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观点,不仅具有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学作品阅读实践的指导作用。“知人论世”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从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论世”是读者打开文学作品堂奥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知人论世”是一种将文学作品与具体的创作背景结合起来的文学文本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一方面注重对作家创作历史背景的考证,另一方面则注重对作家的考察。而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中,解读者往往对相关的背景资料详加考证,以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的客观性与阐释的深刻性,却忽略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形成了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困扰,从而造成了“知人论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知人论世”是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帮助读者体味作品寄托的情感,把握作品传达出的内蕴以及认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读者.但是,“知人论世”也有其局限性.有时候人品和文品是不一致的,这使文学鉴赏容易步入误区;另外,有的人偏爱穿凿附会,曲解作品的本意,这些都对文学鉴赏不利.而真正的文学鉴赏就是要克服其弊端,将“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品味出文学作品散发出来的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邹秀珍 《语文天地》2014,(31):54-55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主张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  相似文献   

5.
“知人论世”是孟子重要的文学思想。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只有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古诗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运用出现了若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实践为例,就古诗教学如何用好“知人...  相似文献   

6.
崔暇 《语文天地》2014,(11):54-55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主张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投射着现实社会的面影,体现个体生命的力量.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知其人,论其世”.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应摒弃孤立、单调、静态的介绍,努力遵循“自然、有机、深刻”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投射着现实社会的面影,体现个体生命的力量.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知其人,论其世”.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应摒弃孤立、单调、静态的介绍,努力遵循“自然、有机、深刻”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投射着现实社会的面影,体现个体生命的力量.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知其人,论其世”.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应摒弃孤立、单调、静态的介绍,努力遵循“自然、有机、深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投射着现实社会的面影,体现个体生命的力量.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知其人,论其世”.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应摒弃孤立、单调、静态的介绍,努力遵循“自然、有机、深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知人论世"是自古至今被广泛运用的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也是语文课中文学作品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知人论世"可以使文学作品的作者成为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人文教育因素,并且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深得作品三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职校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多读勤思”法、“咬文嚼字”法、“知人论世”法、“识景会意”法、“练习评点”法。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涵。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了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惟其如此,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它更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了解作家作品风格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同时,它也存在使作品的复杂性、流动性趋于简单化、凝固化的可能,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狭隘化、盲目化,甚至使学生不能真正从文学作品本身鉴赏作品,而是肤浅地依托于外围知识的补充理解。本文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实践出发,试从几方面思考“知人论世”教学法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6.
一、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这就说明了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歌教学强调知人论世,其实此法亦适用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介绍作者,尤其是古代诗文作者时,必须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相关情况。“相关情况”则是指对其思想情感产生影响的重大经历、创作风格等。  相似文献   

18.
顾随先生说:“读文学作品不能只是字句内有东西,须字句外有东西.”①伟大诗人的作品其实存在两个文本:语言书写的文本,诗人行为历史构成的文本.两个文本互为解说,互为佐证.在阅读语言文本时,我们常借助作者的生平资料去解读作品字句外的意义,是为“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9.
古典文学作品离现代久远,其创作多追求言少意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孟子提倡“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历代多数学者把它视为文化典籍的历史解释方法,为广泛接受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了科学的鉴赏方法。《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山水诗中获得巨大声誉的一首,教学该诗,以“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理论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方法。一、“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的内涵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内涵。“知人论世”的“世”是时代、历史、社会、环境。文化典籍的…  相似文献   

20.
在古诗词教学中,“知人论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和原则被广泛使用。写作这篇论文就是从古诗词教学的着眼点出发,点出当下语文教师在使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上存在的误区,就如何将“知人论世”灵活运用其中展开论述,充分发挥“知人论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