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孔子十分重视对《诗经》的阅读理解,发表过许多关于《诗经》的言论,现就《论语》中的有关言论择要介绍如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诗经》中全部诗篇的意义和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提要〕孔子概要指出《诗经》的主旨。△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郁而不哀伤。”〔提要〕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适当,符合中庸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3.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4.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5.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6.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被分为风、雅、颂三类。它的初名是《诗》,后来被称为《诗三百》,最后才定名为《诗经》。“经”和“诗”联系起来,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它之所以把“诗”和“经”联系起来,是因为“经”有特别尊重的意思。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相似文献   

8.
谈起词语重叠,人们往往只从语法角度去认识而很少从美学角度去欣赏它。殊不知词语重叠也是一种审美手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诗歌史上的丰碑《诗经》所表现出的丰富的审美内容,正是与《诗经》中所采用的丰富的审美手法分不开的,词语重叠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据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九十八篇运用了词语重叠手法。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评价《诗经》运用词语的重叠时指出:“‘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似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口要)(口要)’学草木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他甚至还  相似文献   

9.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10.
一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马冋)》,孔子借用来概括一部《诗经》的意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汉代学者认定《诗经》是孔子亲加删订,所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又:“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部《诗经》皆当时仁人君子所作,三百五篇之义皆归于正。正是基于这一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2.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13.
<正>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对孔子这一论断的理解,至今尚存在着分歧。而这,又关系到如何正确评价孔子《诗》论乃至整个思想体系这一更重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孔子的“思无邪”本义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15.
有朋友将《论语》中有关《诗经》方面的内容,以《孔子教诗》为题,攒成短剧的形式,现征得朋友录之于下,以为教师佳节的礼物,以飨读者. 孔子立于庭院之中,沉吟道:“诗三百,诗三百.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作诗的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呵.’”(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为政) 这时,孔鲤快步恭身穿行庭院. 孔子:鲤儿! 孔鲤:(恭身应答):爹爹! 孔子:鲤儿,你学诗了么? 孔鲤:还没有. 孔子:鲤儿呀,不学诗,说出话来就不会得体了. 孔鲤:是,我这就去学.(下)(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这句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这句话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7页)。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  相似文献   

17.
《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今部编中学课本对“三百廛”的注释是:“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捆’,都是‘束’的意思。”同样,现今其他一些中学教学参考材料也均依此说,如杭州大学编的《高中古诗文助读》等。我们认为,中学课本将“三百”看作是“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一意见还是  相似文献   

18.
《〈论语〉十则》中的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三点一测丛书·七年级语文》(科学出版社)都把“一言”翻译成“一句话”。把第十则翻译成“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对此我表示怀疑。我特意查了字典,《康熙字典》有“一字为一言”的注释,《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有“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的注…  相似文献   

19.
《红旗》杂志一九七三年第十期《论尊儒反法》一文指出:“卖国贼林彪也吹捧孔子,大骂秦始皇‘焚书坑儒’,公然标榜要学朱熹的‘待人’哲学。”对于朱熹“待人”哲学的反动实质,以及林彪吹捧朱熹“待人”哲学的罪恶目的,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加以彻底批判!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我国南末时代人,是孔孟之后反动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孔孟和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理”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本。他  相似文献   

20.
说“彤管”     
《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的“彤管”,两千多年来一直不得确解。不久前,一九七七年十一月版《辞海》“管”字,依两汉旧说,有“又特指笔管”一解,且引此句诗为证。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一九七九年十月版,则与一九五六年版相同,仍然注为:“‘彤管’是涂红的管子,未详何物,或许就是管笛的管。一说,彤管是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郭璞《游仙诗》:‘陵冈掇丹荑’,丹荑就是彤管。依此说,此章的彤管和下章的荑同指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