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家过年     
<正>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便有了年味儿。在厨房蒸馒头的母亲,揭开锅盖高兴地说道:“馒头笑了。”我没看出来,就问她怎么笑的。母亲说:“就是馒头开口了,过年了,讨个吉利,所以要说笑了才行。”我前蹿后跳的,看什么都好玩。邻居家孩子的纸灯笼做好了,是用高粱秸扎成的,外面糊了红纸,还贴了一个倒着的“福”字。我羡慕极了,央求父亲给我也做一个,留到年三十晚上出去捡鞭炮。父亲手太笨,只能用老套路,拿一个空罐头瓶,里面用蜡油粘上一截蜡烛,再在瓶口绑一根电线,一个灯笼就做成了。  相似文献   

2.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在这里,有着朴实而又纯真的爱。我的父亲是一位工人,母亲在别人家里当保姆。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他们都起早贪黑地工作着。而我那时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把工作当成了儿戏。每当父母回到温馨的家时,我就兴高采烈地冲进母亲的怀里,夺去她手中的食物,高兴地吃起来,可他们只能吃干馒头。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不禁热泪盈眶。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  相似文献   

3.
寄钱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地下的父亲,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的亲人的消息,因此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回乡邮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了,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  相似文献   

4.
寄钱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地下的父亲,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要寄寄100元就够用了。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二次。如今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的亲人的信息,因此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回乡邮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了,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  相似文献   

5.
爸爸,对不起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其实,您不懂事的女儿一直想对您说一句:“爸爸,对不起!”我的父亲,从小因病成了一个驼背的残疾人,长得瘦小无比,个子仅一米四左右,在别人看来,简直是一个“小矬子”。正因为如此,我从小就不愿和父亲一同出门,也很少和父亲交谈,因为我怕别人笑我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怕人家歧视我。记得有一次,父亲送我上学,我一再告诉他不要去班级找我,可是父亲因为有事,还是去班上了。同学们看见他叫我,都带有讥笑的口气说:“看,小矬子!”这使我很没面子,从此,更不和父亲出门了。但是,去年冬天,我和父母回姥姥家,母亲因为有事要办,让我和…  相似文献   

6.
邮寄快乐     
回家办完父亲的丧事,袁倪执意要母亲随他去成都生活。母亲不肯,说乡下清净,城里太吵住不惯。袁倪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袁倪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  相似文献   

7.
致我的父亲母亲华中师大一附中王茹洁昨日归家,拥抱父亲、母亲,母亲,是什么使您的脸颊凹陷?父亲,是什么使您的肚腩消减?是光阴吗?还是我的少不更事。让你们为生计奔波的同时,还要为我忧心牵挂。  相似文献   

8.
父亲、母亲,是你们赋予我生命;是你们抚育我成长;是你们给予我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关怀;是你们……从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你们就注定要为我付出青春。渐渐地,岁月带走了你们的青春,却没有带走你们对我的爱。父爱如山。父亲,您为我遮风挡雨,您留给自己的是风雨,送给我的却是温暖  相似文献   

9.
我对于父亲的称呼始于一声“叔叔”。父亲从十七岁当兵离开故里,回家的日子就屈指可数。我降生的时候,他不在身边。不到两岁的时候,母亲千里迢迢抱着我去父亲所在的兵营探亲。下火车后,母亲把我递到远远冲过来的父亲怀中,我也就懵懵懂懂地冲着这个陌生的男人脆生生地喊了声“叔叔”。后来,母亲告诉我,当时父亲就怔住了,尴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22日星期三,一场春雨之后,空气清新,在重庆师范大学的花园里,我对莫怀戚教授进行了采访。此时,花园里海棠娇艳,茶花绽放,春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一边散步一边从《散步》谈起。周:莫老师,您的散文《散步》入选教材,以其纯朴真挚的情怀感动了读者,请你谈一谈这篇文章的创作缘起,好吗?莫:1984年,我的父亲病故。母亲和父亲感情深厚,特别是在父亲生病的日子里,老两口是形影不离,母亲精心地照顾着父亲。父亲去世了,母亲好像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患上了丧偶综合症,我们四兄弟决定轮流陪伴母亲走过那段艰难的心路历程。1985年春天,母亲和我…  相似文献   

11.
我铭记     
当我还是小孩子时,父亲,您说您必须走了。我还记得,母亲哭着,紧紧地抱着您。我记得,您也在流泪。您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带着我走到您的F-4战斗机前,告诉我您必须要做的事。  相似文献   

