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并创造性整合各种资源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思考、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实验验证或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时,往往采用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这一实验。但教材和教参是将盛白磷的锥形瓶直接用橡皮塞塞紧(或加一只气球),密封后称量反应前后总质量。引燃白磷的方法是直接加热锥形瓶或加热玻璃棒使白磷燃烧。这一装置的不足是:实验操作不方便,可控性不强,对白磷的用量要求较严格,不便于学生分组实验。我经过多次实验探索,对实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化学里,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比较,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归纳:1)元素在周期表的“位”——原子的组成“构”——在化学反应里表现出来的“性”三者关系;2)金属活动顺序与非金属活动顺序;3)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4)元素形成的非金属氢化物和含氧酸;5)两种物质对同一物质反应情况;6)从化学反应方向。  相似文献   

3.
一)概 述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表达一完整的化学反应和进行化学计算所必须的。因为只有配平的化学反应式才能严格代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和质的依从关系,以此作为化学计算的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法有多种。由于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中,以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最为复杂和困难,所以目前在国内的中学和高校的化学教科书中对此都设专节讲授。在这些教科书中所教授的方法主要归结为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这两种传统的方法,它们都涉及元素氧化数变化的确定或氧化还原剂电子得失数的确定。在研究和比较了上述有关方法的基础上,笔者提出…  相似文献   

4.
1实验分析维生素c,学名抗坏血酸,是一种无色晶体,分子式为C6H8O6,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溶液显酸性,并有可口的酸味。维生素C的化学特性是容易失去电子,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在水溶液中或受热很容易被氧化,在碱性溶液中更容易被氧化。因此,维生素C能与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如高锰酸钾溶液、三氯化铁溶液、碘等。  相似文献   

5.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研究、化学教学、开展课外活动 ,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在化学实验室内存放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物质 ;经常使用的又是易碎的玻璃仪器与带电的仪器。因此 ,搞好化学实验室的建设 ,对化学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 ,防止事故的发生 ,显然特别重要。1 化学实验室的一般规则(1 )在进行工作之前 ,一定要先从安全的角度着想 ,对化学反应本身及所使用的化学试剂要有所了解 ,对反应的后果应有所估计 ,从而相应地拟出操作步骤和仪器设计。对反应不明或试验未知物质 ,一定要从最小量开始。(2 )实验前 ,要彻底了解操作过程与注意…  相似文献   

6.
化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记忆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要想学好化学不仅要记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物质的性质、用途、制法;还要记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记忆效果谈几点初浅的见解.l.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教学中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明确每节课教学在记忆上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识记什么以及识记的牢固程度和完善程度.例如《原子、原子量》一节课的教学,在课后小结完可告诉学生:原子、原子量的概念需要熟记;原子的构成需要理解记忆;原子量表不需要记.2.揭示规律、化繁为简、理解记忆要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必须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应当把讲授内容进行归类或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建立起多方位的联系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化合价》一节课时,教师应当先讲清元素的化合价的本质及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然后把常见的元素化合价表归纳成顺口溜,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在讲酸碱盐的溶解性时,根据溶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往往能使解决问题的途径简捷明快。因此,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如果整个过程或某个阶段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则首先应考虑用动量守恒定律解之。但遗憾的是,一些同学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对守恒条件理解不深,掌握不透,使那些本来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的简单问题复杂化,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例1.质量为M的列车在平直轨道上以速度V_1匀速前进,由于某种原因,最后一节质量为m的车厢从列车中脱离出来并前进了一段路程后停止,设机车的牵引力不变,列车每一部分阻力正比于其重力且与速度无关。问最  相似文献   

8.
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第三册“电解原理”这节课中,首先通过观察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过程,得出了“CuCl2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Cu和Cl2”这一结论。接着用“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示意图”对电解过程这样描述:“通电前,Cu^2+和Cl^-在溶液里自由地移动着;通电后,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改作定向移动。带负电的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带正电的阳离子向阴极移动。”说明CuCl2溶液在电离状态下,离子在自由移动,而电解时则变为定向移动。  相似文献   

