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游离中西之间的职业生存——晚清报人蔡尔康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尔康是中国本土第一代报人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曾经供职《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万国公报》等近代著名报纸,留下大量文字作品,并有不少业务创新。但在近代新闻史的研究中,对蔡尔康的关注甚少。本文是在前人有限涉及的基础上对他的新闻经历做一梳理、评价,并对其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职业报人转化、由排斥外来文化向融合中西文化转化的心路历程作一探寻。  相似文献   

2.
游离在儒耶之间的蔡尔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报人蔡尔康(1852-192?年),曾助广学会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rd)、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办《万国公报》,译辑《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等书,是当时佣书西人最知名的华人知识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磊 《传媒》2002,(7):38-40
一 《申报》早年有个名叫蔡尔康的主笔,秀才出身的他,自号“铸铁庵主”。沪上名士郑逸梅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秀才主笔的名片。在蔡尔康的名片上,他把自己的头衔列了一大串: “四品街分部主事奏保经济特科、六举优行恩贡生、历办《申报》副主笔、《沪报》总主笔、《新闻报》开创正主笔、《南洋官报》采访委员、历掌《万国公报》广学会正翻译”。 从他这张有趣的名片上列举的这些头衔来看,蔡尔康事实上已经脱离仕途,成为了一个“职业报人”,  相似文献   

4.
游历于中西之间的晚清报人蔡尔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中初 《新闻大学》2003,100(4):23-27
蔡尔康(1852——192?)[1],上海嘉定南翔人。在清末曾涉足《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万国公报》四大报,自撰、翻译及经手刊文不下千万言,曾一度被誉为“上海华文报业中的最佳作家”[2],孙玉声在其《报海前尘录》中亦评价其为“恂当日报界之人杰矣哉”。然而,在近代新闻史上,蔡尔康是一位既令人熟知又被忽视的人物。迄今为止,海内外学术界对他的专门研究近于空白,仅在少数其他论文中,可觅蔡尔康的雪泥鸿爪。正如《剑桥晚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何时知道马克思,建国后经过一些人努力,已将时间推到1899年李提摩太和蔡尔康合作意译颉德《社会进化》一书,以《大同学》名,刊于《万国公报》第121—124册。1987年9月16日陈铨亚在《光明日报·史学》发表《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一文,否定1899年说,说首功应归于胡贻谷翻译《泰西民法志》(说是1898年夏出版)。虽然从陈的文章看,其论据是极软弱无力,但周尚文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海人民,1991年)已将之变为肯定的叙述。《中国出版》创刊时开始连载的中国近现代出版大事记,在1991年第6期上说;1898年,“广学会出版英人克卡朴《泰西民法志》,原书名即《社会主义史》。这是在近代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本书。”依该大事记体例,也是根据这篇文章。三人成虎、曾参杀人,所以值得将其指出。陈的文章说:  相似文献   

6.
李润波 《北京档案》2011,(4):18-20,37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主要靠报刊这个纸质传媒。最先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华文报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1899  相似文献   

7.
传媒链接     
《万国公报》等300多种珍贵期刊在北京展出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大型公益性展览“期刊在中国”14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拉开帷幕。该展览以期刊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展示了中国期刊从出现  相似文献   

8.
根据新发现的胡适捐赠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万国公报》、胡适与北京大学图书馆交换古籍的书信,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揭示胡适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书缘。  相似文献   

9.
刘胜男 《青年记者》2017,(9):101-102
早在明朝时期,不少地方就出现了西方传教士的身影,清朝也不例外,这些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陌生的东方国度.来华传教士创办了多家报刊,作为近代的一种新式媒介,报纸随之成了西学东渐的重要载体.《万国公报》的创刊与停刊时间恰恰与清朝光绪时期相吻合,光绪帝在位期间,灾变频繁,灾情异常严重,《万国公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灾害报道及呼吁灾荒救助的任务,正是在《万国公报》持续的、大力的宣传和不遗余力的灾荒救助中,西方的赈灾先进理念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救灾实践中,折射出耶儒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前,回顾一下马克思及社会主义是怎样被介绍到中国的早期历史,是颇有意义的.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的名字,是在1899年.这一年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第123期连载的李提摩太的一篇译文中,曾经两次提到马克思其人(一次译为马克思),称他为"百工领袖",称他的学说为"安民新学".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因是译作,不涉及他本人的观点.1902年9月15日出版的第十八期《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提到马克思其人,译作"麦喀士",并称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此后在《新民丛报》、《大公报》上也陆续刊载了一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年9月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刊发内容覆盖晚清政治、外交、科技、社会、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影响十分巨大。从创办之日至1907年停刊前后约40年.基督教传教士一直在这块舆论阵地上陆续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维新运动时期为主要时间段,重点阐述在此期间以康梁为主的《万国公报》、《时务报》、《新民丛报》三份报纸的内容的历史转变,以此分析出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种种益处。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一次报界欢迎会的演说辞中说:“《中外公报》只有论说一篇,别无记事,鄙人则日日执笔为一数百字之短文,其言之肤浅无用,由今思之,只有汗颜,当时安敢望有人购阅者。”他在这里所说《中外公报》,即1895年8月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同年12月改称《中外纪闻》)。由此可见,梁启超从那时起,就已涉足报业。但他在《三十  相似文献   

14.
沈毅 《编辑之友》2011,(9):113-115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报刊中,以存世时间长短和影响大小为标准,考察英文的《中国丛报和中文的《万国公报》大概是有相当的典型意义的。一英文期刊《中国丛报》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英文《中国丛报》(以下简称《丛报》),鸦片战争后一直坚持到  相似文献   

15.
段勃 《编辑之友》2011,(9):102-104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1834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登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报刊中出现的第一篇新闻学专论。1876年6月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刊登的《论新闻纸有十益说》  相似文献   

16.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以及《万国公报》等的科技、地理、历史和新闻专栏在中国的报刊史上,专栏的出现几乎是与最早报刊的创办而同步的,这也反映了报刊专栏与报刊本身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史可查的中国最早的定期报刊应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清朝晚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总体概貌,在此基础上重点介述了《万国公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推介、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泰西民法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清朝晚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传媒链接     
《出版参考》2007,(6S):16-16
《万国公报》等300多种珍贵期刊在北京展出;中国出版物分销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安徽省出版集团帮助捐受图书者之间开展“不见面交流”;上海市对“假书刊实广告”开展全面清理;北京查缴宣传恐怖类非法出版物。  相似文献   

19.
正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傅林祥等编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一书,2013年11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依据《清实录》及《东华录》,《东华续录》,《清会典》、《清会典则例》和《清会典事例》,已经出版的各种清代档案,政府公报,《清一统志》及各种地方志,以及奏议汇编和清人文集等原始资料,并充分参考、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清朝地方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20.
1897年5月6日在上海出版的石印旬报——《集成报》,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文摘报。该报内容丰富,举凡政治、实业、科技、历史、地理、掌故和轶闻等,均有摘录。所载内容大部分是摘自《时务报》《万国公报》《汉报》《博文报》《新闻报》《官书局报》《中西报》。此外,它还摘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