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心理学有三种存在水平,即实证水平、理论水平、常识水平。实证心理学关注的是研究技术,理论心理学关注的是概念与范畴的合理性,而常识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理生活。心理学在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实证水平和理论水平上,尤其是实证水平,而常识水平被严重地忽略了。心理学必须将三种存在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能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内隐理论的历史视野与当代探索:概念澄清及方法考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常识心理学占科学心理学的演化、发展共同建构了心理学的历史。常识心理学重归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可为科学心理学超越自身局限提供资源。本文以内隐理论为切入点,通过概念澄清、方法学及研究方法考虑,试图发掘常识心理学的潜质。内隐理论这种来自普通人视角的非正式理论,为个体的日常理解和解释提供了范式和框架。内隐理论研究,是由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共同激活、表征,进而重构内隐理论的过程。内隐理论研究应立足于问题中心的基本态度和立场。本文进而讨论欧陆解释学、苏俄对话理论以及心理学研究传统为内隐理论研究提供的可能道路。  相似文献   

3.
认知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种不同存在水平,认知心理学属于西方主流的科学心理学,而常识心理学则属于本土心理学中水平较低的、习俗的心理学理解,是常人对自身及他人行为的性质、构成、功能和根源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它使用了大量的日常用语,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被西方的科学心理学排斥门外.但是随着科学心理学在发展中逐渐显露的许多自身发展的不足,特别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生态学效度和共生主义的出现,使科学心理学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常识心理学,特别是常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常识话语形态的心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理学的研究存在3种话语形态,即理论话语、实证话语和常识话语。心理学的研究长期处于实证话语和理论话语之中,常识话语被严重边缘化了。实证话语更多地是关注研究技术,理论话语关注的是概念与范畴的合理性,而常识话语的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理生活,强调“问题中心”,强调研究的现实性与真实性。心理学研究必须注重常识话语,这是当代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文化背景指导下有多元文化咨询.本土心理学是在某一种族或文化群体中产生、发展,并适用于该种族文化群体.它阐述该种族的心理体验,理解种族个体现实的心理生活.因而在本土心理学的指导下也就有了本土心理咨询.笔者认为只有适应且能解决本土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去建立所谓的东方心理咨询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100年来,心理学家致力于人性的研究,试图通过描述、理解人类心理行为活动的普遍规律,进而实现对人自身的控制。然而我们发现,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和心理学家在运用心理学分析人、控制人方面,远远不如官员、商人、作家的观察和经验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心理学界有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实证主义的弊端,其中英国的保罗.凯琳和中国的陈立的批评最值得关注。同时,恢复常识心理学地位、宽容主位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思辩研究、案例研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我们认为,主流心理学应该承认常识心理学,将那些商人、作家的观察和经验总结,作为常识心理学的组成部分,摆脱话语的霸权,容纳多种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心理学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发展心理学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变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薄弱局面需要从方法论上进行变革,应运而生的文化发展心理学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本文就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前提性认识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化发展心理学视角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文化发展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机能发展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心理发展是主体在文化实践中的不断建构。分析心理发展的文化背景和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理解心理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且通过类型比较和心理表征意义分析,揭示青少年心理发展状态和机制。  相似文献   

8.
文化研究与心理学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若用文化研究的立场与观点审视心理学,会形成对心理学的新看法,导致心理学理论新突破:关注当前现实问题和当代人存在;加强动态研究尤其是对文化进行动态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突出心理与心理学的语境性;关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或特定文化的心理学思想或"理论";追求心理学的公共性,实现心理学的公共领域化;采用意义观;重视文化间性或主体(个体)间性.这些表明,文化研究对心理学具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它能激活人们的质疑与反思,增强心理学的开放性、宽容性与包容性,引发心理学立场与理念转变,导致对文化和人的存在尤其是边缘文化和边缘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有经验的教师关于教育专长的集体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常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考察有经验的教师关于教育专长的集体观念。研究结果表明,有经验的教师将教育专长理解为多维现象。在集体观念水平上,教育专长由六个维度构成,其中项目平均分最高的三个维度依次为“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及教学互动能力”、“知识造诣和见地”、“追求高标准和身心投入”。研究结果显示了有经验的教师与普通教师集体观念的共性与差异,揭示了日常概念与科学论述的交流潜力。鉴于对研究局限和常识心理学研究取向潜质的认识,本研究亦对研究程序的改进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司法裁判中的常识是指社会的一般生活规律,其本质上是具备高度盖然性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规范,在司法裁判中有相应的规范应用要求。常识主义司法以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为主要价值导向。在适用的基础上,常识以其深刻的社会性和内含的规范性与司法裁判的内在要求产生关联。在具体的实践中,常识在司法裁判过程中受到逻辑法则等的相关检验。常识主义司法既要回应人们对司法裁判确定性的要求,同时也要防止常识在司法裁判中的滥用和误用等。  相似文献   

