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陈志平 《图书馆杂志》2011,(4):89-91,94
《金楼子》版本可分为一卷本和六卷本两个系统。一卷本实源于宋《绀珠集》,而六卷本中的最早刻本"元至正三年本"源起于四库馆臣的误会,其实是不存在的。鲍廷博、吴骞对《金楼子》做了大量校勘整理工作,留下两部校勘稿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应该引起学者重视。  相似文献   

2.
王清原 《图书馆学刊》2006,28(5):F0002-F0002
1989年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部在整理没有编目的线装书时,发现一部完整无缺的宋德佑刻本《春秋集注》。该书十一卷,纲领一卷,宋张洽撰。为宋德佑元年(1275)华亭义塾刻本。其书凡八册十二卷,《集注》十一卷,《纲领》一卷。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图书馆藏宋荣六郎刻本《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是现存最早、篇目完整的版本。在梳理其版本及文献情况的基础上,考订此书为覆刻本,对宋代刻书业研究有参考意义。宋荣六郎本与敦煌写本、《道藏》本《抱朴子内篇》关系密切,为后世通行本的祖本,其文字内容优越之处众多。作为一个讹误较少、文献完整、刊印最早的版本,宋荣六郎本对《抱朴子内篇》文献整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校勘与辑佚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学界关于《玉台新咏》的版本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刘跃进先生将现存的《玉台新咏》分为两个版本系统:一个为郑玄抚刻本系统,另一个是以明五云溪馆活字本、明崇祯六年赵均刻本、明崇祯二年冯班抄本为代表的陈玉父刻本系统。并充分肯定了第二个系统内冯班抄本之价值,云:"冯抄本于宋刻,而上述与赵本相异之处,也许宋刻即是如此,而赵刻本则有所改易也。宋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2020,(2):F0004-F0004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湖南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为今学术界公认之最善本。《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医学说的重要理论渊源,相传为黄帝所作,学界认为系整理战国至秦汉多位医家著述而成。唐代王冰为之编次注释。  相似文献   

6.
抱朴子内编     
王清原 《图书馆学刊》2006,28(2):F0002-F0002
辽宁省图书馆藏有一部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杭州荣六郎刻本《抱朴子内编》二十卷这是世界上现存《抱朴子内编》最早的刻本。  相似文献   

7.
唐晓云 《编辑之友》2012,(9):110-111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俗文学的最早刻本,它对深入研究《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的形成、古代刻本插图的样式与风格以及汉字由繁而简的演变等具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宝刻类编》作者不明,成书于南宋末,是一本以人系碑的石刻目录书籍。其书虽有明代抄本存世,却久不见著录,几近于亡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将其辑出后,其书经过私人录副与民间传抄,直至刘喜海将其付梓。本文著录经眼的《宝刻类编》诸抄本与刻本,并就其版本间关系进行初步梳理。其抄本綦多,关系模糊,以知不足斋批抄本与重抄李文藻本最为重要。其刻本则一脉相承,自刘喜海刻本始,经《粤雅堂丛书》而至《丛书集成新编》本。在著录并梳理版本的基础上,本文对《宝刻类编》整理工作的底本、参校本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孔丛子》传世刻本中最早的是北宋宋咸的《孔丛子注》,该书于嘉祐八年付梓,后来的各种刻本都是在《孔丛子注》的基础上,不断翻刻、删削、补益而完成的。两宋时期,《孔丛子注》在流传中经考证有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等引用本及巾箱本、宋淳熙王蔺校订本三个系列,明清时期诸本皆出于此。  相似文献   

10.
湖南在两宋时期,偏安南方,战祸稀少,洞庭鱼米之乡、农业手工业发达,雕版印刷盛行全省。据地方史志所载,木刻版书达数百余种,流传于今世的宋版书尚有南宋绍兴年间湖北提举茶盐司常德刻本《汉书注》一百卷,南宋乾道九年(一六五年)永州郡庠刻本《柳柳州外集》,宋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衡阳郡斋刻本《致堂读史管见》等。  相似文献   

