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波 《语文新圃》2010,(1):40-41
作为基层官吏.知县是所谓“临民之官”,其贤否关系到吏治好坏之根本,所以,历代统治者是很重视的。清朝的雍正皇帝还要特颁一个《州县事宜》,谆谆训诫州县官员怎样去做一个他心目中的好官。  相似文献   

2.
吏治是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但中国历代王朝吏治腐败现象一再出现,成为无法医治的毒瘤和痼疾。对清初吏治腐败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从而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乃是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此外,由于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和时代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清朝吏治的日趋腐败。  相似文献   

3.
吏治不清,贪赃枉法之风盛行,是影响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甚至是给专制君主带来统治危机的灾祸。历代王朝倡导为官清廉,严申惩贪之令,用意都在造成人人奉公守法的风气,稳定统治秩序。但是,它们要求官吏奉的是专制主义之“公”,守的是专制君主之“法”,这样的政治环境,只会使吏治清明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理想,而不能有效地遏制封建官僚的贪污受贿行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我们作认真的分析,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明朝初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非常重视整饬吏治,采取多种举措,打击官邪。在严刑酷法面前,官吏重足而立,明初的吏治逐渐清明。  相似文献   

5.
县知事为民国初年县行政长官,而当任知县,“非市井无赖之徒,即党会强梁之辈,流品纷杂,吏治卑污”,为了强化“中央用人行政之权,涤荡地方滥用私人之弊”,更主要是为了强化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以考试知事实为澄清吏治之根本要图”为由举办知事考试,企图重建公开、刚性和程序化的选官制度。  相似文献   

6.
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震说:“封建时代的官僚,总的说来是压迫人民的。但就具体人物来说,还是有勤惰、好坏、腐朽和刚直之分……有的人还是比较有见地有作为的”。清代嘉道年间的陶澍,就是这一类封建官僚。王震小时候,曾多次听他作长工的祖父讲述过“清官陶澍的故事”。 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由京官而外放,自小吏而总领一方,历任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在任期间,特别强调吏治,提出“矢公勤以率群僚,别贤否以端吏治,除粮莠以安良善,别猾蠹以慎勾稽”,作为整饰吏治的方针。陶澍自己更能严格要求,“以身率属”。具体来说,其吏治的特点,可以用“勇、勤、善、廉”四个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7.
历朝历代治理国家,首重吏治,而吏治的好坏,又主要表现为其官吏是否廉洁奉公。一代政权之兴,一代政权之亡,无不与吏治的清廉与否息息相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分掌国家政权,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更牵动着社会的安定和王朝的安危。大凡吏治清廉,国家就兴隆,社会就发展;反之,则造成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国家衰落随之而至。清朝入关伊始.  相似文献   

8.
官吏考核制度是伴随官僚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官吏的选任制一样,它也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官吏考核制度实行的好坏,关系着吏治的成败,百官职能的发挥乃至国家政权的巩固。明朝初年,统治者为迅速澄清故元吏治之弊,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代预防科场弊端的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科举考试制度是隋唐统治者为矫正“九品中正制”之弊端而施行的选官制度。此后历朝历代相承,使之成了跻身于仕途的重要途径。 由于每次科举考试淘汰率极高,尽管历代王朝不厌其烦地立制度、订场规,但考试中舞弊行为屡禁不止,科场大案层出不穷,到明清两代尤为严重。因此,明清时期对科举考试监察十分严格,凡触犯者一律加以严惩。处罚分两类:一是只牵涉到应试者本人的,如  相似文献   

10.
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元代吏治的腐朽 ,这毫无疑问。你道吏治腐朽、社会黑暗 ,可那朝那代不是如此 ?并且 ,大多的统治者都千方百计地企图清除黑暗社会的阴暗面。窦天章自谓 :“廉能清正 ,节操坚刚”。所以才有“肃政廉访使之职” ,“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元代统治者的做法跟如今的“反腐倡廉 ,惩治腐败”同出一辙 ,只是时代不同 ,制度不同而已。窦娥屈死的原因是吏治黑暗腐朽 ,但造成窦娥一生悲剧的原因就不仅吏治一点那么简单了。窦娥悲剧原因知多少 ?经济领域中不合理的高利贷制度 ,造成窦娥悲剧。二十两银子 ,一年本利四十两。…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和“康熙禁教”,对我国宗教及历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同时也反映了宗教发展与适应社会的必然过程。它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宗教,也启示着宗教界人士如何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2.
赋税是维系国家机器运转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在中国古代社会,它是历代王朝统治者,为满足一般的社会共同需要,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强制而无偿地向劳动人民征收的田赋和其他各种捐税。在以自然经济为特征,重农抑商的我国古代社会,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经过丁两千多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由以田赋为正税,其它税为附税,逐渐向关市之征、布缕之征、盐铁之征、茶酒之征演变,由以交纳实物逐渐向交纳货币的过渡。“古来田赋之役,实始于禹”。相传禹在长期治水和进行的掠夺战争中,逐步形成了他个人的绝对权力和巨大威望,大量财富和奴  相似文献   

