.
《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长沙主编的革命刊物。它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宣传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号召人们起来进行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时全国新的刊物有四百多种,《湘江评论》以其彻底革命的精神、独特的见解和文风新颖、通俗易懂而著称。当时很多报刊,如北京的《每周评论》、《晨报》、上海的《时事新报》、《湖南》月刊、四川的《星期日》周刊等都曾介绍或转载过它的文章。《湘江评论》在政治上对湖南地区的五四运动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且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科学类涉及报刊数量为1307种,有全文被转载的报刊数量为462种,转载全文总量为1947篇,涵盖的《复印报刊资料》专题有7个:《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校管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学刊》、《职业技术教育》。本刊在此类中排第七名,具体排名如下:报刊名称名次报刊名称名次教育研究1教育发展研究2比较教育研究3全球教育展望4中国教育学刊5外国教育研究6教育理论与实践7课程·教材·教法8上海教育科研9当代教育科学10当代教育论坛11高等教育研究12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3教育科学研究1…  相似文献   

15.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著名时政报刊,身为创始人和主要撰稿者,李大钊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作为李大钊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其经历了一个探索、扬弃和修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从《每周评论》的相关内容中可管窥李大钊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解放以来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中国文学史著作及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评论《水浒》的文章,在一些主要问题上,有以下一些论点:一,关于《水浒》的评价问题对《水浒》这部书的评价,大都认为它是一部“农民革命的史诗”。这些评论认为:《水浒》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肯定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和真理性,热情地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严厉地鞭挞了官僚地主,表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先进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农民起义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申报》作为中国最早具有重要影响的近代报刊,对中日甲午战争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和评论。通过对这些报刊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申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政治倾向,从而深入推动《申报》及甲午中日战争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科学类涉及报刊数量为1307种,有全文被转载的报刊数量为462种,转载全文总量为1947篇,涵盖的《复印报刊资料》专题有7个:《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校管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学刊》、《职业技术教育》。本刊在此类中排第七名,具体排名如下:报刊名称名次报刊名称名次教育研究1教育发展研究2比较教育研究3全球教育展望4中国教育学刊5外国教育研究6教育理论与实践7课程·教材·教法8上海教育科研9当代教育科学10当代教育论坛11高等教育研究12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3教育科学研究1…  相似文献   

19.
浙江师范大学教科所刘尧副研究员撰写的《教育评论学》,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约20万字。第一章,教育评论学总论,涉及教育评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教育评论的性质、作用、目的、特点、形式、分类等内容。第二章,教育评论本体论,探讨了教育评论主体、教育评论客体和教育评论媒体,这是构成评论的三大要素。第三章,教育评论原理论,研究了教育评论过程、教育评论原则、教育评论功能、教育评论标准、教育评论情境等基本理论问题。第四章,教育评论实践…  相似文献   

20.
《星期评论》、《建设》是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报刊,是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此为阵地介绍、研究社会主义的刊物,它们在关于俄国革命与苏俄政府,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施,关于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关于中国的劳工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但以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功利利用,即把三民主义当成"本",当成他研究社会问题的指导原则,而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用",当成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工具。其信仰与阶级立场也决定了戴季陶本人最终不可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