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晚年陶渊明对晋宋易代这一政治事变的感触与反应、隐居不仕志节在易代前后所表现出的坚定程度、“固穷”思想在易代前后的发展变化等三条线索的追踪考察,认为晋宋易革这一重大政治事变对晚年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生存方式、人格理想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这一政治事变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晋宋易革的关联 ,学界不是没有注意 ,但尚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考察。本文试图对这种联系 ,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考究 ,以期对陶渊明其人其作有更加明晰的认识和把握。一  探析陶渊明的晚年心态与晋宋易革的关联 ,第一条线索 ,是要考察陶渊明在易代前夕的感触和易代后的反应 ,这直接体现他对这一事件的真实态度以及对晋宋两代的情感取向。义熙元年 ( 4 0 5年 )冬 ,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辞官归田后 ,颇有一种羁鸟返林、池鱼回渊的惬意轻松 ,他陶醉于与农人们“日夕欢相持”(《饮酒》) ,把酒“话桑麻”的田耕生活 ,称心…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仕隐与陶诗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作者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所编《陶渊明选集》“前言”的节录,凝聚着作者十几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心得和成果。文章紧密结合晋宋易代前后的政治背景来考察陶渊明的仕与隐,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审视陶诗风格,论证从《古诗》到阮籍诗到陶诗的诗歌风貌的一脉相承同时又一步步变化的轨迹,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所作结论,使人信服。本文的注释,有些是作者对自己所作结论的考证,有独到之见。  相似文献   

4.
李白曾以诗的语言概括陶渊明的生活,说“陶令日日醉”,(《戏赠郑溧阳》)也有人说陶诗“篇篇有酒”。(肖统《陶渊明集序》)的确,饮洒是陶渊明的显著特点之一。陶渊明的饮酒不同于没落阶级的消极颓废,它表现出在晋、宋易代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位封建知识分子思想的复杂性。分析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陶渊明,有着十  相似文献   

5.
从陶渊明归隐前后的诗文内容可以看出,陶渊明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性.陶氏一生,都处于出仕与归隐的忧患、恐惧的重重矛盾之中.他见机则仕,遇险同隐,而每次出仕,都希望能像祖辈那样位列公卿,而不屑于只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吏治”之职.这才是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憧憬与假设。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苏轼的心灵中。苏轼晚年遭贬儋耳时,“剧喜陶渊明,追和者几遍”;还说,“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李泽厚说苏轼塑造了超脱人世的陶潜形象,亦证明了苏轼“剧喜”陶渊明的程度。那么,陶渊明给予苏轼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结合苏轼一生行迹和其性格看,主导面应是积极的,尤其是陶渊明那种“固穷节”思想,对苏轼在儋耳“处穷”中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不断进取精神,产生了积极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晋宋易代之际,与陶渊明同为“寻阳三隐”的周续之,中道改节,追随刘裕集团。陶渊明对此感慨良深,作《拟古》九首以劝导之。这种解释,与《拟古》九首诗意最为切合。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作家。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晋宋易代的动乱时代。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自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割据纷争的局面,进入了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在南方,则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  相似文献   

10.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教版教参在研讨"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时认为:"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①纵观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的政治态度、相关文化背景及<饮酒>(其五)的内涵,笔者的看法是:此诗不足以证明陶渊明不情愿出仕.  相似文献   

11.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2.
元代社会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与刘因的和陶诗创作有着莫相分离的关系。76首和陶诗,凸显刘因强烈的“后陶渊明情结”,蕴涵着深刻的隐逸文化要义及审美内涵,并构筑起刘固清高傲岸的隐逸文化人格风范。刘因对陶诗风格的承传与实践,和谐的伦理道德观,及其刻意从内心回避政治的隐逸姿态,在元代政治文化和文学史上都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生命观凝聚着他对生命本体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他在生与死、出与处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突围的生命历程。本文重点阐述了陶渊明的生命本体观,生命价值观,探讨了陶渊明由仕人隐、最终走进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一千多年来,我国的学者文人研究他的代不乏人。他的诗文甚至在国外也被人欣赏研究。陶渊明之所以被人推崇,这和他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和天才横溢的诗文有关。在中国,人格和艺术相统一,才有可能被人欣赏和推崇,而陶渊明是人格美和艺术美高度统一的。陶渊明人格的形成,和他独特的生平经历和时代环境有关。陶渊明的思想是他自身体悟各种思想流派和人生经验相参照的结晶。陶渊明的本体论思想并不系统,而是从他的诗文中透现出来。陶渊明的诗是田园诗的典范,平和冲淡,真诚朴素。在平实的描写中透露出对自然、农耕、友情等令人感动的眷念和热爱。尽管历史上不少人存在对他的误解和误读,但他的伟大人格和天才横溢的艺术功力超越于一切时代,同时也超越由误解和误读造成的屏障。  相似文献   

15.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主要作为一名有操行的隐士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可是陶渊明的诗歌却由于在审美取向等方面与当时的文坛格格不入而被人们所轻视。但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寂寞的。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众多的诗人,其中就有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不仅接受了隐士陶渊明,还接受了诗人陶渊明,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讨论及触及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结合陶渊明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对陶渊明诗文及其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索诗人的存在方式、诗歌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对人生不断筹划与超越的特性,以期呈现一个更加全面、丰富并具有动态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9.
王维、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均属优美的美学范畴,以平淡、静溢为主要风格。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王诗更加冷寂、静穆与安祥,有些诗透出看破红尘的淡漠,充溢着宗教神秘感,与世俗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体现了一种清高、自赏的士大夫情调。而陶诗却充满了本真的生活气息,平易素朴,亲切可爱,具有平民性、世俗性、民间性,有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和对世俗生活的认同。艺术表现上,王诗更重形式美,注意炼字炼句、对仗押韵、色彩对比、画面安排等。而陶诗则浑然天成,自然流畅,不假雕饰,天然本色。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人格堪称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综观陶渊明的田园人生、官宦人生和艺术人生,其人生存在的思想价值表现为主体性、宇宙性和社会性。剖析陶渊明人生存在的哲学意义,会对今天的人们在确定人生终极追求之时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