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相似文献   

5.
孙亮成 《贵州教育》2012,(10):35-3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92—9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通过操作和思考,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体验探究、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房延华  汪春梅 《初中生》2015,(15):38-40
在统计与概率中,解决实际问题是中考命题的重点,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现以近年中考试题为例,把主要的考点归纳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然后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的能力;渗透统计思想。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求出平均数。3.能读懂简单统计图,并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愿意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5.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简单的平均数。3.用统计图表解决问题。4.探索计…  相似文献   

11.
中考动向分析 本单元的实际应用性特别广泛.近年来本 单元内容的分值平均占到4.7%左右.试题反映 的考点主要有:①能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考查 辨认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四个基本概 念;②理解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标准方差、 中位数、众数本身所反映的实际意义,会求一 组数据的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标准方差、中 位数、众数,而且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 法解决一类实际应用问题:③会整理一组数据 列出频率分布表,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知道 每小组的频率是该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 比值,并会用它们估计总体的分布规律.本单 元主要考查统计思想方法,同时考查学生应用 数学的意识和处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初步统计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中,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画正字收集整理数据、分组整理数据、复式统计表和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3.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特征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们描述的角度不同:平均数是一组数组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利用这三个简单概念可以解决不少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31页。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平均数。2.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15.
刘晓萍 《江苏教育》2022,(81):59-63
“平均数”的教学应立足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让学生充分体会平均数不是算术意义上的平均分,而是反映整体水平的代表量,并以此帮助学生去比较、推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此,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数据需要依托背景,启蒙统计思维不同于算术思维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原统编教材采用的是集中编排.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则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是充实了数据整理的内容,把平均数列人统计初步知识内;二是把统计初步知识的内容分散安排在中、高年级的三个学年中进行教学.这样既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又加强了学生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简单的统计(一)”是学生在第八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两部分.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31页例4以及练习七相应的习题。教材分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应用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的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内容和考查目标,灵活选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某个方面的特征。数据的代表要求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合理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对这部分  相似文献   

20.
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应用较广泛.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简单,只要知道计算公式就可很容易的解决,只是在有的问题中计算量较大,应注意谨慎处理.现分类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