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立国之本,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之源,两者的关系决定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细处、落到小处、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德育实践中,要切实"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1]为此,就必须在德育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动都是以既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前提、基础和条件而推展开来的。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法绕行的智慧洪流,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继承、文化借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便成为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是二者的思想来源,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文章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理念、价值功能,梳理二者间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的实践途径,为创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的成功应用将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本文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型案例,并对案例的使用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精神血脉,是加强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落脚点,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为目标,探讨语文课程识字教学中的材料选用、德育渗透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民族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应根据民族学生的实际,突出抓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地处甘孜藏区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线,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坚持“四观两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主题,注重紧紧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民族高校的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收到较好地效果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传播不仅能为培育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铺垫政治基础,而且能为青年一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实践路径。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存在自身淡化红色文化意识、红色文化教育手段过于单一、红色文化教育忽视实践教学等问题。对此,高校应采取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等策略,以红色文化传播推动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相似文献   

8.
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文化传统;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信念、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道德基础,为社会主义感恩文化的构建起到了指导和保驾护航的作用。建设感恩文化,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在今天,大学生感恩文化要结合时代要求,赋予感恩文化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相似文献   

10.
当前,各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地方传统文化为载体、内容和手段。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有效措施包括:地方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地方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利用新媒体加强地方传统文化宣传,将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传承几千年的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和精华。以孝道教育为抓手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较好着眼点。以孝道教育为抓手,加强传统文化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做到以孝道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在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的讲授中突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教育;在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讲授中突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教育;在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 949—2009)"的讲授中突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第四,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3.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养性、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圣外王,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我们需要继承、批判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落实文化建设的方略部署,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科学建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列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坚持“洋为中用”,汲取外国文化精萃。  相似文献   

15.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优秀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高校要坚持不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论证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教育对象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具体表现在:在教育内容上,关注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在教育对象上,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生活质量与生命价值;在教育性质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成员的精神动力,从而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聚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讲授,宣传“以民为本”等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句话首次直接把“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立德育人”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高度,并使之成为立德育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角度看,在多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也有着多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本质上是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在多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面对多方面的挑战,必须解决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同时还必须从教育的组织、视角、着力点和利益等方面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本质体现。文化认同能够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并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方法指导。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有:从文化的视角,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