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潜艇,一种令人生畏的“沉默杀手”。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战绩,让潜艇成为与航空母舰并驾齐驱的海战利器。前苏联更是把潜艇当做了对抗称霸全球的美国海军的主要手段。潜艇最大的优势在于深藏水下的隐蔽性,不过潜艇只能短时间地躲在水里,需要经常回到水面上。而核动力的出现使潜艇拥有了几乎无限的水下续航能力,但占据全世界潜艇总数90%的常规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美国和前苏联为了得到对方的军事技术机密,双方的技术间谍各显神通,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有时甚至近乎荒诞离奇。 1968年3月11日,美国设置在太平洋的专门用于探测前苏联潜艇行踪和技术参数的“苏萨斯”水下音响监听阵列系统,探测到在夏威夷群岛西北方向约750海里处的水下,发生了一次爆炸。经查询得知,当时无美国及其盟国的潜艇在那里活动。于是他们推测,可能是苏联的一艘潜艇发生了爆炸并沉  相似文献   

3.
生茶 《科技新时代》2004,(11):105-105
“俄亥俄”级核潜艇是美国第四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也是迄今为止各国海军中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是与前苏联争夺核优势的“撒手锏”。因为它优异的综合性能和所携载的威力巨大的弹道导弹,所以被称为“当代潜艇之王”。该级潜艇的首艇“俄亥俄号”于1974年开工建造,1981年11月正式服役,总共建造了18艘。  相似文献   

4.
2000年8月,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一次演习中沉没。尽管俄罗斯和“北约”都派出了救援潜艇,但一切都无济于事。由于救援潜艇无法打开“库尔斯克号”的舱盖,最终艇上的118名艇员全部遇难。这次事件也让全世界了解了深海救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一年前,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的悲剧引起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航海仪器教研室主任王孝通博士的思考,意识到研制潜艇“黑匣子”已迫在眉睫。 今年4月,经过王孝通博士和同事们半年多来的刻苦攻关,潜艇“黑匣子”即将问世。 据王孝通博士介绍,潜艇“黑匣子”拥有信息采集、信息联网与传送、信息记录、信息加密、信息备份、事故分析和辅助等多种功能,可以实时记录近期潜艇运动的航向、航速、下潜深度、声纳信息、艇长指挥口令与各战位口令复述、艇内温度与湿度、舱内压力等信息。潜艇失事后,“黑匣子”随失事浮标一同浮出水面,救援人员只要打开“黑匣子”,就可及时掌握到潜艇失事的原因、沉没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艇内人员目前的情况等等。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一则新闻震惊世界:现年56岁的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乘坐微型潜艇,下潜至世界最深淡水湖--贝加尔湖水面下1395米处,并且在水下度过了4个多小时的时光.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常规潜艇为数众多,并且有几艘核动力潜艇。1988年9月还成功地从水下发射了一枚“巨浪”-1型弹道导弹。我国潜艇部队的任务是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的统一,打击海上的入侵者,保持可靠的潜基核威慑力量。中国的潜艇部队诞生于1954年6月19日,在我国北方著名的军港旅顺港的码头上,五星红旗第一次悬挂在潜艇上,驻泊在旅顺军港的苏联海军2艘“斯大林”型潜艇移交给中国海军,中国海军把这两艘潜艇分别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次年,我国从苏联购  相似文献   

8.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2):F0003-F0003
朱继懋,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是我国最早从事深潜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长期从事潜艇、潜水器及水下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深潜救生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两艘潜艇在水下成功对接的国家:主持研制了3500米以及极限深度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OV;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创新》2003,(9):18-18
由霍克斯海洋技术公司创办人、英国工程师格雷厄姆·霍克斯设想,经过14年的研究和试验,终于诞生了一种“深水飞机”:一种在水下能像飞机一样运行的潜艇。这种潜艇易于操纵,无声,时速可达20公里,最大航程为40公里左右,理论上最多能潜入水下450米,使用费用低。它的秘密在于拥有翼展6.7米的机翼,机翼与功率强大的电动机连接。这种潜艇的问世,将使海洋考察事业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因为它是一种新的水下勘探工具,它的易于操作性和优良性能将大大有利于未被开发的海洋资源的勘探。“深水飞机”诞生  相似文献   

