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基本生存论境遇,是现代性的外在楔入所造成的中国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断裂。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关系所进行的百年求索,呈现为文化体用观上的某种"三一式"结构,即"道器一体"—"中体西用"—"体用不二"。其中心意旨是保守中国文化之"道",即捍卫作为文化基因的儒家传统,确保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立场,以期中国文化传统在其历史性此在中开出别样的现代新文化。较之激进派,保守主义者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体认显得更为深沉和成熟,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性反思,以及对自身文化之"道"的奋力捍卫,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吴宓家族与近世三原大儒刘古愚关系密切。在清华求学近6年,吴宓与汤用彤、吴芳吉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饶麓樵、J.Pickett等老师对他的诗歌赏鉴观和文化价值观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同时,对儒家原典的熟读精思和对卡莱尔、爱默生、华兹华斯等人著述的阅读,也为他文化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分析吴宓当时的言论可知,是赴关留学以前的本土微观文化环境和经历促使吴宓主动选择了拜白壁德为师,并进而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寻根作家的文学理念呈现出较多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在创作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和整合。但“寻根作家”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主要还是缘于文学创作的权宜之计,和真正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中国拥有中国古代文化与五四新文化两种文化传统。在体认"国学热"有承继传统文化之功效的同时,也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狭隘心态。五四新文化传统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选择与确立的文化方向。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精神、民主观念为指导,理性整合两种文化传统,坚守知识分子底线,继续以学术介入社会生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中,学衡派、梁启超和张君劢、梁漱溟、杜亚泉的关系相对松散,但也互相支持。吴宓、梁漱溟、章士钊、梁启超、杜亚泉等人都有各独立的交往圈,这些圈子通过学校、报刊、社团等途径聚集起来。吴宓、梁漱溟、梁启超等人与上、下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有承上启下的关系。桐城派、江西诗派的人物给予章士钊、吴宓等人以支持。还有一批“宿儒”和“国学深湛”之士以及一批异国“同道”,也以各种方式令文化保守主义者感到“其道不孤”。这些人士各自的初衷和思考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五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理论、舆论和情感、物资声援作用,是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直接生存空间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精通西学却极端保守”,一生特立独行,被称为“怪杰”。本文试图阐述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他的文化保守主义充满悲剧色彩的人性与时代成因。以期能从其思想中提取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资源,对今天的现代化中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化包含显型法律文化和隐型法律文化两个层面。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律文化所面对的,其实是如何面对外来法律文化和如何认识自身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两个主题。主张“法律文化全球化”和“法律文化保守主义”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打破法律文化的封闭性,在深入认识和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相融与相异方面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借鉴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更有力地弘扬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它放弃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话语,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反省现代性,从而深化了对现代化本质的认识 。但由于其专注于政治层面,淡化了它的学理意义和对中国文化建设可能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试析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论争中的保守主义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论争中,持极端立场的保守主义者对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观多有批判和指斥。深入地剖析保守主义者的基本立场及其理论根据,有助于加深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是指自近代以降迄及五四前后,在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精神为使命的现代知识分子,力图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方文化,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文化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实出路的一种思想文化倾向。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保守主义主要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的,文学上的保守主义只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次要部分而存在,它与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化保守主义一直是作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反对力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湖湘文化哺育了无数千古风流历史人物,尤其是近代以来,湖湘子弟在实践湖湘文化的同时,又以不懈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这是文化和人协调发展的典型。本文以章士钊为例,从湖湘文化对章士钊的影响、章士钊对湖湘文化的认同以及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湖湘文化与章士钊的关系,试图说明近现代湖湘子弟,既是湖湘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其新境界的创造者,他们与湖湘文化之间是一种"反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陶铸的名山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无论是从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来考察,还是从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采探究。武当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和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浙东文化中博纳兼容、励志图强、开拓务实、主体自觉、知行合一的独特品性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更是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开展文化建设,要善于传承、活化并创新这些资源,构筑人文教育平台,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5.
在形态学视野下,沂蒙文化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结构和性能的形态。沂蒙文化形态的各种表现形态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沂蒙文化形态的结构。沂蒙文化形态是具有沂蒙地区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具有渊源深远、地域性、多元性、多样性、经世性、开放性等特点。从历史地位看,沂蒙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冼夫人文化具有中华民族普适性,高等学校特别是粤西地区高校应充分挖掘冼夫人文化的特色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特色教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17.
论汉水文化的生态形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明构成中.汉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悠久辉煌的历史。汉水文化是融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和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汉水文化是沉积与辐射的统一、厚重与灵动的统一、兼容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醇厚中和与阳刚峻拔的统一,具有开放性和广适性、持久性和变化性、丰富性和生长性、过渡性和和谐性等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所有人类文化一样,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科学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是由多民族、多区域文化汇聚而成的一体多元的大文化。黄河流域的周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是构成华夏文化的两大源头。楚文化曾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其精神内核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湘楚文化是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曾经深刻影响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要培育和构建新时代民族精神.就必须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倡符合民情、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精神成果,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在廉政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之际,对廉政文化的阐释林林总总,或窥斑见豹,或借古喻今,考察的视角不同,则观念各异,但如果缺乏全面、系统的学科概括与分析,难免会有失偏颇、流于肤浅,甚至形成误导。“廉政文化的文化学透视”正是对廉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邱洪 《教育文化论坛》2010,2(4):112-115
许慎文化即汉字文化。汉字是记录语言、思想、物态、事件等世间万物的符号。许慎作《说文解字》,系统完整地保留了汉字以前的小篆字形和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籀文、统一了汉字的形、音、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社会生活,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文化科学。尹珍承传许慎文化,到西南传播汉文化,成为汉代"北许南尹"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路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