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教育界仍然对考试成绩相当重视,“以成绩为中心”还在成为有些中小学的响亮口号,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更是教师的生命线。为儿女的上学掏钱,几乎成了所有家长哪怕是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的投资,各种资料“五花八门”成了畅销书……分数说明一切的现象依然存在,结果“学生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由于“分数”,学生变成了算题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头脑中装了许多没有实用的所谓知识,而创新能力却几乎等于零;由于“分数”学习成了唯一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2.
这些年来,许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偏差。悠悠万事,分数惟大。为了分数,一切都可以排斥。教师成了教书机器,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分数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别的全是假的,分数才是真的”,只要成绩搞上去,就可“一俊遮百丑”。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健全人格,全成了镜花水月。尤发人深省的是,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回家告诉家长,不但得不到夸奖,反而招来一顿训斥:你傻啊?在这样的耳提面命之中,学生耳濡的是重智,目染的是轻德,天长日久,又会向哪里潜移默化呢?缺少养成教育结…  相似文献   

3.
按照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应该是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可是,长期以来,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父母当作实现物质需要的主要手段,学校也有意无意地把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在操作中明显表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人格的偏向。因此,“分数”几乎成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惟一标准,班主任成了制造中考、高考升学率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工作定位的偏差与职能扭曲使班主任为“分数”疲于奔命,少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班主任首先要认真学习实践建构主义理论,根据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过渡关注,人们评价教师的好坏标准,逐渐只剩下唯一的硬件标准——教学成绩,时兴的口号也成了“教学质量(成绩)是学校(教师)工作的生命线”。只要教学成绩好,其余的往往只是个陪衬,有其名而无其实。如果一个教师想从道德品质上发展学生而忽略了教学成绩,常被视为“另类”,在教育界难以立足,更不要说有发展前途了。现实让教师寒心,又让教师徘徊——是分数重要还是人格重要?怎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确实难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郑芬 《生活教育》2014,(7):37-37
校园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学生应该是活泼奔放的。然而,在过度的期望和沉重的负担下,学生没有了自主学习、共同玩耍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被功利思想驱动着,成了学习机器和考试机器。教育因分数而远离了生活,教育因分数而忽视了生命。“教育者是否在以孩子的名义为自己谋福利?”教育飞速发展,使我们来不及静下心来思考,  相似文献   

6.
“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教学活动全是为了考试,学生的学习也完全是为了分数。教师在课堂上,为升学而教,为考什么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载体,考试的机器,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应试教育”在指挥棒指引下,“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升学转”,必然具有片面性。它强调智育,忽视德、美、体、劳,  相似文献   

7.
谢武团 《新疆教育》2013,(15):100-100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几乎成了题海战术的阵地,学生似乎成了解题的“机器”,为了让学生得高分,教师就马不停蹄的“灌”。这样的教学环境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优化。因此,我们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努力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素质教育的环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全面优化。  相似文献   

8.
耿慧青 《教育艺术》2006,(10):78-78
管建刚老师在《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中说:“教师工作是碗良心饭。在今天,教学成绩无疑是学生生存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简化、异化为分数的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传统教学的这种终极追求,让教学失去了和谐,现在很多学校采用量化方案,主要用教学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想得高分,你任教班级学生的成绩要优秀才行。  相似文献   

9.
当应试教育以追求分数、升学率为惟一目的,把学生当容器去灌输,逼使他们最终成为“考试机器”的时候,事实上,便本能地将几乎所有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强健体魄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于是,本来充满无尽生机活力、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学生,被日复一日、  相似文献   

10.
很多时刻老师和学生都只为了追求分数,追求成绩,简单而粗暴地把数学分离成了“数”和“学”:这里的“数”是指教学双方只是把数学简单的停留在一些数和形上;“学”则是为了得到一定的分数,一切以成绩为目的的盲目学习.殊不知,学习数学,数与学二者之间不能单独分开而存在,不能只要求体现在成绩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运用上,知其所以然,必知其所以用,这才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被极大的功利化,几乎每堂课都以《考试说明》为纲,考什么,就教什么,对考试以外的即使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知识则一概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扮演着“知识传输器”的角色,为了教学业绩而疲于奔命,将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成了麻木的“知识接收器”,为了多考分数而奋笔疾书,  相似文献   

