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这段情趣洋溢地描述自马湖的词句,是朱自清先生在春晖中学执教时写下的。朱先生是1924年3月到上虞县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的。当时,他讲授国文课。他在国文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勇气。他常常以现身说法鼓励学生:“你们不要怕文章写不好,我的第一篇在刊物上发表的长诗《毁灭》,就是投了又退,退了又投,反复四五次才得以录用的。”  相似文献   

2.
梦寄春晖     
“春晖是在极幽静的乡村地方,往往终日看不见一个外人!”朱自清在《春晖的一月》里曾这么写过。果真,当我们绕出上虞市区,不断地“挨着小径,抹过山角”之后,一所既古朴又现代的学校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素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美称的闻名遐迩的———春晖中学。春晖的迷人,在于她那天人合一的至美境界。春晖位于著名的白马湖畔,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确是“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时下是5月,仍春意盎然。且不说校园如何被大片绿油油的田野簇拥着和墨黛色的山峰萦绕着,仅校园里那片嫩…  相似文献   

3.
白马湖之冬     
正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  相似文献   

4.
夏码尊 《教学随笔》2011,(7):14-15,76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 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  相似文献   

5.
论“白马湖文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被忽略或遮蔽在文学史视野之外的“白马湖文学现象”,是发源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新文化实践,在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聚合形成,而后又在上海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得以承传和发展,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文学现象。平民启蒙主义构成了他们的文化内核,质朴动人则构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突出两个时间概念,表明这里的“冬”最不寻常,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念。]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写“荒凉”。为下文铺垫。]  相似文献   

7.
白马湖寻梦     
白马湖不是一个湖,而是一个水系,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称;白马湖也不是著名的风景区,但有人却将它与西湖相提并论:“西湖如摩登女郎,白马湖像村女”(马蓝:《白马湖之恋》)。这里的所谓“村女”不是贬义,而有朴实、素雅、幽静等赞美之意。她当然是美的——湖面波平如镜,泛着碧绿的光,因为湖岸的山峦、灌木林还有野花野草都在湖水中荡漾。但这不过是中国许多乡间湖泊常见的景致。的确,和江南许多河汊湖塘相比,白马湖似乎并没有独特之处。然而,朱自清却这样写她:“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  相似文献   

8.
呼唤大师     
毛丹  薛文平 《教书育人》2009,(12):74-75
白马湖、象山、春晖中学、浙江上虞,这些名字串联在一起,你的脑海里自然地会浮现出一幅诗情的山水画面。那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灵性、风景秀美、静谧安宁、历史人文底蕴丰厚的地方,上世纪20年代的春晖中学——令人心驰神往。在这里,一批国内文化教育界名士谱写了白马湖畔“人文荟萃”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这是中学写作教学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最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当前的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尽量减少学生的写作束缚。  相似文献   

10.
<春晖>半月刊是早期春晖中学的校刊,是研究春晖中学历史和白马湖作家群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丰子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由于该刊发行时间较早,鲜有学者对此做系统的研究.现仅就目前可知的<春晖>半月刊中丰子恺佚文、佚画和相关史料作一详细梳理和综述,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相似文献   

12.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相似文献   

13.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同学少年》2012,(12):40-41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相似文献   

14.
白马湖之冬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相似文献   

15.
英语写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是衡量学生英语语言运用及思维能力的重要尺码。但在大学英语学习中 ,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苦于写作 ,厌于写作 ,为此教师应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一、创设成功机会 激发写作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如果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就丧失了求知的欲望 ,又何谈效率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效率 ,也应从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激发学习兴趣入手。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写好作文 ,并在批改中抓住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 ,使学…  相似文献   

16.
诞生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浙江省上虞春晖中学坐落在山明水秀的白马湖畔。早期名师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等在此钟灵毓秀之地构建了闻名遐迩的“白马湖流派”。其浓厚的文化积淀,遗泽流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春晖后学。一代名导谢晋,著名作家黄源、谷斯范就是他们中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看多了,要是没有振聋发聩或余音绕梁者,往往会有点麻木,尤其是做惯了编辑的人。然而沈者寿先生(原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杭州市政协常务副主席)的《心中的春晖》(见本期“往事如烟”栏目),既非前者夺人眼球,又非后者回味无穷,却令我这个从教近三十载的教育工作者心往神驰。从今人的眼光来看,昔日的春晖中学不啻是一个理想、幻想、梦想兼而有之的“世外桃源”。然而,这又是历史的真实,从许多大家,诸如朱自清的《白马湖》《春晖的一月》等散文中可见一斑。这一历史的真实,又通过沈先生的“情郁于内”而“发之于外”,让人,尤其是深陷极端应试教育囹圄的教育工作者企慕唏嘘不已。春晖精神留给后人的思索应该是多方面的。当年的春晖中学地处穷乡僻壤,白马湖畔怎么会聚集了这样一群全国一流的文学家?怎么会聚集了这样一群全国一流的艺术家?怎么会聚集了这样一群全国一流的大学者?怎么  相似文献   

18.
张宗琼 《小学生》2010,(11):17-17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写作上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有表达的信心。囚此,我在一年级就逐渐让学生“写话”,并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现就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1降低要求,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写话”并不难,兴趣是关键。让孩子对写作感兴趣是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写作兴趣的培养应从3方面下功夫:以阅读、观察为基础,增加文化积累,激发写作欲望;训练方式灵活,启迪创新思路,激发写作积极性;多种批改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白马湖寻梦     
白马湖不是一个湖,而是一个水系,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称;白马湖也不是名的风景区,但有人却将它与西湖相提并论:“西湖如摩登女郎,白马湖像村女”(马蓝:《白马湖之恋》)。这里的所谓“村女”不是贬义,而有朴实、素雅、幽静等赞美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