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祝兰萍 《学子》2013,(14):124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它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各个领域,是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伴随物,其魅力在于以绚丽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勾勒出时代与民族的文化心理。一、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的创作基础,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也就强烈地受到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约定,成为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2.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传统体例的民俗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写作,存在着将作为整体并具有互释性的生活文化割裂的倾向。因此,在借鉴民族志书写模式与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民俗文化志》调查与写作实践的反思,提出“标志性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倡导“标志性文化统领式”的新式民俗志写作,以提升抢救与保护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所谓标志性文化应具有:一、能反映这一地方的特殊历史进程和贡献;二、体现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生命力;三、深刻地联系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文化现象等三个主要特征。这种民俗志书写也将促进民俗文化调查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创新,间接对地方社会协调发展和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万国之上犹有公民在,民族的复兴首先在于超越时空与国度的民族精神的复兴。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栖息地,研究民族精神必须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力量”结合起来,排除两个干扰,做到有的放矢,为民族复兴,振兴世界服务。道家自然民本思想与自由民主思想同于一理,交相辉映:道家是东方的自由民主,自由民主是西方的道家。道教远播海外,目前正汇流国内成为世界当代文化与思潮的洪流,同时带动世界文明中心回归中国。中华民族的先进精神有九个方面,九九归一,绝学无忧,中美文化底蕴与价值取向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民间游戏运用于幼儿园课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游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民间文化的主要形式,民间游戏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适应的功能,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文化动因,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民族认同感、集体荣誉感和民族精神。同时,民间游戏作为教育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朴素的教育真理,是现代教育实践不可缺少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5.
民俗风情美是极为普遍和重要的审美对象。民俗风情审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良俗是审美欣赏对象;陋俗自身不能成为审美欣赏对象,但某些陋俗所反映的某些社会生活和某些表现形式可以转化为审美欣赏对象;良俗和陋俗都可以成为审美创造对象。民俗风情审美包括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的审美,它们又各有多个层次和系统  相似文献   

6.
萨娜一直坚持一种真实而具体的深入民族现代化精神危机的“边缘化”写作.她的小说介于传统与现实之间,既承传了古典美学中和谐的健康人性与诗意的生命智慧,又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反思与理性批判,还反映出诗性失衡的现代焦虑情绪与尴尬生存处境.她的作品重视道德的自我完善与生命的内在超越,包蕴丰富的社会、历史、民俗、宗教、生态等文化人类学内涵与诗性价值,寄寓着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终极关怀与追问。  相似文献   

7.
田永红是一个笔耕不辍的作家,继小说集《走出峡谷的乌江》、《燃烧的乌江》,2012年又推出他的长篇处女作《盐号》。作为一个武陵山地缘文学作家及乌江流域民族作家,田永红此篇继续自觉持守地域写作与族性叙事立场,以周和顺盐号发展历史为原型,以清末民初的风云社会为背景,演绎了一代盐商龚家盐号萌生、发展及鼎盛的历程,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的乌江汉子形象。全篇弥漫着浓厚的地理气息,充溢着丰富的物质符码,具有明显的文化考古倾向与精神向度意义,由此揭橥了乌江重镇——思南的百年沧桑与文化底蕴及武陵民  相似文献   

8.
西部小说中的"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中国当代西部小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到新时期,西部题材的小说才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当代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从文学文本中发现和开掘西部文化精神,关注的重点就在新时期以来的西部小说。一是研究生命意志、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按地域文化的分布特点研究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及其审美表现;三是探讨西部小说创作的一些宏观问题,如作家身份与西部小说创作、西部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族特色中具有百花争艳的姿态,多民族的特色也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在少数民族传统的几何形纹样装饰中,都各有各的特色和讲究,对少数民族的装饰特色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感受各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气息,对加强民族团结和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欣赏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装饰特色中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并且享受到民俗的文化精髓和对于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民间舞蹈,是民众自行创作与传承的舞蹈形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传承方式,不是依靠语言文字,而是以人体动态保存文化与表现文化为主要特征,是在一定环境中,在群众之间直接进行传承的,它和群众的民俗活动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展示出群众的民俗心理,展示出民俗化的诸多方面,因此,对侗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也是对侗文化精神和民俗文化的一次挖掘。  相似文献   

11.
民俗风情旅游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导游员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民俗风情旅游的导游员,要成为民俗专家、要有真挚的民族感情、要有民族艺术素养;同时在讲解技巧上,要精心设计讲解的内容、灵活使用讲解的方法、巧妙地将游客的参与和讲解相结合,才能帮助游客在民俗风情旅游中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不仅蕴藉着特定民族的认知和文化心理,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该民族文化心理对文学作品的塑造作用。作为多语言地区,西藏儒佛文化并流,藏汉族文化心理对西藏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写作题材、思想感情方面,也体现在写作用语方面,本文以民族文化心理差异为切入点,对当代藏汉作家在文章内容、语言运用、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3.
民俗是反映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一种生活文化,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地记述了那个时代的民风民俗,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俗传统节日因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特有的文化内涵而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已成为当下幼儿园组织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一种新趋势。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组织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探析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对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郭海燕  杨斌 《焦作大学学报》2007,21(2):31-32,56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西部地区赋存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但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俗旅游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扩大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宽产品销路,并且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因此如何通过开发西部地区的民俗旅游业来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今旅游业界研究的重点内容。文章通过分析西部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西部民俗旅游开发为“三农”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机遇,提出了开发西部民俗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它能够产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94):23-24
赣傩艺术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意蕴深远,较好地保存了原生形态特征,对其丰富的资源进行开发和甄别,使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赣傩民俗艺术与当代民族精神的教育相结合,达到培养民众民族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历史地考察了西部民族地区白族民俗、文物古迹频临灭绝的现状,以及抢救的紧迫性.探讨了新时期发掘、保护和传承白族文化的新举措,繁荣白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加速区域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17,(4):106-109
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与传承的精神脊梁,大学生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因其内容与时代精神脱节、教育模式单调枯燥无法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难以实现民族精神的内化,因此文化认同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着力点。优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拓展实践教育平台、加强自我管理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布朗族是居住在我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布朗族人民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布朗族民俗研究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布朗族的社会文化有重要价值。这里以介绍布朗族主要民俗文化为基础,旨在对其民俗的主要特点及布朗族民俗对其社会的重要价值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利于我们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来看待布朗族的民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