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宋初词人晏殊的《珠玉词》中,有好几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一首,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虽不过是悼惜春天的衰残,感伤流水的易逝,但就其艺术手法而言,却写得情与景会,意在言外,因而传诵千古,赢得了许许多多的读者。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叙事,也是晏殊以诗酒为乐的生活的自我写照。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有一段记述晏殊生活的话说:“晏元献(晏殊谥号)留守南郡,王君玉……为府签判,宾主相得,日以赋诗饮酒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也。”这段话,刚好是这一句的最好的诠释。次句“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回想。诗酒之余,诗人油然想起…  相似文献   

2.
宋初词人晏殊的《珠玉词》中,有好几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杯’这一首,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虽不过是悼惜春天的衰残,感伤流水的易逝,但就其艺术手法而言,却写得情与景会,意在言外,因而传诵千古,赢得了许许多多的读者。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叙事,也是晏殊以诗酒为乐的生活的自我写照。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有一段记述晏殊生活的话说:“晏元献(晏殊谥号)留守南郡,王君玉……为府签判,宾主相得,日以赋诗饮酒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也。”这段话,刚好是这一句诗的最好的诠释。次句“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回想。诗酒之余,诗人油然想…  相似文献   

3.
苏轼曾自称“使我有名全是酒”(《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据不完全统计,在被陈延焯称为“此老平生第一绝”的词中,有一半以上篇什涉及酒或与之相关的文字,钟莱茵《苏东坡三部曲》(文汇出版社)甚至有“若要介绍东坡词中涉及酒的,那几乎要把东坡词全部介绍了”的说法,可以说酒构成了苏轼词的一大景观.苏轼众多的饮酒词,在笔者看来它既体现了苏轼对世俗文化(歌舞侑酒)的认同和对传统士大夫情怀(诗酒风流)的继承,更体现了他人生思索的深广性与独特性,酒使苏轼词表现出了其区别于其他词人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4.
酒,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饮料;饮酒,是中国人民一种古老的爱好。早在殷周时期,人们就有了饮酒的兴趣:有“腆于酒”者,有“湎于酒”者,有“群饮者”,有喜庆用酒者,祭祀用酒者,酒成了一种生活需要。其后,诗人们把酒写进了诗中,《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都有是作。魏晋时期,以酒入诗之作数量大大增加,然创作诚如林庚先生所说:“酒与诗还是两件事情,酒往往是概念的做为诗的题目”。这种情况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手里才有改变。陶诗借酒为迹,以省净冲淡的风格受到后人称赞。  相似文献   

5.
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  相似文献   

6.
千里长淮酒飘香,淮河流域不仅盛产酒,也有不少记载酒文化的典籍。《淮南子》描写了一些以酒祭祀、献酒、举行酒宴等活动,体现了酒的礼仪文化;其中也涉及到一些酿酒和酒器文化;同时关注到耽于饮酒,将会造成严重危害,提倡适宜饮酒原则。其中“清醠之美,始于耒耜”的观点弥足珍贵。探析《淮南子》中的酒文化资料,对认识该书在酒文化史上的地位、推进酒文化研究,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7.
“缩酒”一词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又名“缩酌”。《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明酌也。”关于“缩酒”,旧时有两解。 1.沃酒说。郑兴《周礼·天官·甸师注》:“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注》也赞成此说:“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相似文献   

8.
内蕴丰厚、历史悠久的中华酒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从《诗经》始就有许多有关饮酒的诗篇,随后一直源远流长。可见,酒与诗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里开始,历代文人雅士大都与酒保持着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从以酒传情,以诗赠友;以酒助诗,诗美酒名;寄酒为迹,以酒浇愁所产生的诗歌都体现出文人雅士对生活、人生的独特追求。《苏轼诗集》中收苏诗两千余首,据笔者粗略统计,其中仅诗题或诗中出现“酒”字的便有四百五十余首,这还不包括出现了如醉、饮、酌、醒、酿、等这些与酒相关的诗。本文将以苏轼饮酒诗为探析的目标,分析苏轼这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有名才子,是如何通过饮酒诗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与仕途之间的矛盾,以及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郭惠宇: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本节课以“酒”导入,以“酒”贯之,以“酒”作结;从“酒”中读李白,在“酒”上品人生。品出豪气,读出兴味。李明哲:我觉得本课有粗俗之嫌。“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这些“俗文化”,是否适合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示?盛庆丰:应该说,教师“饮酒→劝酒诗→饮酒人”这样的解读思路,还是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夏晴:题为《将进酒》,以“酒”切入似乎并不难。但能以平俗切入,在简单、平易的问答中,逐步升华,深入而浅出,则颇有些大手笔的气度了。譬如,…  相似文献   