12.
学习考试中的挫折问题最直接的是反映学生心理问题,它所反映的直接后果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的失败,而是学习的自信心丧失,学习热情内驱力的失去,它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分数,不应成为学生的命根考试的成绩,是质的量化,是表示一定内容的形式,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分数由形式变成内容,由手段变成目的。一个事物成了自身的对立物,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异化”。因此,我们说:分数异化了,分数成了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绳索。由于分数的异化,我们经常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变成了“分数就是力量”。也就是在学生中流传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据媒体报道,有学生因心理受不了“分数低”的打击,酿成自杀悲剧。这一方面反映了分数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太弱,受不了一点点的“打击”,这就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可见不能靠分数的高低去管理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对分数的弊端认识得十分透彻,他把分数称为人们的一种“崇拜物”。他说:“我总是以十分警惕的心情来思考追逐高分的变态心理,这种变态心理产生于家庭,也控制了教育家,成为压在学生稚...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中考成绩显示,我区汉语文平均成绩总体偏低,特别是一些农牧区的学校。导致学生汉语文成绩低的原因主要在作文上。究其原因,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许多学生的汉语说写能力低下,这几乎成了所有汉语文老师公认的“问题所在”。然而,在客观原因之外,有多少教师反思过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是否存在缺陷呢?笔者认为,提高写作水平,学生的说写能力固然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德育》2012,(14):80-80
微言大意:http://t.sohu.com/m/4134728785 中考无“状元” @微言大意:为避免“炒作状元”和生源大战,湖北省随州市对今年中考分数呈现形式进行改革,以A、分数和C的方式显示。A是高分段学生成绩,中分段学生成绩以分数显示,低分段学生成绩以C呈现。这是当地推进素质教育和中考改革的一项新举措。与其抱...  相似文献   

15.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说得真不假。如今临近期末大考,老师更是近乎疯狂地考试,考完英语考语文,考完语文考数学……学生忙得晕头转向,几乎成了考试的机器。  相似文献   

16.
当前 ,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课程多、教材多、教辅资料多、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活动少、娱乐少、睡眠少 ,这“六多六少” ,严重地摧残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怎样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呢 ?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几点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端正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质量观“高负担 =高分数 =高质量”的观念 ,曾得到许多人的默认 ,因此 ,分数成了评价学生、教师乃至学校的主要标准。为了追求高分数 ,学生整天埋在作业堆里 ,成了做作业的“机器” ,思维、能力和特长得不到发展 ,精神世…  相似文献   

17.
我校创办于 1985年 ,也曾和不少学校一样 ,为追求升学率 ,加班加点 ,搞题海战术。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 ,学生小考成绩曾一度引人注目 ,在县城城关教学区获“四连冠”称号。这本来是一个甜果子 ,但是领导和老师们却从中品出了苦味 ,多数学生以高分进入中学后 ,学习非常吃力。这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深深的思考 :培养这样的学生 ,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吗 ?就这个问题 ,学校开展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大家感到 ,如果再按“教师为考试而教 ,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教育模式搞下去 ,教师就成了完成各种教学成绩指标的工具 ,学生也就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了…  相似文献   

18.
过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政治课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分数额在升学考试中的作用。为寻求其“价值”,便出现了“老师灌、学生听,老师抄、学生背,理论、实际分家,死记硬背顶呱呱”的现象;学生的成绩成了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而教师也往往在高分面前得到安慰。  相似文献   

19.
有一则题为《评语》的小幽默,是这样讽刺有些教师为学生写评语的:“学生甲:成绩优秀,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学生乙: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成绩优秀。学生丙:尊敬师长,成绩优秀,热爱集体。”是的,现实中这样的教师确实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早已让一些班主任一叶障目,“只见分数不见其他”。学生评语,在一部分为师者心目中分量很轻,后来也就成了用几个“固定”的词语颠来倒去做的文字游戏。对学生本人和家长都没有一星半点的参考价值。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之处。不善于发现,对学生缺乏了解与爱心的班主任,当然不会写…  相似文献   

20.
“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分数,对学生心理和思想的了解却几乎是一个空白……”南阳学生蒋多多把对高考的不满写在考卷上,用双色笔答题,目的是希望各科成绩为零,以引起社会重视。因为用双色笔答题,她“文综”被判为零分。班主任认为她是个怪学生;同学觉得她这么做很傻;而专家则认为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