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交互主体理论是当代人学的一个崭新门类。它研究人的交往活动,以及人与人在交往中构成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和作为主体群的交互主体。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交互主体理论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包括:交往活动对交互主体的基础作用,交互主体的基本特征、形式和历史形态,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微观展现,交往活动的主要媒介,交互主体和成员主体的辩证关系,交互主体的规范和交互主体的走向等等。  相似文献   

2.
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共享知识。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具有交往主体的相互性、交往身份的对等性、交往过程的开放性、交往活动的实践性四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相互承认而交往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关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分享知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以相互善意的合作者彼此对等地对待对方,从而生成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的交互主体性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属于交往实践活动或实施交往活动。师生关系是交互主体性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相互作用是教育交往,而教育的客体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辅助设施,师生与它们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发生的作用是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对教育过程的主导上,而学生的主体性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主体性选择、理解与内化、借鉴与超越上。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语言、非语言符号理解上的不一致是师生交往的障碍之一。而不健康的情感碰撞也会产生误解性教学交往。从教师方面看,注意语言符号在教学交往中的合理运用,树立民主的教学交往思想,确认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平等地进行教学互动,对于克服误解性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主体性教育的目的;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主体性观念树立、大学生个性教育、高校主体性教学、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和交往、高校主体性教育管理等方面内容。笔者系统地论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提出了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6.
翻译教学是一个语言产出的实践过程,需要发挥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批判―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一个交往的过程,交往过程中交往对象均为主体。多元主体交互交往,相互作用。其中学生作为其中的一元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应发挥主体性,提升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是教师远程培训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培训实效的一个最主要因素。文章认为:传统关系理论囿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师生的主体性,而教育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主体间的民主平等、对话交往、互惠发展等内涵特征,符合现代教育民主化、人本化发展趋势,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衡发展的形势要求,能够彻底摆脱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危机。当前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必须尊重主体间的交互主体性,通过组建多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保持多层面的教学交互、规范全过程的组织管理来实现培训主体间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以保证远程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交互主体性与教育:一种反思的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概念发展的脉络上看,交互主体性主要是人类的一种共同体特性,它是在对单子主体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交互主体性的认识需要澄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交互主体性是一种类特性,交互主体性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交互主体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以往很多的研究对交互主体性概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偏差,需要进一步审视和反思。交互主体性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应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问题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9.
把握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对于主体性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对主体、主体性以及主体心理结构的认识为基础,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分析,主体性教学就是承认并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和发展师生的主体性,在以传递知识为基础的师生全面交往过程中建构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心理结构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汪栅 《成人教育》2019,39(8):21-24
交往实践观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所提出的哲学概念,既是一种指导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主体性的方法论,也是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用交往实践观指导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基于现代人主体性回归的需要。成人教育要摆脱工具属性、社会本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以及物质价值取向的挟持,就要在交往实践观的直达下确立以主体性教育为发展核心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消解主体间性教育的内在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内在的困境,体现出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关系,为了消解主体闻性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内在困境,我们应从尊重并提升学生的前理解、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和实践性关往、保留学生的差异性等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间性作为一种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方式作出了不同解读,具有普遍意义,对大学生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人与人是一种和谐、平等、共在的关系,他们在交往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表现出主体间性;而主体性、主体际性及其关照下的大学生管理却陷入重重困境,因此,走向主体间性是大学生管理模式建构必然的逻辑选择。  相似文献   

13.
译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历来就是翻译中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二者经常体现为主现与客观、意译与直译、归化与并化等的二元对立。也有学者试图把这种二元对立辩证统一起来,但是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到底如何统一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指导。文章尝试利用主体间性来统一这种对立的观念。并提出两种途径来实现译者与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即价值无涉与文化移情,并把这两种途径落实到译者的现实生活当中。因此就为译者如何努力扮演好译者的角色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混乱与无序、放纵与极化、极端自由思想等问题,根据主体间性理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予以矫治:在网络道德教育目标上以培养具有“人类和谐”观念的人;在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上要教学生学会宽容;在网络道德教育实践观上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  相似文献   

15.
现有教与学支配地位的研究多持主客体对立或复合主体论观点,后现代主义则认为教学活动中师生是以主体间性关系存在的。从主体间性出发,探究师生相互间的认知及其调控活动,形成对教学活动中支配地位变化的理论认识,更为迫近复杂多变的教学实际。中国道教的太极演化图可以用来形象地表征师生主体间的认知作用,展示教与学支配地位阶段转化的理论形态。应用这一理论认识成果,可以探究出师生之间在学段教学、学科教学、单元教学和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支配地位演化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主体际性”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而是同一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级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I try to show how intersubjectivity is a deeply taken for granted feature of our every day lifeworld in the sense that we, as cultural beings, always assume the pregiveness of other human beings as intentional agents trying to make sense in accordance with pregiven cultural communicative forms and practices, and it is these reciprocally shared assumptions that make intersubjectivity possible. The achievement of momentary situational intersubjectivity interlocutors thus presuppose the sharing of background experiences. The more sharing the less explicit needs the message be. In our cultural everyday practice we have “codes” for sharing of background premises — for what is appropriate discourse and conduct at any social occasion. Some of these codes seem more akin to musical-aesthetical and emotional, rather than logical, metaphors; as indicated by expressions like “finding the right voice, finding the key, feeling right”. Confirmation of identity and group inclusion/exclusion is also part of that. Other codes are more related to situational definitions and projects, which are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an educational context. In any context,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seems necessary in order to uncover the rationality behind collision of codes or non-successful attempts at achieving intersubjectivity — that can easily be mistaken for deficient competence. In its more radical form the intesubjectivity approach assumes that the early interaction between caregiver and child is functioning as a self-organizing preadapted dialogical system that is biologically based. The child is searching for his “virtual other” in the caregiver and so is the caregiver in the child.  相似文献   

18.
从主体间性的学理发展历史来看,它主要研究了主体间精神交往的可能与生成,与师生何以理解的根基有着不谋而合的学理视界。对于主体间性内涵的确认,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主体间性是关系范畴,是基于不同主体各种现实或可能的关系;主体间性并不等同于类性,但与类性的关系十分密切,类性是强调人的集约性、群体性和人类性,是主体间性的结果状态;主体间性在它提出之时就蕴涵了"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的意味。  相似文献   

19.
行政伦理责任的研究基于一定的哲学理念。民主、主体性、主体间性、批判性思维是西方思想家所强调的理念;稳定与和谐是中国思想家所强调的理念;中西思想家对“正义”与“平等”理念有着相似的理解;从行政伦理责任的理念到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实施,不仅需要在法律体系中的渗透,而且需要来自于行政管理内部对于雇员实施的有关行政伦理责任的监督,以及对行政管理者和公民实施行政伦理责任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