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帝王师"特征以及"帝王师"所面对的政治困境,在其与刘备父子的"对手戏"中得到集中呈现。"有王者起,必来取法"的"三顾茅庐"在小说中被置于叙事文本中心;以及通过"误读"《三国志》,强化诸葛亮与弱化刘备父子的才智与能力,上述二者均是凸显诸葛亮"帝王师"特征的叙事策略。"对手戏"的互动关系,暴露出诸葛亮与刘备父子之间的微妙政治关系,表达了小说作者对"帝王师"的政治与文化困境的冷峻思考。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位两面性突出的人物,是一位平庸的君主,而民间或艺术舞台上的刘备是一位"明君",一位帝王传承中的正统皇帝.刘备形象的衍变有一个历史过程.东晋、南朝、南宋时期南北分裂,偏安江南的统治者极力提倡忠君、爱国,"抑曹扬刘"之风蔓延,是刘备形象衍变的社会历史原因.古代社会的天命史观强调"膺期命世"、"天授人与",帝王是感天而生的神物,其形体、性情、行为无不受自于天,影响着史书的编纂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舞台上刘备"真命天子"形象的哲学基础.儒家德治思想中的贤人政治、明道有德、顺应民意是其衍变的思想根源.古代宗法社会的血缘崇拜,在国家权力的传承上,强调"一系相承"的"家天下",是其衍变的社会心理原因.刘备个人的政治品格也在衍变中起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群英会”是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后最风光的日子。“卧龙”“凤雏”,属于汉末第一流的名士,据说,只要能得到其中一位的辅佐,就能平定天下,成就帝王基业。刘备装得像个受气包一样,把诸葛亮从卧龙岗深处请出来,一开始打了几个胜仗,刘备总算摆脱了屡战屡败、抱头鼠窜的厄运,这个穿草鞋的“大汉皇叔”苦苦地折腾了半辈子,终  相似文献   

4.
《帝王略论》记录了李世民与虞世南对历代政治人物得失的讨论,其中涉及到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及司马懿父子的评价,可惜历来没有能够进入相关研究者的视野。书中讨论三国人物的文字虽然不多,但一些看法中肯独到,其评点准则和方法颇有可圈点之处,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传世名画     
《三顾草庐图》,以三国时期“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为题材,描绘了刘备在春日里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时的场景。“三顾茅庐”,历来被认为是帝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体现。在明代宫廷画中,以“招贤纳士”为题材的历史故事画为数不少,反映了当政皇帝求贤的迫切心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有一句教育孩子的古语被广泛引用。这句话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据说这是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留给后主刘禅的。虽说这话出自古时帝王之口,在某种程度上是"圣谕",但换个角度看,也是一位经历丰富的父亲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饱含了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深切期望。  相似文献   

7.
曹、刘汉中争夺战,刘备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刘备集团比曹操更重视汉中;二是刘备能集中全力争夺汉中,曹操则难以做到;三是刘备集团占有地利优势;四是在汉中,刘备集团的将帅比曹军优秀;五是刘备在汉中的作战方略正确。汉中争夺战的胜利,开启了刘备事业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8.
张愚 《语文知识》2006,(4):31-31
刘备哭荆州——拿眼泪吓人。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刘备的兄弟——红的红,黑的黑。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刘备请军师——三顾茅庐。刘备杀人——心慈手软。  相似文献   

9.
枭雄的遗憾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顶沉甸甸的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一戴就是几千年,太大,太沉,太久,以致于我们无法看清他的脸,是阴险狡诈的白脸,还是饱含一腔救国救民之热血的红脸?千余年来曹操成了封建帝王统治的反面教材,成了封建儒家文化的牺牲品。曹操被他们定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奸臣,一部《三国演义》更将这种不合理的论调推向了极至。有人不禁要问:“孙权、刘备难道就称得上是英雄吗?”孙权,不过一介匹夫,其志不过偏安江东一隅。只知割据一方,并不知人心思合。他本是历史的罪人,岂敢论英雄乎?刘备,不过是一个小人物,皇叔之名是真是假…  相似文献   

10.
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克里姆林宫在莫斯科市中心。曾为莫斯科公国和18世纪以前历代沙皇的皇宫。凡尔赛宫原为法国封建帝王的行宫,在巴黎西南,始建于17世纪。白金汉宫原为白金汉公爵於18世纪建造,故名。  相似文献   