10.
《论语·微子》的“荷丈人”中有“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一句。高中语文课本将“为黍”解释为“用黍米做饭”。这种解释虽然能够讲得通,但不符合文言文翻译“信”这一原则(信·达·雅),即不符合古人生活的习惯。因为“饮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设宴待客往往以酒菜为重,“杀鸡”为菜,那么“为黍”自然应该解释为“备酒”较为合适。这种解释可上溯到“黍”的本义,《说文解字》注:“黍可为酒,古从禾从水也。”“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二”中有“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一句,意…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酒禁甚严。洪秀全早期所作《原道救世歌》将饮酒列为“不正”之一:“即如好酒亦非正,成家宜戒败家汤;请观桀封君天下,铁统江山为酒亡。”在癸好三年(1853年)重刻本《原道救世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双宾语句式,它的两个宾语同前面的动词分别构成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例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饮”的宾语有两个:“赵盾”和“酒”,意思是“使赵盾饮酒”;动词“饮”对间接宾语“赵盾”来说,是  相似文献   

13.
王翰《凉州词》“欲饮琵琶马上催”句中“催”字,注家或说意为催出征,或说乃指催饮酒,都不确,且多系揣摩之辞。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云:“公燕合乐,每酒行一终,伶人必唱酒,然后乐作,此唐人送酒之词。本作碎音,今多为平声。王仁裕诗:‘淑景易从风雨去,芳樽须用管弦催。’”明叶盛《水东日记·催》:“今人宴客杯酌,劝尽饮曰‘千岁’,南北士人多亦然,但莫知其字义。意者为‘请’,即唐人酒之说也。”据此,则“催”本作“”(zui),又作“啐”(cui),唐时上层社会游宴之时,以乐声伴酒曰“啐”,在使用中由仄声变为平声。《全唐诗》中相关句子出现…  相似文献   

14.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15.
《全宋词》卷帙浩繁,校订难免尚有疏漏处,词中有些字词不同版本有不同说法,很难定夺。以“蝉辉”、“带酒”、“星屏”为例,试对《全宋词》三处漏校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6.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下简称“原词”)是一首好词。自从毛主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作《咏梅》词后,人们便对原词持否定态度。这里,我提出不同意见,并求教于其他同志。陆游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和金国对峙时期,在南宋小朝廷内部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中,陆游属于主战  相似文献   

17.
<正> “词”是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文学作品,但北宋以来词话中,论述这方面的较少;只沈括《梦溪笔谈》、王灼《碧鸡漫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略有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南宋末张炎《词源》上卷才专门论述到“词”的音乐。后继者却又寥寥。近四百年后,有方成培《香研居  相似文献   

18.
王湘华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4):30-32,55
周邦彦《黄鹂绕碧树》、《解语花·元宵》二词,在不同词籍中,其词语、句法略有差异,譬如前者称“酒”有“榴花”、“流霞”之别,后者首三句为“四四五”或“四四六”句式。行文试对此辨正,认为当以“流霞”和“四四六”句式为是。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有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赤壁赋》 ,课文中有几个注释或不正确 ,或解释较为含糊不明确 ,现分别简单分析如下 :一、几个不正确的注释1.“举酒属客”中的“属”。课文注为“属 ,通‘嘱’ ,这里指劝人饮酒”。“属”有解释为“通‘嘱’”的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辞海》里也有“通‘嘱’”这一义项 ,但解释为“托付 ,请托”。同时 ,《辞海》里又有“倾注 ,引申为劝酒”这一义项 ,并引用“举酒属客”为证。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华…  相似文献   

20.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