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昭■与苏轼的交往较少受到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全面考察了两人的交往经过 ,比较分析了两人在家庭成长经历、个性与兴趣爱好、政治遭遇与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认为李昭王巳通过书信形式 ,正式拜苏轼为师 ,两人关系密切 ,大半生的命运均受此影响 ,他与苏轼的关系 ,是师弟子关系 ,他是苏门文人集团中的一员。文章还对李昭王巳的出生年代作了考察推断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首论画诗。苏轼(1037—1101)是宋代杰出的诗画大家。他从韩干所画马和李伯时所画马的比较中,阐述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绘画主张。李公麟(伯时)是苏轼的诗画好友,两人诗画交往甚多。伯时画马神情俱在,深得苏轼好评,所以全诗充满了对他的赞扬。诗的开头两句,写苏轼深居官府为公文缠绕的烦恼心情。“如乱丝”三字,形象地表现了他对繁杂政事的厌倦情绪。但当他看到伯时笔下那些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骏马,便立即为其“势与落日争分驰”“奋迅不受人间羁”的神态所感动,精神为之振奋起来。接着以汉对盛产西域的“天马”为喻,  相似文献   

3.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桔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祐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5.
苏轼与米芾交往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芾是与苏轼有着长达二十年交往的宋代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学家,他以为人疏狂,不合流俗称,但对苏轼十分尊敬,师事之甚谨,是苏门的成员之一,本根据有关资料,对米芾的出生年代,定居地点,仕途经历作了辩证,对西园雅集的真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分析了苏轼与米芾关系密切和感情深厚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游于苏轼门下,与苏轼经常进行诗文唱和,会饭雅集。不仅文学上的交往频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命运、共沉浮,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苏门文人,四学士在辞赋创作上都有对苏轼赋风的传承,同时也有新变和个人特色的体现。又苏轼鼓励门下文人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他的这种启发下,四学士及其门下文士们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各有风骚,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北宋文坛上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7.
苏轼好交游.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说:"子瞻虽才行高世,而遇人甚厚.有片言可取者,辄与之倾尽城府,论辩酬唱,间以谈谑,以是尤为士大夫所爱."①从宋神宗熙宁十年到元丰二年(公元1077年-1079年),苏轼任徐州知州,为时虽仅两年,但他交往的知名人士就不下二三十人.  相似文献   

8.
赵令畤与苏轼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元祐时期。从苏轼对赵的举荐和评价看,两人的关系相当密切,相知甚深。赵令畤元祐时期的仕途升迁得力于苏轼,而随后苏轼遭受贬谪,赵亦受到牵连。赵令畤的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受到苏轼刷新词风的创作精神的影响,从而体现出独立的个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9.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只有通过交往方可了解事务本性,进而获得真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交往观为我们审视"师知,学不知"、"师知,学知"、"学知,师不知"以及"学不知,师不知"四种教学认知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教学共生是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观之于现实教学的启示。其中,师生人格平等是教学共生的前提,教育爱是教学共生的纽带,师生学术对话则是教学共生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张捷 《教育评论》2007,(1):48-50
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内在地含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无交往便无教学。但是,教学与交往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这些关系昭示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考察这些问题的时候,历史与现实作为历时性与同时性的两个纬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因此,历史的看与现实的听,是我们对教学与交往关系考察的一个必要纬度。一、历史的看:流动中的教学与交往国外相对比较明确地对教学与交往关系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提出人具有非常优异的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