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陆爱 《考试》2009,(1):42-43
“预设”是必须的,但要为“生成”而精心“预设”,要预设学生的“已知”、“未知”,“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数学课堂的活力所在。教师要不拘于预设,要善于及时灵活调整预设,创造精彩生成。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和“生成”,我们才会步入理想数学课堂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罗炼琦 《贵州教育》2009,(10):25-26
教研过程是管理者与教师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管理者既要努力促进教师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研时机,锁定教研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非预设生成”,并通过适度放大,发挥“非预设生成”的特有功效,让教师的学习更富有生命活力,从深层次促进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课堂教学由强调预设到促进生成的发展,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等,所以我们提出“充分预设下的互动生成”,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我们把预设的内容分为:  相似文献   

4.
周一贯 《福建教育》2005,(5A):28-29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虽有对立的一面,但更有统一的一面,把“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统为一体,我们才会步入理想课堂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描绘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笔者以为,在寻求“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的理想课堂中,  相似文献   

5.
以《风雨》教学为例,对课堂生成的境界与有效路径进行探析.课堂生成的三重境界分别是:第一重境界——全预设;第二重境界——半预设;第三重境界——非预设.促进课堂生成的三条路径分别是:艺术的课堂留白;巧妙的课堂追问;精到的课堂点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授受知识的过程,它还应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思考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达到“预设”.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相似文献   

7.
“预设生成”是每堂课必须经历的,我们课前的“预设”都希望在课中能够“生成”,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这堂课成功与否。但是,并非所有的“预设”都能“生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当学生不能顺利出现“预设生成”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要看预设的内容而定。如果是本节课中不可缺少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或比较重要的方法等,那么一定要想办法促使其生成。那么,在课堂中怎样促其生成呢?笔者经深刻反思想到了以下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吴伟 《考试周刊》2010,(18):65-65
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取得教学成功是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但是,事实往往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总有预设之外的意外发生,即“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我试就小学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矛盾产生的几种情况作一些具体分析,旨在追求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的完美境界,提出看法,以求在痛苦的矛盾中反思、探究,终能如凤凰般获得涅磐。  相似文献   

9.
动态生成的课堂流光溢彩,姹紫嫣红,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11期刊登了赖永福老师撰写的《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一文,全文从“选择预设,灵活生成”、“调整预设,促进生成”、“放弃预设,创造生成”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前两个观点笔者读后非常认同,但对第三个观点中的“学生自选学习目标与预设偏差时,放弃预设”,笔者不敢苟同,现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与同仁们商榷。  相似文献   

11.
叶澜说:“要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体验,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才能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课堂教学焕发异彩.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课堂的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的基础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如果没有预设,生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教师要找准“着力点”经常反思,促使“预设”尽可能多地“生成”,并力争有意外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陈东 《教育》2007,(18)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预设中必须有生成,生成又离不开预设。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教师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要想达到教育的和谐,就必须达到“师”与“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文本”与“人本”的和谐,“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和谐,“评价”与“发展”的和谐,“教书”与“育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激发科学课堂生命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材料,即非预设性生成。在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些非预设性生成的资源,将促进课堂活跃,激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当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必须辩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既要充分“预设”,又要正视“生成”:不能只待“生成”而不做“预设”,也不能只在“预设”的圈子里转而不顾及“生成”资源;让  相似文献   

18.
初次听见“预设与生成”这两个名词时,或许还有些陌生和疑惑,但作为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只要细细想来就会豁然开朗。对于预设与生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作为具体的操作者。我又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卖践中摆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进行预设与生成?如何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让生成演绎精彩?通过参与校本研修课题“精心预设,机智生成”之后。我对于语文课堂上如何促进生成有了一点感悟,  相似文献   

19.
一堂数学课可能有多种教学设计方案,但是,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根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并且体现本课数学实质的“主线”.否则,预设很难产生期待中的生成,生成也不会围绕预设,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0.
徐亚娟 《现代语文》2008,(10):70-71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生成”是相对于“接受”的一个思考活动过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