12.
无奈的选择     
“妹妹,我想有一天你会理解我这个做哥哥的选择。”那时,我十二岁,妹妹只有八岁。我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是一名军官。我也不知道这两个生活上有那么大差异的人,是怎样好上的。那一年,父亲有了外遇,跟母亲提出离婚。母亲没有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地哭。当时我和妹妹痛斥父亲,我们真的很恨他,很恨很恨。父亲说:“孩子愿意跟谁就跟谁吧!”我犹豫地看了一下妹妹,她狠狠地掷给父亲一个白眼,说:“鬼才跟你呢!”然后径直跑到母亲身边,帮母亲擦去泪水。我也往母亲那边走了几步,脚却僵住了。我不能,理智告诉我,母亲身体这么弱,如果孤身一人抚…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泥腿     
碎石路上,荆棘满地,父亲光着脚,健步如飞。我提着一双蓝色的鞋,拼命地追却怎么也追不上,被一丛树枝绊住,我跌倒了,父亲更远了,我声嘶力竭地喊着: “爸爸,您的鞋……”然后是梦醒。每一次,母亲都告诉我,父亲是不穿鞋的。是的,父亲是不穿鞋的,  相似文献   

14.
妈妈,您走了,您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给我留下了不尽的思念,不尽的痛苦以及我心头难以言状的愧疚。窗外的狂风在嘶吼,雷雨在呜咽,而我的心却在滴血。妈妈,儿错了,儿悔恨,儿对不起您,儿请求您听听我发自内心深处的忏悔吧!您是我的继母。在我3岁的时候,我的生母抛弃了我和父亲,跟人走了。从此,幼小的我便认为当妈的没有好的,进而讨厌一切人的母亲。由于我太小,父亲又忙于工作,无奈,给我找了一个继母,并带来了一个比我小两岁的弟弟。她,便是您。您,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女性,但  相似文献   

15.
我铭记     
当我还是小孩子时,父亲,您说您必须走了。我还记得,母亲哭着,紧紧地抱着您。我记得,您也在流泪。您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带着我走到您的F-4战斗机前,告诉我您必须要做的事。我还记得,父亲。我还记得那是您说的,您必须和您的战鹰翱翔于战场的上空。您告诉我,男人不得不去接受某些任务,  相似文献   

16.
无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儿女最亲的人还是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怒无常的人,动不动发脾气,打人。两年前,我却在无意当中发现了父亲是个很好很好的父亲。其实父亲很爱我们,靠父亲一个人干活供四个人读书,理所当然比登天还难,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为了交学费,父亲拼了命地干活。记得一次在给别人装修楼房的时候,父亲的左手受了伤,这伤虽然不算重,但也不轻。母亲见到了,劝父亲说:“受了这样的伤,还是到医院医治一下吧!”“不去,”父亲说话的语气加重了:“一去就得几十块钱,您怎么不想想,孩子还要读书,我们能省就得省,别说这几十块钱了,就…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恨我的父亲母亲。我出生在四川省叙永县一个穷山沟里。父亲是个孤儿,只读了三年书,一直靠给东家放牛,西家打柴讨口饭吃长大,更要命的是,他是个哑巴。村里的姑娘们见了他不是逗他玩,就是远远地绕开,人们都以为父亲一辈子都讨不上老婆的。可是,就在父亲30岁那年,他居然用200斤粮食,一筐鸡蛋把38岁的母亲“娶”了回来。人们一阵惊讶又一阵叹息,因为,母亲是个痴呆女人。从我两三岁记事起就懂得了有一个哑巴父亲和一个痴呆母亲是多么地屈辱,因此我一直恨我的父  相似文献   

18.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她却让我感到温暖。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地劳碌,母亲则在家带我。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一天天长大。就在即将升入小学的时候,我生病住院了。父亲比往常更辛苦了,母亲也是每天在医院照顾我,还要帮医  相似文献   

19.
我9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现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相似文献   

20.
牵着小手     
一次值早班,远远地看见一位父亲送孩子上学。他们手拉着手,迎着绚丽的朝霞而来,小女孩蹦蹦跳跳、天真可爱。一直到校门口,小女孩才依依不舍地松开手。父亲微笑着目送女儿走进校园。这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能够体会得出,当牵着女儿柔软的小手时,那位父亲心里是多么的温暖和自豪!这又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在美国芝加哥的一个贫民区,一位女教师要求学生每人画一幅画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一个小男孩画的是一只大手。女教师奇怪地问,这是谁的手?小男孩小声说:“这是您的手,老师。”原来,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个酒鬼,喝醉了酒就打他。他的母亲又体弱多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