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靳凯  任庆军 《新闻世界》2013,(7):334-335
【摘要】2013年3月29日上午,发生在武汉地铁上的女子“泼热干面”事件被网友通过微博曝光后,引发了网民的高度关注。在大家纷纷谴责“泼面姐”不文明行为的同时,网友私自发布别人照片的行为,也因涉嫌侵犯他人隐私而引发了争议。本文通过剖析该事件的原委,从中揭示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类似事件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1,(10):34-35
“五道杠”事件在网络迅速蹿红有着诸多成因。网民广泛关注和海量回复的背后是网民的从众心理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从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的需要。本文将通过分析“五道杠”事件中各网友的反映,以期解释网民从众效应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反腐话题一直位居“十大热点话题”之中,多个年份位居前三。如人民网2012年的“两会”网络调查,七成网民认为腐败导致司法不公,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八成网民认为“三公消费”严重,反腐应加大惩处力度。更有网民认为,只有权力接受监督,行政公开透明,群众参与公平,才有可能真正地反腐。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治理腐败,党和国家将面临危险。  相似文献   

4.
网络问政     
《信息系统工程》2010,(3):12-12
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3.84亿,居世界第一。中国普兴网络问政,温家宝在“两会”前再次与网民交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邀网民“拍砖”建言,上海市长韩正在网上推介世博会,中部安徽则首次将“网络问政”写入该省政府工作报告。政府通过网络集纳民意、民智,网民以留言、博客、微博等参政议政,这种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成为中国政治生态中的新亮色。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站“炒作”新闻的能力过分夸大。其实网站只不过是一家新闻“超市”,在新闻信息的传播链条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其他媒体的“产品”进行集纳编排,然后售卖给网民,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创造性阅读,通过网站发布后再度成为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站再度将这些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纳入囊中,兜售给网民。如此循环往复,传统媒体成为辛勤劳作的新闻生产者,网站成为坐收渔利的新闻销售者,但这种销售行为往往被过分解读为生产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刘川鄂 《新闻前哨》2008,(11):47-47
尽管我不是武汉人,但已经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我算是一个较为深刻的“武汉观察者”吧。在我写过的诸多有关武汉的文章中,曾将武汉定位为“世俗与庞杂”:在为一家杂志撰文时,我也曾以“何为世俗生活:以武汉为例”为主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五家网站的隐私声明,发现原本应是保护网民网络隐私权的隐私声明,并未对网站过度收集和使用网民的个人信息而获利的行为进行任何限制,实际上起到了麻痹网民作用,成为网站“引诱”网民“主动”提供个人信息的“诱饵”。  相似文献   

8.
网民群体行为的心理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艳 《新闻世界》2011,(12):236-237
本文通过运用传播学及群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即“沉默的螺旋”理论与“乌合之众”理论,对网民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源,并就网民群体行为中“从众心理”发挥的作用,以及网民群体到底是不是“乌合之众”两个问题作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9.
首届中国网民文化节活动(以下简称“网民节”)启动典礼1月6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了由网民投票选出的网民节日期和徽标。“9月14日”,1987年我国发出首封电子邮件的日子被票选为网民节日期。  相似文献   

10.
黄屹  蔡静 《网络传播》2008,(3):29-29
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自建网以来一直以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为特色,在国内外网民中树立起了“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在2008年的奥运报道中,人民网将秉承“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的宗旨,全力打造“奥运报道国家队”,为网民提供“国”字号的奥运新闻。  相似文献   

11.
彭榕 《编辑之友》2016,(9):65-68
网络舆论始于典型性的网络议题,普通网民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用“小力量”汇聚了“大能量”;在典型网络议题产生、网络舆论发展、网络舆论诱发网民现实行为等不同阶段,网民的同群效应起重要作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蔽性及网络社交媒体的“熟人传播”特征,是网民同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6月21日是个星期五,武汉的报纸几乎全都报道“梅雨来临”。 《长江日报》“服务在线”版在“一周气象”专栏开头提醒——《暴雨揭开梅雨序幕/降水频繁天气闷热》,对前后两周的天气形势作了分析和展望。 《武汉晨报》“要闻/武汉”版重题直呼“梅雨来了”,一旁点出“将持续20多天”,并推测“出梅”时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大危机后定有大发展。在金融危机下,在内需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武汉,将面临一场难得的大发展时机,武汉的报业也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大机遇。”——作为内地第一个发行博士的中国报刊发行研究所所长吴锋,于4月9日在武汉晚报举行的“金融危机与媒体应变”专家论坛上对武汉报业发展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一个由全国各地“流氓软件受害者”自发组成的网友“反流氓软件”组织表示,将以每周起诉1至2家流氓软件厂商的速度将国内主要流氓软件厂商送上法庭。受害网民不再沉默  相似文献   

15.
周洋  陆阳 《新闻战线》2012,(4):100-101
武汉晚报官方微博作为与读者互动的主要载体,从"微行动"、"微视角"入手,着眼市民身边的变化,让读者和网民参与,将触角延伸得更广,更能表现"文明"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发芽开花。  相似文献   

16.
“博客”(Blog)是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全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它是网民在网络上以日志形式发布个人心得并供人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或“网志”。撰写网志的Blogger也被翻译为“博客”。因此,博客作为名词分别代表网志和撰写网志的人,作为动词代表撰写网志的行为。相比之下,Email和IM是即时的个人电子通信方式,有很强的私人性质,BBS则有很强的公共性,是网民发表意见的公共空间。而“博客”(Blog)则是网络上的“私人会客厅”,将公共性和私人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网民的增加,博客的数量也大有发展。据凤凰卫…  相似文献   

17.
一、上海网络受众的特征 一般认为,网络受众即“网民”群体的特征为:信息需求大、年龄小、教育程度高、收入多、以男性和白领为主、但我们的调查发现,上海“网民”总体来说也具备这些特征,但又不完全契合,而更富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从信息需求看,“网民”的需求确实强烈。如表 1所示,其“不满足”的比例(38.7%)整整比“非网民”(19.2%)高出一倍;反过来,其“满足”的比例(46.7%)则大大低于“非网民”(68.6%),两者相差约22个百分点。这至少能部分解释他们之所以作为“弄潮儿”而率先接触互联网的…  相似文献   

18.
张健挺 《新闻记者》2006,(10):15-16
谣言流行,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流传,并为众多网民所信任——这往往是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准确造成网民理解有误进而形成谣言。或者在网络上散布道听途说的消息后形成新的谣言。为什么网络舆论会出现这样的偏差?谣言、小道消息反而会被网民取信?这是否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本文将之归纳为网络舆论中的“偏听偏信”现象.并尝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欢  张米卡 《新闻前哨》2012,(12):92-93
近几年,汶川大地震、武汉关山爆炸案等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网络媒体的即时、互动、短时间聚合人气、  相似文献   

20.
栾轶玫 《视听界》2008,(3):64-65
大众对网民的定位,基本上是“非主流”,近期网民的表现明显有了改变,一方面由分享向怀疑转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由非主流向主流靠拢。这种靠拢很明显地体现在网络上的“议程设置”,网民比以往更积极地关注“主流问题”,也就是一些更为严肃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