11.
今知明代中篇文言传奇之单刻本,存世仅寥寥数种,其中《钟情丽集》有明弘治单刻本,向藏于日本成篑堂文库,自1932年孙楷第查阅之后,久未为人目验。本文详细著录了该版本的书志序跋情况,将其与明代通俗类书《燕居笔记》、《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等书所收之选辑本,进行了文字比勘,分析其文本异同,并进而阐明了单刻本的学术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书。历代学者解释《周易》的著作很多,最早的《周易郑注》(东汉郑玄注)亡于南宋。后经南宋王应麟从诸书中搜集、整理成书,名《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郑玄字康成),大体上保存了郑氏的《易注》。今存其书最早之本,是元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年)庆元路儒学刻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主要的通行本还有魏王弼、晋韩康伯的《易注》和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前人成果中有关百衲本的内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百衲本应是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珍本之残本拼配而成的一种次生性版本;晋人董京的相关材料不宜被视作百衲本得名渊源加以征引,最早记载百衲琴的文献是唐李绰《尚书故实》而非宋蔡绦《铁围山丛谈》;百衲本创始者乃清初钱曾而非宋荦。最后,本文还提出百衲本属于古籍整理领域的多底本整理成果,多底本整理与无底本整理表面上有相似之处而实际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私家抄书,以毛氏汲古阁为最,其数量有六百余种.这些抄本中又以影宋抄本价值最高,约有百余种,为世所珍.南朝鲍照的<鲍氏集>即是.该集之宋本早已散佚,今存毛氏影宋抄本就成为校勘诸家刻本的最佳之本.如明正德五年(1510年)朱应登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影响颇大,<四库全书>用作底本,然以影宋抄本校之,讹误累累."毛抄"中类是者极多,故而毛氏抄本亟待整理与研究,以期在还原典籍原貌,尤其是在当代点校本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绍和在《楹书隅录》卷四中著录的所谓"宋本"《韦苏州集》,实际是一个明仿宋本。该本现在并没有藏在山东省博物院,而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于山东省博物院的其实是一个宋本,与现在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如袁克文所言宋"书棚本"悉同。这样,杨氏所藏的这个本子为《韦集》的现存宋刻本中又增添了一种。  相似文献   

16.
来函照登     
《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1996年第4期上胡海帆先生的《北大图书馆金石拓片特藏及其整理工作》,是篇有用的文章,缺点是所用“版本”一词欠妥当。“版本”习惯只用在书籍上,如某书有宋刻本、元刻本、清嘉庆刻本、民国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便可说此书有四种版本。碑刻的不同拓本则不能称为不同的“版本”,如某馆收藏有某碑的宋拓本、明拓本和清光绪时拓本,就不能说收藏了此碑的三种版本,而只能说收藏了三种拓本。如果还收藏了此碑的翻刻本,仍只能说有三种原拓本和一种翻刻本,不能说有此碑的两种版本。胡文“版本多”,“版本全”,以…  相似文献   

17.
程毅中先生以明高承埏稽古堂刻本《玄怪录》为底本,用明书林陈应翔刻本《幽怪录》和《太平广记》等书作校,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重校本《<玄怪录><续玄怪录>》.他所用的《太平广记》是明谈恺刻本,与宋原本在文字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底本为宋本的韩国所藏《太平广记详节》与明刻本《玄怪录》多处相同.因此本文将探讨谈恺刻本《太平广记》、韩国所藏《太平广记详节》与《玄怪录》的关系,并用韩国所藏《太平广记详节》重新与明刻本《玄怪录》进行校勘,更进一步了解《玄怪录》原貌,同时为研究者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刊本考》是当下关于宋代刻版史料整理的两部经典著述。从其撰写时间、材料选择、客观限制、具体内容等看,这两部著述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或者说缺憾:对一些关键的典籍,如《宋会要》《南宋馆阁录》《宋朝事实类苑》等未能征引;因其时藏书秘不示人等原因,还有一些宋元刻本没能目验(其基本上仅限于江南一地的藏书);引书不够规范,过于简略,还有一些记载错误,等等。而今,得力于交流便捷、图书开放等有利条件,得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从敬重前哲、尊重学术的角度,再一次审视这两部撰写于20世纪20年代、时隔100年的版本学专著,对于揭示当下如何全面、科学地整理宋代刻书史料,也是一件颇有意义和价值的事。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切韵指掌图》,八行字不等,白口,四周双边,版心镌刻工姓名。此书题司马光撰,《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未见著录,《四库全书总目》云司马光家集中“惟不载此书,故传本久绝。”此本是《切韵指掌图》现存最早的版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著录为宋绍定三年(1230)越州读书堂刻本。傅增湘认为系翻刻北宋本,经考定,此本的底本是南宋初绍兴间刻本,读书堂刻本属于二次翻雕本。  相似文献   

20.
殷璠是唐代文学家,他辑选盛唐时期广为流传的诗歌,编为《河岳英灵集》,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在书中,殷璠表达了独特的论诗观点,对各诗人的评论也较为中肯。《河岳英灵集》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由二卷本演变为三卷本。介绍并列举了现存于世的宋刻本及明、清刻本等古籍版本,对《河岳英灵集》古籍版本的著录也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