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函授》今年第四期刊载了谢怡远同志对辛弃疾词“可怜白发生”一句的理解,现提出个人的看法与之商榷。从辛弃疾的宦海生涯来看,一方面他有组织义军抗金,“擒叛南归”和组织“飞虎军”抗敌的壮举;另—方面,辛弃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他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的计划,但不被采纳,他曾被劾落职,长期弃置不用。因此,在辛弃疾的一生中,既有“抗金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在一个中小官僚家庭里。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回归南宋,一直主张用武力抗击入侵者,却得不到统治阶级的支持,被贬回家,抑郁而终。他的《美芹十论》和《九议》详细陈述了他的战争策略,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历任湖北、江西、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他对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作为一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大力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政治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其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工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辑有《稼轩长短句》。  相似文献   

4.
清平乐     
辛弃疾号幼安.这位山东人,没过过几天平安日子,他21岁就领兵抗金,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戎马倥偬,上奏疏《美芹十论》要皇帝抗金.皇帝不抗金,反把辛弃疾免职闲置江西上饶一带乡下.辛弃疾睡梦中还在想着领兵收复失地,握住吴钩,喜看“眼前万里江山”;而醒来才知道自己已是“华发苍颜”.那一日,他来到一个小山村,景色使他伤心,他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调寄《清平乐》.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武开创的豪放词风,把豪放词风移植到爱国主义沃土之上,使豪放词得到了很大发展。辛弃疾词中那漾溢着的豪气,那“大气包举”的品格,把调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贯穿于辛弃疾词的基本思想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坚强信念.反映收复失地的意志,揭示抗金志士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的深沉的悲愤,揭露与控诉南来统治集团投降误国之卑劣行径是辛弃疾词的思想情感主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辛弃疾用豪气饱蘸泪水铸就的不朽词章,这词章是伟大战士奏响的时代的号角,跳动着抗金英雄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6.
汤新亮 《上海教育》2013,(13):72-72
南宋词人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作为爱国志士,他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对沦陷乡土的缅怀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讽刺,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等。愿挽雕弓收失土。辛弃疾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他立志当一名抗金卫国的战士,因此他的词"大声镗鞳,小声铿訇",为别的词人所不及。他有过投身抗金斗争的经历,所以词中常表现火热的战斗生活。  相似文献   

7.
爱读书的同学可能知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同学们可知道“稼轩”这个号是怎么来的?辛弃疾在江西为官时,为新建成的房子起名“稼轩”,作为这所房子的主人,便自号稼轩居士,《清平乐·村居》就是他住在稼轩时创作的。辛弃疾与北宋时的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但是要论到在词上的成就,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质量之优,辛弃疾足可称雄两宋。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与北来侵略的金国不断开战。辛弃疾在21岁时,就组织民众,成立义军,树起了抗金的旗帜。第二年,他曾亲率50余人,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真可谓英勇善战。辛…  相似文献   

8.
记忆一月     
1210年1月26日,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去世。他临终作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其爱国情怀。他的诗现存9000多首,多写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满腔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1689年1月18日,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思鸠诞生。他早年就读于尤里学院、波尔多大学,毕业后曾任律师。1721年因发表《波斯人信札》而出名。1748年,他完成《论法的精神》一书,该书可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媲美。1785年1月4日,德国语言学家、童话作家格林诞生…  相似文献   

9.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选取了辛弃疾的两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迄今为止还没有见过这两首词的比较。我想可能是这两首词同属辛弃疾的壮词,同抒发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报国的豪迈胸怀,两者相似之处实在太多,所以可比性可能太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辛弃疾壮年时期,当  相似文献   

