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均数问题是小学典型应用题中的一种,解题思路是先把几个已知数量合起来,算出总数量,再分成相等的几份,求出每份的数量。它的基本数量关系式为: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其实,我们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解答,即先确定一个标准量,把其他的数量同标准量作比较,运用移多补少的思想,求出平均数。通常  相似文献   

2.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与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样,其基本数量关系反映在总数、总份数和平均数之间,变化形式大量地表现在总数和总份数之中。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记住公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机械模仿例题解法解题,而应抓住求总数和求总份数这两个关键,充分揭示题目  相似文献   

3.
十四、求平均数应用题有什么特征?怎样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或同类量、要在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数量,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解题时,先要求出这些数量的总和以及这些数量的个数(即份  相似文献   

4.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要内容。通过期末复习,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的应用题。一、抓基础,强化数量关系 1.思考:什么叫平均数?要求平均数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平均数? 2.口头列式,并说出依据的数量关系。①一块8亩的麦田,共收麦子1600千克,平均每亩收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5.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起来说,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求平均数应用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类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就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量及其相对应的总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如:育才小学五年一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植树,每个小组植树分别是84棵、76棵、82棵、78棵、80棵,求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 象这样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并且对刚刚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第七册应用题教学浅谈林永刚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应用题包括: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租两次归一问题等。这几类应用题条件多、数量关系复杂,特别是在列综合式中,既要弄清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和步骤,又要把全部解题过程用一个完整的式子表这出来。对此,学生...  相似文献   

7.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而总数不变,求所得的一份数是多少。其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教材按两个层次分别安排了简单的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简单类型时,应注意下面几点。一、依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今天,智慧小博士想和大家一起算算有趣的平均分。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只要用“总数量÷份数”就可求出平均数。但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就不能简单套用公式了。一、四甲班共有学生41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有3位同学因病缺考,参加考试的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0分。后来3位同学补考分别得了100分、96分和85分,现在全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思路一:用“全班的总分数÷全班人数”就能得出全班的平均分,全班人数已知,关键是求出全班的总分数。80分是38位同学的平均分,用80×38求得38位同学的总分,再加上补考的3位同学的分数就是全班的总分。由此可以列出…  相似文献   

9.
平均数是统计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阶段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分两次学习,第一次是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次是第十册第一单元,并且将“求平均数”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本节教材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深入学习根据搜集的数据求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所谓求“平均数”就是把某一数量(即总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计算方法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其中总数量和份数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形成了“平均数应用题”的  相似文献   

11.
精讲多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而一题多变又是精讲多练的一种有效形式。下面举例说明应用题的一题多变。 一、改变已知条件 例1 一个生产队有早稻田400亩,共收稻谷340,000斤,平均亩产多少斤? 这是求平均数问题的最基本的形式。通过启发解答,小结求平均数的基本公式为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如果总数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则要先求出总数量。因此例1可改变为 例2 一个生产队有早稻田400亩,分两组收割,第一组收稻谷180,000斤,第二组收160,000斤,平均亩产多少斤?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和记忆 认识,熟记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二)理解 理解一个数乘以纯小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扩展乘法的概念。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具体意义。 (三)掌握 进一步掌握各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综合等基本方法。 进一步掌握复合应用题结构。 进一步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较复杂的归一问题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四)熟练 熟练地列综合算式解答三四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和较复杂的归一应用题。  相似文献   

13.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14.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题目的数字特征,先确定一个数量作为标准量,然后把其它的数量与它比较,计算出差值的平均数进行移多补少,从而简便灵活地求出平均数。  相似文献   

15.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就是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致的,只是较复杂了一些,多了一些条件,这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下面就谈谈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结合新课,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对于新课例3:育红小学五年级一班同学分两组在小工厂糊纸  相似文献   

16.
关于平均数的教学,以往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可是学生对于这个关系式的理解很困难,经常是处于混沌状态。为什么一定要用“总数量÷总份数”呢?为什么不能把总数量下的每部分的小平均数加起来再平均呢?对于这样的疑惑,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把答案硬塞给学生,虽然学生能正确计算平均数,但是对于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还是不清晰。下面的这个课例对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课堂再现根据表格已知数据填空。人数(平本均/人每)人存书数合计五(1)班五(2)班482578124存书数(本)3.122346?2在分别求五(1)班和五(2)班平均每人存书数时,大…  相似文献   

17.
求平均数问题是小学数学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之一.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分三次出现,六年制第三册先学等分除法问题,是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第六册和第九册分别学习简单平均数与稍复杂平均数应用题,它们是等分除法应用题的发展和深化.教学简单求平均数问题是小学生建立平均数概念、掌握数量关系的关键阶段,必须切实学好.  相似文献   

18.
小学四年级(五年制)应用题,主要内容是三、四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复杂的归一应用题。三、四步应用题含有常见的五种数量关系和三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材历来把平均数问题中的“算术平均数”称作简单的平均数,把“加权平均数”称作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以认识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学习解题方法为目的进行教学的,强调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的解题技能。教师偏重于解题技巧的指导,使学生从应用题的结构上获得解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尽管教师对于较为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给予了详尽的指导和大量的练习,但仍有些学生会找错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虽然有些学生找对了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但也只是单纯地按照应用题的结构进行计算,根本…  相似文献   

20.
【教材反思】原通用教材中 ,“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 ,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总数÷份数=平均数” ,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被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 ,这一变化促使我们对“平均数”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众所周知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反映研究对象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其统计性、代表性的特征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随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