11.
宋代御前决策主要分为进呈、取旨、书写圣旨三个环节。在进呈环节中,宰辅以呈报文书的形式,协助皇帝了解外情,同时也常上下其手,操控信息。在取旨环节中,皇帝具有最终的决断权,但由于经验、能力的局限,常常需要将宰辅的意见吸纳到"圣旨"之中,宰辅则因此获得弄权的机会。书写圣旨时,宰辅有时忠实地记录皇帝旨意,有时则会有所删改。出于防弊目的,皇帝在各环节上,也多采用不同手段对宰辅进行反制。双方的合作更加紧密,博弈也愈发复杂,体现出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宋代炎帝国家祭祀主要有五方帝祭祀、感生帝祭祀、明堂祭祀、籍田礼祭、蜡祭和炎帝陵祭,相比于前代的炎帝国家祭祀,宋代炎帝国家祭祀既是一种传承又有创新。尤其是炎帝陵祭,在传播炎帝信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后代炎帝陵祭之先河。这些祭祀反映了宋人的炎帝"农神"信仰和"火神"信仰,二者连同炎帝"药神"信仰构成了宋代炎帝形象诗歌书写的主体。这些诗歌彰显了宋人以农为本、重农利民、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寄托了宋人对国家兴旺、民族繁荣、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昭示了宋人不畏苦难、舍己为人、济世利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炎黄大战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期一场大范围的部落之间比较持久而频繁的战争。炎黄大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发生的战争的总称,或者是这一历史时期内最为显著的特征。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所涉及到的地方都有可能是炎黄战争的重要战场。《史记·五帝本纪》是研究炎黄大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北魏前期道武、明元、太武、文成四位皇帝为加强皇权,都对地位较为强大的宗王进行了打击,如道武帝对卫王拓跋仪的打击,太武帝对乐平王拓跋丕和乐安王拓跋范的打击,文成帝对临淮王拓跋谭、永昌王拓跋仁等人的打击。通过打击宗王,北魏皇帝维护了自己的皇权,使北魏的中央集权不断走向强大。  相似文献   

15.
乾隆初政与乾隆帝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初政在许多方面改变雍正朝的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翻前朝的案,执行乾隆帝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这种改变除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因素,还在于他谋求美誉,树立个人权威。乾隆初政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反映乾隆帝具有高度的政治调适力,也体现出他与康熙帝、雍正帝的不同性格——刚柔相济,执两用中。  相似文献   

16.
西周纪年考     
针对现有文献有关西周纪年的一些不确切的记载,本文对厉王—幽王及武王—夷王两个时期的纪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毛诗》于平帝元始五年立于学官,终王莽之世。《鲁诗》立于学官在武帝为博士置弟子员之后。《齐诗》立于学官不迟于昭帝元凤元年。《韩诗》可能是在昭帝始元五年立于学官。学者或以为三家《诗》立于文景之世,或以为立于武帝置五经博士时,或以为三家分派在石渠阁会议之后,以及以为《毛诗》是元始四年立于学官的,都是错误的。文景之时尚无专经博士;武帝置五经博士明确了其顾问团为儒家性质,当时经派意识尚不明晰;石渠阁会议之前三家已经分派,史书叙宣帝增置前博士不数《诗》博士,是因《诗》博士在宣帝增立时无所增立。  相似文献   

18.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他侄儿建文帝的江山,建文帝生死不明。许多资料则证明,建文帝当时还活着,为了寻找建文帝和防范建文帝东山再起,朱棣不惜劳师动众兴建武当山。建文帝疑案成为朱棣兴建武当的一个重要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9.
"五帝"不是指五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五帝"不是传说时代,而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春秋命历序》及其它古代文献研究,排出五帝时代框架为:黄帝代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颛顼代公元前2900~公元前2550年;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公元前2150年;帝舜代公元前2150~公元前2100年。少昊的年代重合于黄帝、颛顼的年代之中。同时可以将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分别归入前五帝时代(下限公元前4420年)和五帝时代两大段,后者又可分出黄帝时代(下限公元前2900年)与颛顼、帝喾、尧、舜时代(下限公元前2100年)。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对应,多是大体相当,无法严格要求;五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也应该允许学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0.
“黄帝”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憂"(王国维释"夒",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俈)";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