10.
潜艇水下悬停操纵,是在潜艇停车后,利用均衡系统使潜艇在水下某深度保持定深的操纵方法,优势是可以使潜艇在工作深度内的任意深度停泊,并可以立即从停泊状态转入机动。在战斗行动中,潜艇可在工作深度范围内进行悬停操纵,消除螺旋桨、机械设备产生的噪音,隐蔽待机,为声呐工作提供无干扰环境,同时减少蓄电池的使用,节约电能,提高潜艇续航力,因此潜艇水下悬停具有重要的战术意义。但潜艇悬停后易受海流、海水密度变化以及潜深等因素干扰,本文对潜艇水下悬停运动进行建模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悬停操纵的影响以及悬停操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潜艇,这个“水下怪兽”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凭借其神出鬼没的隐蔽特长,强大的突击威力大显身手,取得了赫赫战果。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1954年核反应堆的应用,形态各异的潜艇相继问世。目前,人们普遍把数量众多的潜艇分为三大类:常规潜艇、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日益更新的常规潜艇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一号的下水,一度曾使常规潜艇黯然失色,发展几尽停滞。然而,常规潜艇所独具的特长:艇身小、机动灵活、噪音低及造价低廉,使其渐渐重新为各国海军所垂青(特别是原苏联)。战后  相似文献   

12.
潜艇是在水下进行战斗的“蛟龙”,也是科考探测的得力工具。熟悉它的人都知道,潜艇艇体是由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即双壳体构成。说起双壳体潜艇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1893年,即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前10年,一个叫莱克的美国青年历经千辛万苦,造成了一艘形状奇特的小型潜艇。它靠压载物沉入海底,用轮子滚动在海底行进。可这艘形同柜子的潜艇稳定性不佳。莱克苦思冥想,未得其解。一天,他约了几个好朋友到海滩野餐,以便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洒足饭饱之后,几个人兴犹未尽,玩起扔酒瓶的游戏。一场比赛开始了,接二连三甩出…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是俄罗斯的“台风”级核潜艇,即前苏联的第四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前苏联从1958年开始建造弹道导弹核潜艇,其发展了H级、Y级、D级、T级即“台风”级核潜艇。“台风”级核潜艇是在前三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台风”级核潜艇的首制艇于1977年建造,1980年下水,1982年服役,成为前苏联战略核  相似文献   

14.
诸葛勤  张勇 《知识窗》2001,(2):10-11
前苏联“麦克“级核战略攻击潜艇“共青团“号,是一艘由核反应堆推动、装备了两枚核武器的新型潜艇.其船壳是以钛制造的,能下潜至900米的深度,这是普通的钢壳潜艇下潜深度的3倍.1989年4月7日,“共青团“号已在海上巡航了39天.这天上午,“共青团“号正在挪威以北450公里处的大海中游弋,潜航深度为150米.突然,潜艇内部起火燃烧,大火是由7号舱电线短路所引发.……  相似文献   

15.
迷你潜艇     
大米 《科技新时代》2009,(10):97-97
羡慕富有哥们的豪华游艇。口袋里又没有多少银子该怎么办?那就自己动手打造个更牛的东西。基于这种想法,俄罗斯人米哈伊尔·帕切科夫决定给自己造一艘潜艇。实际上,在1979年当帕切科夫还在阿富汗为前苏联红军工作的时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因此从退役到现在的20多年时间里,每天下班后帕切科夫都会研究如何制造潜艇,制造、装配并改进各个零部件。  相似文献   

16.
日前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在超空泡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文章称“坐中国超空泡潜艇,100分钟内从上海到旧金山”。只是,外界很快就否认了这一消息。长期以来,潜艇以及鱼雷等水下武器的航速之所以不能像航空器那样突飞猛进,主要是因为其航行时所受到的阻力远远大于飞机。  相似文献   

17.
《科技新时代》2002,(12):88-88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遇难沉没,这一悲剧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营救出被困在潜艇中的艇员,118人失去了生命——直到一年多后。这艘深海巨兽的残骸才被打捞出水。  相似文献   

18.
在以救援受困潜艇艇员为目的的“Sorbet Royal 2005”潜艇救援演习中,我登上了一艘小型救援潜艇,参加了对一艘意大利潜艇艇员的“营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潜艇的水下隐敝性,随着各种反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日渐丧失昔日“水下杀手”之雄风。如何能使潜艇逃脱声纳的探测,正是美国海军部科研局的攻关目标。但苦于没有良策。出人意料的是,不久前,海军学院的两名新学员送来了一份关于研制仿生型皮动潜艇的报告,令海军部科研局的高级海洋兵器专家们大开眼界,拍案叫好。这两名新学员名叫彼特和杰克。彼特和杰克是好朋友,两人的中学时代是在美国密执安州一所中学里度过的,他们是出名的动物迷,特别钟情海洋动物。彼特和杰克由于兴趣相同,每逢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搜索,你会发现潜艇的足迹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古希腊时期,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就记述了潜水员使用从水面上输入空气的潜水装置。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对潜艇进行研究的是意大利人伦纳德,1500年,他提出了“水下航行船体结构”的理论,给后人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