1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名篇之一,为历来传诵之作。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教版)说:“这首诗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山东历城人,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从小在金人占领区长大,立志要收复失地,为民族复仇雪耻。因此,他把一生精力都投放在抗金御敌,中原一统的奋斗当中。符离之战大败后,南宋统治者一战丧胆,情愿进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被歧视不受朝廷重用。因此,他的词多数表达想要收复失地的爱国热忱,吐露报国无门的愤懑。在他的词中我们能读出浓郁的英雄情结。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派的杰出代表,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生于沦陷区,曾聚众加入耿京抗金义军,耿金遇害后,率部南归,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湖北、江西等地安抚使。作《美芹十论》、《九议》,陈述抗金复国方略,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见解与军事指挥才能,但屡遭当权投降派的嫉恨和排挤,曾长期被废置。在投闲隐退的日子里,他以词来寄托自己的一腔爱国忠情与壮志难酬的愤慨,词中表现的对抗金复国理想的执着与无法实现理想的苦闷,集中体现了辛词的鲜明特色, 《破阵子》就是这类词作的代表作之一,它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是很自然的事。  相似文献   

14.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66岁做江苏镇江知府时写的《南多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140—1207),山东济南人。在他出生前13年,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中原陷入敌手。宋南渡以后,朝廷置人民痛苦和民族危难于不顾,屈辱求和,苟安江左。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救国的政治主张,但长期不为朝廷重用。在写这首词前不久,宰相韩侘胄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了辛弃疾。他们起用辛弃疾,不过是想利用他的名望作北伐的旗帜而已。同年三月,辛弃疾被派到镇江任知府。辛弃疾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不禁感触连翩。  相似文献   

15.
<正> 辛弃疾在1161年南渡以后,由于直言进谏,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分别于1165年著《美芹十论》为张浚北伐辩护;于1170年上书《九议》呈虞允文讨金。刚满三十岁的辛稼轩,不但早已“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当时的一些爱国志士以及广大的社会人群,也都已认识出他是一个结合了多方面才能主张抗战的有志之士,而以必能建立丰功伟业期待于他。辛弃疾虽深孚众望,但南宋朝廷害怕讨伐再度失败,早已拿出了奴颜媚骨,卑躬屈膝与金进行了“和议”。因此,一个有作为的辛弃疾,也只是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作了几任地方官。而在1182年到1203年。这漫长的二十年岁月内,除曾一度出任福建路的提刑和安抚史共不满三年外,他完全是被南宋政府弃置不用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南北分裂、宋金对抗中度过,从小就饱受亡国失家之苦,树立抗金救国之志.他时刻不忘北定中原,收复山河的大业,上书言事,力主抗金.他壮志难酬,以词咏志,以酒畅怀,将一腔热血熔铸进慷慨悲壮的词作中,表现出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那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诗词为后人所传诵,也激励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一、辛弃疾并未中过进士辛弃疾生平事历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辛弃疾早年曾应进士试的事。比如有学者起初曾认为他“在金国考取了进士”,后来又放弃了这个说法。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一些论及辛弃疾生平事历的著作,又重新提出他考中进士的事。有的说辛弃疾是在南归前金人统治区应进士试并考中的;有的说辛弃疾南归后,由于不是科举出身,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只当了个江阴县签判的小官。他多次上书指陈抗金方略,但  相似文献   

18.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品读】鹧鸪天,一曲爱国英雄的暮年悲歌。刘祁《归潜志》说这首词为辛弃疾“退闲”时作。辛弃疾志在抗金报国,谁知报国无门,横遭打击,被但心中块垒却是消磨不尽的。偶然有客人大谈功名事业,又勾起了他的沧桑之叹……词的上阙追忆青年时代的得意经历,激昂慷慨,声情并茂,活现了一位少年英雄的形象。“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壮岁”句追述了当年在耿京幕下运兵麾将的抗金业绩,“锦”句则艺…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扩大了咏史词的题材和内容,将怀古、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以文入词,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咏史词主要表现他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或是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或是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慨。辛弃疾咏史词的主题和创作艺术均为后世词人所继承,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词作,其中绝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作者抗金的爱国情思和慷慨激昂的斗志。他在遭受排挤闲居的近二十年间,写下了为数不多的反映农村田园风光的词作,本文在简介辛弃疾生平的基础上,主要对辛弃疾三首田园风光词作了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