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与和他基本同时的庄子,共同为楚文化的代表,在楚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一在散文一在诗歌领域,共同开创了我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但二者相比之下,各有着鲜明的特色。特别是巫风的影响,在屈原作品中显得非常突出。屈原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非神即巫,他们总是神的仪容,巫的打扮;披香草,带长剑;饮坠露,餐落英:卜卦降神,  相似文献   

2.
楚辞中的“香草”之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在楚辞中创造了“香草美人”的意象,并且香花美草在楚辞中的运用毕比学量。青草的塑繁运用和其本身所具备的芳香、高洁的特质有关,和当时盛行于楚国的巫风也有很大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了香草成为一种固定意象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3.
屈原孤独情结缘于屈原遭贬并在长期的贬谪中生成。是屈原贬谪情结的核心。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诗意独白、寓景于情、梦幻神游、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抒写内心的贬谪之痛,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氛围浓郁有关。孤独情结迫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在艺术表现中,诗人的孤独情结被转换成诗歌审美意象并上升到艺术的审美境界中,孤独情结因此而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4.
结合考古出土的楚凤造型与文献记载的楚凤形象,可以发现楚凤所传递的精神意象与屈原在辞赋中张扬的精神人格高度契合,浓郁的巫风连接起屈原与楚凤,楚凤与屈原共同诠释着楚人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香草美人"是屈原诗作中典型的意象,以香草喻美德、以夫妻喻君臣的手法,为后世文学作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离骚》中意象的优美与情感的崇高,加上悲剧的力量,构成了《离骚》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香草美人"这一屈原独创的意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它特有的"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和磅礴的人格魅力,从而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属。曹植作为与屈原有着很多相似经历的文人,他的作品和人生也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曹植诗赋对"香草美人"意象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媒人"意象。这一意象建立在遵从周礼的基础之上,以思君念国之情为本,表现了对明君贤臣的强烈诉求。"媒"的不可求托也使得个性狂狷的屈原心理矛盾不断深化,最终选择沉江殉志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韩少功的"寻根"作品所展现的巫风楚俗与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论述的原始思维方式有看紧密的联系.以<马桥词典>为范本具体阐释这种联系,并进而说明正是这种原始思维方式孕育了富有浪漫色彩的巫楚文化,铸就了韩少功笔下瑰丽神奇的巫楚魔幻世界.  相似文献   

9.
对“香草”意象的激活和改造是屈原对中国古代艺美学的卓越贡献。它们从祭祀用品一步步成为屈原悲剧意识的感性意象表达形式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屈原悲剧意识的生成,同时这种变形也见证了楚化传统的一层层的积淀和离析。  相似文献   

10.
钟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37-38,43
屈原辞雄浑而浪漫,温婉而哀怨,其中充满了各种女性化的情景及物事。本文通过分析屈原辞作中的香草、美人和水三个意象,探析屈辞审美特性中的女性情结。  相似文献   

11.
屈辞中的香草意象缤纷奇特、意蕴丰厚,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意象体系,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屈子的理想、人格和情感。屈辞香草意象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屈原自身、楚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屈辞开创的以香草“抒情”、“言志”的文学传统,对后世文人及其文学创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屈原融合了香草在南北文化中不同的美学意蕴,并将其人格化,奠定了后世文人的人格审美观,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审美传统和文学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13.
我们阅读《庄子》的文章,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舞”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原来庞朴先生早就谈到巫、無、舞三字来源于同一项巫风文化活动,其中“巫”作为主体、“無”作为对象、“舞”作为手段。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庄子借助“舞”中之“象”,揭示他对“無”的人生审美境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悲剧意剧既是屈原在中国化史上的意义,也是屈原思想的化背景之一。它是整个楚化中一个反复演泽的母题。本选取了其中历史、神话、观念、巫风和学作品等几个方面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15.
刘杨 《文教资料》2006,(7):80-81
屈原在其作品中运用大量意象建筑了一个华美的理想世界,以求得精神的庇护。本文试从屈辞意象入手,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支撑其意象系统的两方面重要因素:纵横捭阖的想象与深情浓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威廉·布莱克和屈原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布莱克的预言诗深奥难懂,屈原的诗谲绮深远,两位诗人在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神话意象。浪漫主义文学惯于借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神话意象来寄托理想和情感,而神话意象则是作品艺术内涵的容器。因此,该文将对布莱克《四天神》和屈原《远游》中的神话意象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丰富布莱克和屈原的研究视角,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两位诗人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20,(4):66-79
在屈赋中涉及橘的作品只有一篇《橘颂》,然而《橘颂》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橘颂》创作于屈原的青年时期,而橘树的意象却贯穿在屈原的一生之中。杜甫是受屈原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人生经历与橘树有关。在杜诗中有大量作品涉及到橘树和橘子,杜甫热爱屈原的《橘颂》,并从中吸取力量,建构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屈原《橘颂》和杜甫《病橘》都具有文类学的研究价值。在杜甫的文学批评观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风骚共推激"。杜甫学习屈原而得诗歌之正,法国批评家狄德罗创造了正剧,杜甫创造了正诗。屈原和杜甫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研究屈赋与杜诗有助于中华民族确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美人"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蕴涵极丰富的意象.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美人"意象中可以发现,自屈原以来文人们或用"美人"以自比,或用"美人"喻君,其中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和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先辈文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屈原首次将客观实体--植物"兰"、"菊"视为审美对象,并将其升华为综合性的审美意象."兰"、"菊"的人格化,是顺应历史潮流,高扬人的价值的理想主义寄托."兰"、"菊"意象在唐朝,较之前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中有许多涉及东西部的文化意象,而这些文化意象包含着屈原的三种文化情结:东西部神游之地是屈原追念祖先之旅,寄托哀思之路;东西部神话意象是屈原讽喻现实之境,追寻理想之所;东西部历史回顾是屈原治国安邦之主张,对楚国命运之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