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实验存在操作难和观察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月相变化实验教学的新设计,新设计利用磁铁和转盘实现月球模型亮面始终朝向太阳,且能观察其运行轨道变化,同时能让学生直接观察不同日期的月相变化规律。该设计操作简单易行,观察立体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月相变化原理及地月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这款实验设计通过视觉化手段,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学习与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通过对月相图的判读,对月相的成因、变化、特点作详细的阐述,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要使学生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最重要的条件是掌握月相变化的事实。如果学生连事实都不清楚,哪里谈得上找月相变化的原因呢? 《春季星空》和《秋季星空》两课的课外作业里有观察月相的内容,如果多数学生作了这项观察作业,认识月相成因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课外观察没有落实,在学习本课前半月必须要求学生补作以下观察并作为记录:  相似文献   

4.
月食与月相     
月食与月相变化都跟月、地、日三者的位置有关的自然现象,物理课中解释过月食的成因,地理课中介绍了月相变化.但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很多学生都不清楚,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跨学科知识点.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在运用中扩展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正确区分月食和月相,关键要比较它们不同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月相及其变化中应讲清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 ,虽然学生对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司空见惯 ,但对月相产生及其变化却不甚了解。如为什么上半月的亮面朝西 ,下半月的亮面朝东 ?为什么同样时间里月亮有时在西边天空 ,有时在东边天空 ?各种月相相对于太阳的升落情况如何 ?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都没有文字说明 ,展示给学生的只是月相成因示意图和月相的变化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呢 ?一、什么是月相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叫做月相。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可以拿出不同形状的月相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 ,让学生识记…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通过对月相图的判读,对月相的成因、变化、特点作开细的阐述,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月相及其变化,教材中字叙述很少,主要配了两幅插图,即“月相成因示意图”和“月相变化示意图”。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三球仪进行演示或利用投影、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形象直观、动感性强,学生易于理解。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识图,并结合对古代诗词中月相描述的分析及实地观测月相变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8.
高中新教材已将“月相及其变化”列为必修内容,虽然《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并没有明确要求,但即使要做到使学生“了解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也并非易事.特别是对地理教师而言,即使受过专业训练,也很难说就一定能教好。笔者以为,在“月相及其变化”这部分教材中,月相的成因是了解月相变化规律的基础,用好教材“月相成因示意”插图是教学的关键(见图1)。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上册)中,“月相及其变化”是学生学习与实际观测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虽有“月相成因示意图”和“月相的变化”两幅插图辅助学习,但因“月相成因示意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实际天象观测中难以分清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区别,造  相似文献   

10.
《月相》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难点是理解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笔者听过七位教师上这节课,并进行多次课后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很难理解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形成原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月相模拟实验教学的失效。多数教师的月相模拟实验程序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让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教材中提供了月相盒的设计方案。即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八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然后在盒子上插入一支手电筒,就可以从每个孔观察到月相的变化,这样,八个孔代表八个方位,从不同的小孔看到的乒乓球亮光部位是不一样的,如同天空中月亮形状的变化。这种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但从科学的意义上讲还有些欠缺。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尝试改进了这种设计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整理出来,供各位科学老师参考。设计意图1.强调科学性。月相的成因是月球在…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已将“月相及其变化”列为必修内容,虽然《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并没有明确要求,但即使要做到使学生“了解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也并非易事。笔者以为,在“月相及其变化”这部分教材中,月相的成因是了解月相变化规律的基础,用好教材“月相成因示意”插图是教学的关键(见附图)。  相似文献   

13.
李春丽 《科学课》2009,(1):35-35
起初,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弄清一个月里的月相变化的规律”。打算从“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诗歌导入,然后提出疑问,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偶然还是有什么规律?接着,和学生一起做模拟实验。要求孩子们记录下在模拟实验活动中见到的“月相”。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上半月由亏到盈,下半月由盈到亏,月相的朝向不同。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规律认识诗词“可怜九月初三夜”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相关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14.
月相变化规律是中师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实践中 ,学生往往对月亮变化规律没有形成具体的形象思维 ,对有时在白天观察到月相或月相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规律感到疑惑 ,对月相变化规律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假如中师生形象地掌握了月相变化规律 ,不但能解释疑惑而且能在实践中根据月相某一时刻的特点 (月相形状、亮面凸出部分朝向、在天空中的方位 )推算出月亮东升时刻 ,判定该天农历大概日期以及观察时大概时刻 ,亦可根据农历日期、时刻 ,推算一天中月相变化特点。  一、正确理解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运动规律   (一 )日月星辰…  相似文献   

15.
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月相的成因及月相的变化规律,我设计了简便易行、演示效果很好的视频投影。现介绍如下: 一、材料准备白色乒乓球一个,直径3毫米长50毫米螺丝杆一根及配套螺母若干,长300毫米直尺一根,视频投影及配套大屏幕电视各一台。二、制作连接第一步,制“月球”。  相似文献   

16.
天文学上把月亮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相变化,而且在远古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相变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阙”释“月”,意为月亮有圆有缺,然以缺为常,揭示出月之得名由来及其变化;笔者将《说文解字》中表示月相变化的9个字进行归纳分类,即新月、满月、残月;并且从文字学、训诂学、天文学三个角度分别对每个字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教学课题:十五、探索月亮的秘密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月亮表面的一般情况。知道月亮的公转,知道月相成因 教学重点:月亮的运动 教学难点:月相的成因 教具准备:录像带,月相变化和月相成因的幻灯片,模拟月球。 教学课时:一课时  相似文献   

18.
月相成因的简易演示器湖北省郧县东河乡军家坪小学︵︶兰瑞文小学自然第五册第十五课《探索月亮的秘密》中,“月相成因”是重点,也是难点。它与“昼夜现象的成因”、“四季成因”、“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一样比较抽象,若无好的演示器,学生很难弄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通过构建相对月亮时间,对月相的成因、变化作详细的阐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相对月亮时间进行月相的变化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于辉 《地理教育》2001,(4):25-25
观测月相并不难,但月相出没与观测的时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若能利用好月相成因示意图(如下图),便能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能起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的作用,下面以列表的形式举例说明(右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