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怀基同志是新闻界熟知的人物。这并非因为他当了《辽宁日报》的副总编,也非因为他参加新闻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而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出震动读者的新闻名篇。有人说谢怀基是新闻界新升起的一颗明星,并非过誉之词。近年来,在万马奔腾的新闻角逐中,他可以说是一马当先。他有二十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外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和好新闻奖的就有五篇(含合写的);他有十篇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作品被选八《中国优秀通讯选》、《全国好新闻选》等选集中;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2.
赞微型通讯     
前段时间,报刊上出现了一种小说新品种——微型小说,最短的仅仅300多字。去年12月4日,辽宁日报在一版刊登了一篇微型通讯《最高奖励》,全文不到300字。作者紧紧围绕共产党员刘天才十多年义务修理手推车的先进事迹,有描写,有叙述,有对话,有典型事例,有心理活动。寥寥数语,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热心为大家的老工人形象便跃然而出。报纸的读者要求读短新闻、短通讯。从此  相似文献   

3.
刘尊利  赵伟 《记者摇篮》2006,(10):20-21
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和编委会十分重视国际新闻的宣传报道。从1999年辽宁日报扩版为16个版面至今,每天都有一个整版的国际新闻。辽宁日报国际新闻版面的内容(包括图片和文字)全部来自新华社通稿,不使用网络等其他新闻渠道。多年来,辽宁日报国际新闻版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图片赢得了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在沈阳,众多阅报栏前阅读辽宁日报国际新闻版的读者可以说是最多的。辽宁日报国际新闻版连续多年荣获国家级或省级的“优秀版面奖”,每月都有一个被辽宁日报编委会评定为“名牌版面”;辽宁日报国际新闻版有3位编辑先后被中国时事学会评为…  相似文献   

4.
谈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是新闻中的珍品。几乎每一个记者,清晨走出家门的时候,都希望这天能抓到独家新闻。几乎每位读者,当他打开一张报纸,常常希望看到一篇乃至若干篇独家新闻。近几年来,在新闻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报纸都提过一些响亮的口号,如天津日报的“抓活鱼”,沈阳日报的“把带露水的鲜花奉献给读者”,辽宁日报的“敢开第一腔”……,无非都是为了激励记者和广大通讯员,抓到更多的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是报纸的支柱。如果一家报纸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辽宁日报今年办起了旨在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的周末版。从今年1月4日出刊第一期,至8月底,已办了三十二期。从八个月的情况看,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五年全国好新闻定评会,于今年五月下旬在湖南岳阳市举行。笔者列席旁听了这次定评会议,认为此次定评有以下几个特点。突出改革福建日报的消息《二百零五家企业调查半数的自主权不落实》、湖南日报消息《株州电力机车厂保护群众改革积极性,企业越摘越活》、辽宁日报通讯《一个万人大厂搞活致富之路》,破格定为一等奖;工人日报通讯《一个锐意改革厂长的苦恼》,定为二等奖。这四篇作品都较成功地反映了改革。主持定评会的胡绩伟同志,看了复评的稿件后,感到改革还突出得不够,便要求大家再补送一点来定评,这  相似文献   

7.
我们发表这篇读者来信,并非有意责难辽宁日报,只是因为类似这样的差错,近来在报刊(包括本刊在内)上经常出现。读者指出这种差错的来信很多,这里选登一篇,愿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8.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9.
正在报业竞争愈演愈烈、加上网络的冲击,报纸越发艰难的情况下,纸质平面媒体如何运用形式新颖、读者喜闻乐见的手法写新闻,怎样把新闻写得引人人胜,吸引读者的眼球和阅读欲望,第2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载《辽宁日报》2012年12月15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新闻写活,以赢得读者青睐的好方法。记者为什么要讲故事?是因为故事能吸引人,故事有离奇曲折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加之有令人难忘的细节,既有连贯性,又富于吸引力和  相似文献   