9.
在人教版初中三年制化学教材(以下称老教材)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以下称新教材)中,为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分别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实验在操作上以及对质量守恒原因的解释上不够完善。在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进,并引导学生分析改进前后的优缺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定温度一定体积的非水解盐溶液中各种离子总数为盐的物质的量乘以化学式中的离子数,再加上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和 OH~-数目。如1升25℃时 1mol·L~(-1)的 NaCl 溶液中的离子总数为(2 2×10~(-7))mol。对于处在同温度同浓度同体积的组成相类似的水解盐来说,其溶液中的离子总数较非水解盐有何变化规律呢?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一元酸碱形成的单水解盐和双水解盐一元酸碱形成的单水解盐,当浓度、温度、体积相同时,其溶液中离子总数比同类非水解盐溶液中的离子总数少。以1升25℃时1mol·L~(-1)的 CH_3COONa 溶液为例分析:由一元酸碱组成的单水解盐溶液中[OH~-](或[H~ ])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溶液计算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中学生毕业后从事许多工作都可能要遇到的一种问题。因为,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教学、日常生活都经常用到它。如果学生能掌握一种解决这类问题的简便方法,则对他们将来工作是很有好处的。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中学溶液计算问题大多数属于非化学反应系的计算。即不涉及溶质的化学成分改变。无论是溶液的配制、浓缩(或稀释)、结晶过程、在配制前后,浓缩(或稀释)前后、结晶前后溶质总是相等的。这个事实就是本计算法的依据。据此,可推出其数学表达式——等质公式。将此计算法用于溶液的配制、浓缩(或稀释)、结晶及浓度换算和溶液的综合计算五个方面,就表现出其原理简单,思路明确,易学易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反应进度是描述化学反应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物理化学中应用广泛,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是处理有关问题的基础.一些教材在应用这一概念时或表述不当,或含糊不清,造成概念混淆.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现就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1 关于反应进度国标GB3102·8规定,对于化学反应反应进度定义为:式中B为参加反应的任意物质,nB、n_B(0)分别表示反应进度为和0时物质B的物质的量,v_B为反应(1)中B物质的计量系数,对反应物取负值,产物改正值.由于n_B(O)为常数,因此(2)式又可写成dn_B=v_Bd.可见,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只代表了反应进行的程度及反应物质数量的变化.由于v_B为B的计量系数,所以的大小与反应物质的选取无关,我们可以任意选取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来表示某一时刻反应进行的程度.例如反应5C_2O_4~2-(aq)+2MnO_4~-(aq)+16H~+(aq)=10CO_2(g)+2M_n~(2+)(aq)+8H_2O(1)(3)当C_2O_4~(2-)反应掉1mol时,由反应式知:MnO_4~-和H~+的消耗量分别为0.4mol和3.2mol;CO_2、Mn~(2+)、H_2O的生成量分别为2mol、0.4mol和1.6mol,则(-0.4mol)/(-2)=(-3.2mol)/(-16)=(2mol)/(10)=(0.4mol)/(2)=0.2mol.  相似文献   

13.
我在刚讲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后,一个学生举手问我:把 a 克的物质 A 完全溶于 b 克的水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我的看法: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在解题过程中却能体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学生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的数学中就已经学习了类似的计算问题。学生可能普遍认为其质量分数就等于 a/(a b)×100%。但是,通过近半年化学知识的学习,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理解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说明部分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练习还不够。因此,我没有急于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回答,而是先让学生回顾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让学生先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然后提出问题:物质 A  相似文献   

14.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课本中删掉了“电子排布式”这部分内容,笔者认为:“电子排布式”在中学化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还应保留于教材.因这部分内容有以下几种作用:1.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根据电子排布式,我们可以推断任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从而可知其主要性质.1.1 周期的确定:某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为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例 _(12)Mg ls~2 2s~2 2p~5 3s~2,电子层数为3,则Mg为第三周期元素._(35)Br ls~2 2s~2 2p~6 3s~2 3p~6 3d~(10) 4s~2 4p~5,电子层数为4,则Br为第四周期元素.1.2 族的确定:根据外国电子的分布情况确定.1.2.1 若外围电子分布在s或sp区,则该元素为主族元素或零族元素;且s或sp上的电子总数为该元素所在的主族数,当sp上电子总数为8时,因周期表中只有7个主族,所以该元素只能为零族(除He为2个)  相似文献   

15.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两个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很值得推敲。现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置疑一:现行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06年4月第2版)第90页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二(1)置疑理由该实验的目的是想通过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总质量不改变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16.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文中以"不产生气体和沉淀"、"产生气体或沉淀"、"产生气体或沉淀且原有混合物中某固体是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一部分"三类化学反应为依据,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由简单到复杂的驱动性任务,采取图示的方法对反应前、反应后的溶液成分进行标注和区分,将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力求为学生的学习扫除思维障碍,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电负性是化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在无机化学中,结合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等光谱数据,电负性数据主要用于判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判断化合物的化学键性质等;在有机化学中,电负性引伸为诱导效应,借以判断有机化合物的活性、稳定性、酸碱的相对强弱以及反应的机理(如SN_1或SN_2)等等。  相似文献   

18.
按现行教材要求,进行银镜反应实验的程序是: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质量分数)的AgNO3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质量分数)的稀氨水,直至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得到的溶液通常叫银氨溶液)。然后在此试管中加入少量乙醛(或含醛基的物质),振荡后,将此试管置于水浴装置(图1)中加热。几分钟后可见试管壁上附着光亮的银镜。  相似文献   

19.
对还原三氧化二铁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的冶炼是使矿石中化合态的金属离子获得电子而还原成游离态的金属单质。 即:M~(n+)+ne→M 工业炼铁是用焦炭在高炉内产生CO来还原氧化铁(Fe_2O_3),反应式为: C+O_2点燃CO_2; CO_2+C高温2CO; Fe_2O_3+3CO高温2Fe+3CO_2。 在化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高炉炼铁的原理,实验室中常用甲酸与浓H_2SO_4进行脱羧反应来制取CO气体。即:  相似文献   

20.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综合性强,方法灵活,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化合价升降的配平方法和步骤,对于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仍难以运用。现就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化合价升降法来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对于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在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相等时,应按数目多的一方化合价变化总数开始入手配平  例: NH3+O2NO+H2OO2为双原子分子,按O2化合价变化。  NH3: N-3N+2  升5价O2: O022O-2  降4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