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周怡 《山东教育》2005,(1):12-13
自从现代心理学产生以来,对于人的幼年心理发育就给予了相当大的注意。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成年人的品行、兴趣、成就、思维模式都与他幼年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些经历也许都是一些不足挂齿、不登大雅之堂的琐事,然而就是这些琐事造就了人们毕生的性格基础。  相似文献   

2.
可以说,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中,而他的所有作品,表现的几乎都是“从我的父亲身边逃脱出来的企图”,而《判决》更是一次长久受压抑的心灵的释放,一次酣畅淋漓的喷发,研究卡夫卡《判决》,从其主人翁格奥尔格和他父亲的冲突中,我们很容易便能窥见到卡夫卡对父亲的恐惧与崇拜的复杂情感,以及不惜以死为注,力求从父亲的阴影中逃遁的压抑心理,这对理解卡夫卡的全部作品将有所提示。  相似文献   

3.
王洛宾晚年给亲友的书信中,回忆了父母、私塾先生、山东老人、东北流亡学生,以及他的童年小伙伴和他任音乐教师时的学生,还回忆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在旧北京的生活。他说:“经历的这些琐事,都打下了我热爱祖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早年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以孤独和压抑为主调,却造就了他敏感的心理气质并且构成与创作之间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反西方历来的文学传统,大都具有懦弱、顺从、女性特质被男性社会异化等特征,这一文学典型与卡夫卡本人的经历有莫大关联。从存在论心理学角度来看,卡夫卡生命中第一位女性(即母亲)在卡夫卡童年与成年时期,未能给予其完整的母爱,也未能在专制粗暴的父亲面前充当独立的力量保护他。母亲所投射的痛苦经历使得懦弱、顺从的女性形象成为卡夫卡印象中女性形象的典型,并成为其创作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作家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与体验,如父亲不在、母爱缺失,或父母一方的恶劣的典范作用,或从小受到冷落等等,会给作家人格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借用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我们把这些经历与体验称之为“创伤性情境”。从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创伤性情境会给成年后的心理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通过人格的中介实现的。临床精神分析学,把异常人格的某些特质与患者童年期的经历联系起来,并有针对地设计心理治疗方案,取得了一些效果。这说  相似文献   

7.
段亚英 《时代教育》2010,(3):277-277
卡夫卡是一个自传性很强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特别是与他的父亲,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所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他通过写作来求得与父亲的沟通。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父亲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本文就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以及卡夫卡的人生经历入手,来分析形成他的这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身边的感动     
有一种心情叫感动,当我们被一些事、一些人所感动的时候,内心就有挥之不去的情愫在涌动,就如同此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虽然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这些感动,都不过是一些平常的生活琐事,但也正是因为其平凡才显真实,因其质朴才觉纯真。  相似文献   

9.
电影离不开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学;电影也离不开人物,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按照这个道理来说,似乎所有的电影都与心理学有关。本文通过对一些代表性电影进行心理学分析,探讨了电影中心理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陈奇琦 《神州学人》2012,(11):36-38
一座城市有千张面孔,就在你捕捉到她的一个瞬间,你已错过更多的分分秒钟。但是只有你记住的那个模样,可以证明她勾人的魅力——文学布拉格里尔克与卡夫卡对于和我一样学习文学的人来说,布拉格首先意味着卡夫卡。卡夫卡的一生都在布拉格度过,他的职业生活与创作历程,都与布拉格紧密相连。或者说布拉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指向了卡夫卡,因为卡夫卡的出现,他在语言上所表现出来的天纵之才,让他成为20世纪现代  相似文献   

11.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毛姆出生在法国巴黎,不满10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于是在英国的伯父将他接回英国抚养。毛姆小的时候身材矮小,而且口吃严重,常会受到大孩子的欺负和羞辱。孤寂的童年生活在毛姆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芥川作为《新思潮》的作家,他以新现实主义为基调,取材于一些中国与日本古代志怪小说,创作出具有作者对人生有着独到见解的作品。这些作品里还渗透出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给作品带来的影响。作者由于作为养子,又是姨母照料成长,这些都使作者在性格上留有阴影,与此相对,还会让作者对于母亲拥有自己独特的爱恋。在以中国《杜子春传》为题材的芥川小说《杜子春》中就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犹太血统,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声誉日隆,被尊为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往往没有具体的发生时间和地点,表现了人类普遍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冲突,因而具有深广的意蕴,给人留下极其广阔的反思空间。卡夫卡作品中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浓郁的寓言色彩使其作品本身极富包容性,现代派中的许多流派,如表现主义、意汉流、存在主义、荒诞派、超现实主义等,都可以视卡夫卡为其行列中的一员。由于卡夫卡  相似文献   

14.
简·爱幼年的经历对其一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境遇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按照托拉康的"镜像理论",幼年早期父母的去世造成了简·爱心理上的"原始的缺失",使她停留在心理的"镜像阶段"而无法超越。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冲突造成了她人格的异化和分裂,简·爱这种自我建构的矛盾成为了其人生和爱情抉择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5.
吴斌  苏斌 《中小学德育》2012,(11):81-82
在心理学领域中,心理危机是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发生心理障碍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而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几乎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精神失调等等。因此,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当前,常见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16.
陶鹤 《生活教育》2010,(6):44-46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祖父及育才有真切感情和体验的人将越来越少,与此相关的材料很可能就此消失。在孙辈中我是唯一见过祖父并和他一起生活过的,虽然那时我很小,但在记忆中也留下了一些印象深刻的琐事。在这些琐事中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祖父的生活、为人、及当时的一些情况,所以借此机会一并写出。我想,用文字如实记下的片段至少也能起到老照片的作用吧!  相似文献   

17.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实验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揭示各种心理现象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指导实践应用的有效依据。为揭开人类心理的神秘面纱,百年来,心理学家们广为探索,成就了不少经典实验,也留下了许多巧妙的实验范式,并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科学存在的价值在于应用。在这些经典中不乏与儿童、教育领域相关的心理学实验,也有从社会、健康以及生活等角度展现心理学多面魅力的。这些都十分贴近我们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从科学的角度帮大家解开"经验"背后的深刻本质。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和边玉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共六册),正是通过多年的认真收录,编撰了这些经典而又有趣的实验。"心理实验室"栏目将陆续摘录其中部分实验与大家分享。不仅如此,未来我们更会登载一些国内外的前沿实验,让读者能够了解到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先进成果。请您拭目以待,我们为您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的创作充分利用了人的潜意识,在现实与荒诞之间透露了现代人的心灵秘密。从显意识与潜意识、意图与结果相反的深层心理学角度解读卡夫卡的作品,我们将透过纸背发现比“人的异化”等一般结论更为实质的东西。这一;或同样也反映在他叙事的风格和内容的反差上。卡夫卡对现代人心理现实的表现深度和独特技巧,使他和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等意识流小说大师一起,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山区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更为严重,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的“内战”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阴影。他们整日生活在矛盾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并会经常为一些家庭琐事无端烦恼和焦虑。这些烦恼和焦虑使他们的性格不同于其他同龄人,表现在个性上分为以下类型:  相似文献   

20.
胡素花 《文教资料》2010,(18):85-86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余华的文学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启发。卡夫卡对生存的思考诱发了他自己的生存思考,他的痛苦绝望与卡夫卡西方式的情绪一拍即合,异曲同工。表现在具体作品中,两人都超越了生活的表象,揭示了困惑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本文将从文本形式、主题思想和创作观三方面阐释卡夫卡对余华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