11.
灾后复原力及其干预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复原力(Resilience)领域近年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尤其在5.12汶川地震后,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更加突出。此前的研究表明,灾难性事件之后,个体所具有的复原力远比之前想像的要普遍,即使处于PTSD症状明显升高的高暴露情境下,具有较好复原力的个体仍不低于1/3。影响灾后复原力的因素包括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灾后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个体提高复原力,这些干预包括制订合理的早期干预计划、协助个体有效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支持,以及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等。  相似文献   

12.
无意识理论与机械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较之机械反映论更接近真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多年来视之为绝对 真理的机械反映论忽视了人类的头脑不是镜子,也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一个有先在结构的、功能完备的活的有机组 织,它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外界事物。机械反映论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批判是苍白无力的,缺 乏从包括生物进化史、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和个体发育史在内的多角度观察人的广阔视野。而用反映论的认识论 或者说用唯物主义的认知心理学去“改造”弗洛伊德的情感、欲望心理学,用浅层心理学去“改造”深层心理学,用 非动力心理学去“改造”动力心理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种倒退。  相似文献   

13.
试论心理理论的获得与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研究者们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除了对心理理论的获得与个体差异的研究外,有些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有关心理理论使用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者发现获得了心理理论的个体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去使用这一能力;而且不同的个体在如何使用心理理论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从文艺心理学这一艺术视角考察了《野草》与鲁迅心理世界之间的微妙关系,认为《野草》是反映鲁迅矛盾、敏感、复杂、微妙心理世界最为充分、深入的一部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凝铸而成的心灵献诗,从而对中国这位20世纪伟人进行心灵的透视、探寻和接近。  相似文献   

15.
帮助儿童学会反思——来自心理理论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朴素理论的一个核心领域,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研究表明,儿童不仅能发现人是有心智的,是由各种心理状态构成的,而且能发现可以通过影响一个人的想法而改变他的行为.教育者应该把儿童看成是拥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会思考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教育策略,帮助儿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能思考、会反思的人.  相似文献   

16.
文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心理学注重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看,在咨询动机、咨询效果、咨询关系上,西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都不适合东方人的性格与心理问题。文化心理学启示我们,推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应从对西方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进行改造与吸收、加强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研究等五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势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8.
揣摩之术是《鬼谷子》的核心内容,也是纵横家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传统的观点是将《鬼谷子》视为纵横家的典籍,而就其实质而言,它是纵横家在政治活动中,通过心理特征与心理反应来实现政治意图的智慧结晶。与现在的心理学相比较,它不仅有早于现代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同时,也与其有着相通、相融之处。  相似文献   

19.
Momentum is continuing to grow in the circulation of neuroscientific discourse, informing aspects of how we live but affecting too how we think about education and learning. Neurologically informed intrusions into education frequently align with psychology which has until now largely adopted a ‘medical model’,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 which ultimately invoke psychopathology and arguably render individual young people more vulnerable to various forms of social and educational exclusion. This paper urges caution in respect of understandings of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that focus on individual deficits and diagnoses. Rather it holds in mind the broader historical context for neurosc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ur understandings of what it is to be human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and thereafter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heoretical resources from critical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but also critic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re brought together specifically to support the principles of inclusionis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新闻从业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造成了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更为突出,其身心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通过对影响新闻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的常见压力与调适方法进行探讨,培养和造就具有合格心理素质的新闻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