10.
张子祥——这个英雄的名字,一下子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三山五岳。他学习雷锋的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被人们相互传颂着,赞美着。人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活雷锋。报道张子祥事迹的那篇通讯,也是一篇佳作。这篇人物通讯,从标题到正文,从叙述、描写到抒情、议论,通篇朴实无华,议论恰到好处。首先是通讯的题目朴实。标题中直呼其名——“张子祥”,随即点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者一看就明白如画。自然会想到:他作为新时代的活雷锋,究竟有什么先进事迹呢?一种强烈的欲知感,促使读者会急切地阅读正文。  相似文献   

11.
2004年8月,省委副书记王万宾到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来视察,对《辽宁日报》在新闻改革中的成果给予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万宾书记在讲话中指示我们,省级党报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辽报集团党委对记的这一指示非常重视,立即决定在《辽宁日报》上开辟一个《成长》专版,每周一期,从2004年9月9日起,就正式与读者见面了,到今天已办了8个多月,  相似文献   

12.
“让订党报的人看党报.让没订党报的人买党报”“办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党报”.这是孙刚的追求。2009年以来,《辽宁日报》挺进了零售市场,内容让读者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改革、党报、长江韬奋奖。这些关键词检索着孙刚这位“老新闻”多年的付出与求索。  相似文献   

13.
在举世瞩目的十三大召开前,人民日报10月6日、7日在头版连续发表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和《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以下简称《方位》《觉悟》)两篇通讯。这两篇政论型通讯,以它新颖的论见和雄辩的论证,开拓着人们对改革的视野,推动着人们对改革的思考探索,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是涉及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最深刻的变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日报通讯》改名为《新闻与写作》,《辽宁日报通讯》改名为《记者摇篮》,《黑龙江日报通讯》改名为《新闻传播》,《吉林日报通讯》改名为《记者与作家》,《大众日报通讯》改名为《青年记者》,《新华日报通讯》改名为《新闻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16.
1995年1月7日,郑大凡同志在辽宁省本溪市病逝。他曾以撰写著名战地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和《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而闻名遐迩;他曾在淮海战役、西南剿匪、上甘岭战役中参加大小战斗70余次,身上多处挂花,曾被授予“一等战斗英雄”、“一等人民功臣”的荣誉称号;他的名字被载入1991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第二卷中。一、写英雄的英雄著名战地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问世已40多年了,读者依然记忆犹新,它已节录在全国小学语文课本里,作为保留性范文。然而,关于这篇通讯的作者郑大凡,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相似文献   

17.
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的《咏石榴》中。有一名句曰:“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说的是典型的、有特征的细节的作用。大自然景色是如此,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抓住、抓准了典型的细节特征,报道也就有了感染力。 我曾采写过一篇3千字的通讯《三天三夜》,刊登在《辽宁日报》上.并被当时县城的几所中学编为语言课外教材。这篇通讯写的是,解放军某部通讯兵郭培新同志,驾驶着摩托车,在突然面临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崔铁民 《记者摇篮》2005,(12):11-12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行我国首次多人多天宇宙飞行后。在全球瞩目下成功返航着陆,举国欢腾。当日辽沈地区出版的多家主要报纸中.只有辽宁日报独家即时报道了“神六”返回的消息。辽宁日报对这一重大新闻的处理体现了及时和突出的编辑思想,不惜一版整个版面.图文并茂,喜庆热烈,庄重大器。当天报纸到读者手后,各方反应良好。此事显示出辽宁日报作为省级党报多年磨练形成的应有的政治成熟和新闻敏感。本人作为当晚辽宁日报夜班带班编委,经历了应急编发处置“神六”返回消息的复杂过程。现对此做一回顾。供业内同行切磋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刘宾雁的通讯《推行改革,势在必行》(载于1984年2月11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写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周口市的工业怎样从衰落走向繁荣。全文不到3,000字,介绍经验,提出问题,有说服力地体现了中央一再阐明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改革势在必行。这篇通讯的写作,颇有些特点。经济建设的报道,容易写得枯燥。这篇通讯却写得生动有致。作者着力把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熔铸在事实中,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描写去引导读者。1973年到1977年,周口市的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