13.
“俄木布事件”是后金统治者制造的冤案。归化城土默特蒙古经济及政教中心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满洲王朝贯彻实施其“并蒙古以敌明朝”之既定国策的必争之地。故而满洲统治者借俄木布违反贸易禁令之机,清除俺答后裔的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于世人叙之甚多的有关曾国藩由“理学”——“经世”——“洋务”的演变史事不想再涉猎其间,不敢再妄加赘述;现仅拣世人叙之甚少的有关曾国藩重视史学、重视“史学鉴戒”作用的史事,作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学术中,史家从很早以来就享有崇高的地位。历史上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史学,都把史学作为资治的龟镜,治乱的药石,即重视“以史为鉴。”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史的文化,史学是历代王朝医治战争创伤的“甘草剂”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灵丹妙药;史学是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日用大全和统治经验的百科全书;史学是最高统治集团管理方法的必修课和制胜强敌的教科书;史学又是热心于功名利禄的读书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的敲门砖;史学还是历代统治者作为现实借鉴和施政方针的主要依据;等等,等等。一言以蔽之:当唯物史观在我国确立之前,依据古代人们的认识高度,认为史学的最大作用就是“鉴戒”,因而十分重视“以史为鉴”。因此,历史上许多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从前代得失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屡见不鲜。史书上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表明了新起的商朝是以夏代的兴亡作为一面镜子的!所谓“不可不鉴于有夏,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的农村基层社会主要是以分散的乡村村落的形式存在。国家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劳役征发,势必通过基层行政机构将广阔而分散的乡里社会置于王朝的强大统治之下,因此,在乡村建立基层行政组织,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一项重要决策。一、乡里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乡里作为农村基层社会的一级行政区划,始于西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里居”字  相似文献   

16.
满清王朝在汉族集聚地之所以能有几百年的发展,顺治帝的奠基之功不可没。首先,改多尔衮的“勤兵黩武”为抚剿并重,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次,恢复经济,整顿吏治,改善政治,提高国家机器的行政效率,以增强发展自己的实力。再次,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汉化政策,摆脱“极弊之势”  相似文献   

17.
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后来,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逐渐为中原王朝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特别是中原王朝汉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由于汉匈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与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断变化,汉匈前后期和亲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笔者就西汉与匈奴和亲的背景、目的、牢固程度、性质、效果等方面,分两个时期分别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代典籍,多历磨劫,隋人牛弘就曾括之为“五厄”。唐人封演,对历代典籍之聚散,记述得尤为详细。其后,宋人洪迈,宋、元之际的周密,对此问题,均亦有所叙述,而明人胡元瑞则另举出典籍之“五厄”,于是,古来典籍,到明时已达“十厄”之多!综合各家之论,古籍亡残因由,不外乎是:统治者之专断;管理不善;兵匪之乱及私家藏书之不尽完美等等。其中,尤以统治者的政治举措所带来之厄运为甚  相似文献   

19.
治国之要,吏治为先。晚清以来不少爱国有识之士对吏治问题高度关注,宋育仁就是其中之一。他对吏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吏治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晚清吏治腐败的抨击和揭露,认为晚清吏治腐败主要表现在冗官成灾、损公肥私、官民隔阂等方面;二是对症下药,提出整顿吏治之举:严格官吏考核、监察制度,明确官吏的权利和义务,"均官职"等。  相似文献   

20.
一战国时 ,商鞅、荀况等首次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 ,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 ,而将工商业视为影响国本的“末业”。商鞅在《商君书·外内》中说“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 ,则欲国之无富 ,不可得也” ,把工商之民少作为国家富强的绝对必要前提 ;荀况也提出“省工贾 ,众农夫” ,“务本禁末⑴”的建议。此后 ,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抑商政策 ,统治者还颁行“世业世守”令 :“士之子恒为士 ,农之子恒为农 ,工之子恒为工 ,商之子恒为商⑵”。经商是贱业 ,不许入仕 ;而士族清流 ,也不许操贱业。这种歧视政策直到唐代还保留在法律条文中。商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