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兵 《江苏教育》2012,(36):36-38
一、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和运行水平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核心能力,它是指把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和相互关系组织成为一个系统,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在总体依据上,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还是要围绕教育本身所固有的两大功能,即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求。在实践步骤上,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确立学校的职教目标,其次要结合自身的核心能力,明确针对的需求和对象,正确建立各类关系,最后以素质教育为准则,在足够宽泛基础的社会需求和足够细分定向的个人需求两大层面来设计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系统化思路见图1。  相似文献   

2.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在高职教育中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核心能力是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没有职业性,是支持人们职业生涯发展,并伴随终身的个性心理品质。实质上,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存在内涵理解、课程观念、培养方式等偏差。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构建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最终落实在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和开发上。这种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应遵循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实践过程的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针对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远离工作世界的弊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建专业能力培养和基本素质教育"两个体系",通过"两类课堂"和"四种教学活动"的教育合力,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二维"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顶层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体系是全面反映学校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教学规划。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无不影响着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中的理念,因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更新成为一个学校建设中永恒的课题。而这个课题的核心,在于对教育的使命与目的的认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个性。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建立起符合个性特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建构。在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上,历来有所谓学术导向和行业需求导向之争,以及所谓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导向之争。事实上,个性是个体的自然与社会性的统一,是该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或…  相似文献   

5.
积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的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质上,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存在内涵理解、课程观念、培养方式等偏差。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构建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最终落实在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和开发上。这种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应遵循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实践过程的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造成行业和社会认可度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阐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要重视能力培养,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现.以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思路是:以"竞赛活动"为驱动,构建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以系列产品(服务)为驱动,构建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以"情商培育活动"为驱动,构建社会能力课程模块;以"大案例"为驱动,构建"一体化"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8.
姬雄华  王巍 《成人教育》2022,(12):34-41
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农民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农民培训作为促进农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提升农民素养和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而培训课程是实现农民培训目标的核心要素。依据农民个人需求层次目标、发展目标等,将农民群体划分为保守安稳型、自给生存型、效益追求型和经济发展型。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指导,从农民价值感知层、知识基础层、能力聚合层、思维支持层构建“农民四维能力模型”,按照课程体系构建逻辑,创新性地设计出系统化的农民培训“5+X”课程体系。同时,为保障农民培训课程体系的实施,应采取打造课程资源库、构建微课知识地图、建设实践平台和建立社会支持政策制度体系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各方对中职学校改革课程体系,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呼声越来越大。本文以我校开展的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例,说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开发与教学。  相似文献   

10.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模式,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园林与花卉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表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课程体系。该体系有助于知识、能力的对接,工学的结合,更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构建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门窗幕墙专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阐明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形成"一个平台、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从教学模式设计、实训环境创设、校企合作项目化教材开发等方面,阐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2.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完善核心课程体系,系统化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稳定的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践“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共赢,积极促进高职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大学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依据多主体的不同供求情况,从个人—环境整体匹配程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研究发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个人—环境匹配关系可以归纳为学生—教师、学生—学校、学生—企业三个维度,并可进一步细化为需求与供给匹配和要求与能力匹配:可以从提高供求匹配程度、使能力与要求相适应、防止个人—环境不匹配情况的产生三方面出发,进行水平课程体系和梯度课程体系的设计,并给出相应的实施建议和方法,以解决我国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和实用性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合理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过程中,需进一步明晰通识教育核心能力,明确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加强通识教育资源建设和课程管理,营造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从课程体系总体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课程体系方案和教学方法等四方面,介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发展特点以及学生特点、职业岗位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个平台,多项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保障措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劳动教育必修课、校本课程、学科渗透课程为第一课堂;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各类竞赛为第二课堂;以劳动基地、家庭社区和游学研学为第三课堂,将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相结合,增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其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与步骤.在构建课程体系中要以服务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与社会需求对接、与能力要求对接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从本区域产业特色分析入手,阐述在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始终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其关键是要面向社会需求。本文从能力本位观出发,从高职课程目标定位、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营销类课程体系是满足社会需要、职业需要和学生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经理论探索和实践表明,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营销类课程体系,首先,应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观;其次,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营销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最后,根据"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基本要求,分析职业岗位群,导出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实施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评价,通过系统化设计来实现营销类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冲突,浪漫与理性交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共生,性开放度较高与性知识相对缺乏并存等特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上看是积极的,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婚恋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婚恋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高校要构建体系化的婚恋教育课程体系,要实现婚恋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以实现个体的爱情和梦想与社会责任、国家利益和民族事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