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网络个人信息被滥用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网络个人信息的界定出发,分析了我国网络个人信息的侵权与立法状况,并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网络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24)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成绩巨大且辉煌,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商业服务产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平台上有较大进步,早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个人信息难免被加以利用,其并存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本文从保护个人信息权利不被侵犯的角度出发,希望尽可能最大限度上维护网络信息主体的权利。基于此,论文首先对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进行概述,了解概念及特征;其次,对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和侵权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最后,对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完善建议,以求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发生后具有全面的、适合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网络侵权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园 《现代情报》2010,30(5):156-158
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其巨大的优越性和竞争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已经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在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侵权问题愈演愈烈,给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本文主要从网络侵权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网络侵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网络侵权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联系,具有"模糊性",管辖基础具有不稳定性,使得网络案件司法管辖的法域问题成为各国争议的主题,造成各国司法管辖权的冲突。本文从网络空间的特点讨论网络对传统司法管辖理论的挑战,结合国外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的司法实践和我国现行法律对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确定的现状,提出对网络侵权司法管辖问题解决的思考,为促进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权进一步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如何防范“侵权奖励”是科技奖励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本文从科技奖励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协调入手,分析了“侵权奖励”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防范“侵权奖励”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目前科技期刊遭遇网络侵权现象的分析,试图提出科技期刊应对网络侵权的对策。【方法】采用调查统计法,归纳总结了科技期刊遭遇网络侵权的类别,并举例说明各种网络侵权对科技期刊造成的危害。【结果】提出了科技期刊防范网络侵权的对策,依靠积极作为,能够遏制目前愈演愈烈的网络侵权现象。【结论】治理对科技期刊的网络侵权工作,不只是编辑部或者期刊社的事情,还需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协同行动,共同打击侵权行为,还学术期刊出版一方净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目前不少等同侵权判例,实质上是从”整体上等同”来判定的,这是对等同原则的误用。本文提出,“等同原则的适用与“相同侵权”一样,都应该首先满足“全面覆盖原则”的要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以专利侵权诉讼为研究对象,通过以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来表征专利权人之间的诉讼关系,构建了专利侵权诉讼网络。以专利权利人在网络中的活跃程度和积极程度建立了专利侵权诉讼矩阵。并以近5年在美国IT领域发生专利侵权诉讼关系的21家企业为例,运用专利侵权诉讼网络和专利侵权诉讼矩阵综合分析,揭示了企业的市场地位。实例显示该方法有助于企业对自己和竞争对手在市场地位方面的把握、对企业的商业战略规划具有有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过失侵权的本质在于违反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当事人低于“合理”的注意水平就构成过失。以侵害人和受害人的注意水平建立直角坐标系,可以图示表现出侵权责任原则,包括过失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对侵权责任原则作数学图解是有趣的,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规避数字图书馆侵权风险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现代情报》2011,31(6):39-41
图书馆本作为公益性服务的载体,自数字图书馆的问世不断遭受“侵权”问题的困扰,在目前版权法还没有将图书馆的“间接侵权”责任提出豁免,所以寻求规避其侵权风险的对策是保护图书馆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规避风险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雪  许晓东 《现代情报》2015,35(6):166-171
随着信息社会化不断深入,网络隐私的侵犯与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本文以SSCI收录的网络隐私问题研究型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文献来源情况、被引情况、关键词等角度分析了目前网络隐私问题国际研究特点;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该领域的4个热点研究主题:隐私概念争议与发展、隐私关注量表体系、网络隐私观形成前因和社交平台中的隐私问题。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为我国学者深入研究网络隐私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郑盼 《科教文汇》2014,(19):218-220
“王菲案”回顾和解读,从而进一步明晰了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文章从法经济学理论的视“,说明网络条件下对个人隐私侵权行为进行法经济学研究的价值。在此理论指引下,运用成本收益、需求供给等经济学分析工具,探析网络条件下个人隐私侵权行为当事人的成本收益和隐私权财产性价值,深入分析网络时代隐私权保护制度的需求与供给,揭示隐私权保护的制度完善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there is near consensus on the need for privacy, the reality is that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privacy is complex. For instance, even when people claim that they value their information privacy, they often trade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for tangible or intangible benefits. In this article, the research on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people respond to risks to privacy is examined. They include information seeking to reduce uncertainty, the withhold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fabricated information. The impact of trust and inducements on Internet users’ willingness to share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also examined. Thereafter, important postulates from theories in communi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are synthesized into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related behaviors in the onlin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Over the past decade, 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effective tools not only for entertainment, but also for online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 virtual health communities (VHCs), the members often share their 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HI) with other members. These information exchanges provide benefits to both the information providers as well as the recipients. The PHI disclosure, however, may entail privacy concerns. Our study used the privacy calculus model to examine the trade-off between individuals’ expected benefits and privacy concerns when disclosing PHI in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ge, health status,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influenc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drivers and barriers in the privacy calculus model. More specifically, we found that among members of VHCs, healthier people expect to receive fewer personal benefits of communicating PHI in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s. Moreover, individuals who are emotionally attached to online communities expect to both receive and provide more benefits while communicating PHI in those communities. We also observed that individuals who are familiar with but not members of VHCs,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young and healthy,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PHI privacy in online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5.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使自己的隐私不受不合理的侵犯或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可自由处分的一种人格权.在与公权力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公益优先为原则,但在特别情况下,应当优先保护隐私权;在与私权利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保护隐私权.我国现行法律在立法思想、立法体系、立法定位和保护方式上仍存在不足,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建立起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相匹配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网络隐私第三方认证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表明,由于担心个人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人们对使用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服务心存疑虑,严重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旨在给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网络隐私法律框架之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产生了基于市场运作的网络隐私第三方认证.为了减少网络用户担心隐私遭到侵犯的不安全感,不少网站加入网络隐私认证计划.本文介绍了网络隐私第三方认证运行机制,以及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第三方认证机制的策略,以期对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日益增多,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相互沟通与信息传递也日渐普遍,而移动智能终端中信息窃取、恶意传播、诱骗欺诈等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如何保障移动智能终端数据及接入的安全性,使个人私密信息得到保护,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网络隐私顾虑被认为是阻碍用户披露个人信息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鉴于隐私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多维、动态的概念,情境的变化会影响用户对隐私的理解,本文结合现实背景提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隐私顾虑的理论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网络隐私顾虑的构成维度,开发出初始的测量指标,然后通过3套独立的样本数据进行探索式因子分析、验证式因子分析和关联效度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网络隐私顾虑由控制、收集、二次使用、错误、不当访问与补救5个维度和19个题项构成。  相似文献   

19.
张晓娟  徐建光 《现代情报》2019,39(7):133-142
[目的/意义]构建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为完善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提出建议。[方法/过程]从隐私政策视角,利用专家访谈法与层次分析法,从"用户知情同意、信息安全控制、个人权利保障"3个维度构建我国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36个政务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构建的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严峻,政府部门应着重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