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施蛰存写于上海的小说,探讨施蛰存几组不同类型作品中逐渐展开的对都市新的感觉结构中“人性”观念的叙述。本文认为施蛰存将这一“人性观”叙述,与性心理观照下都市人新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感受结合在一起,着力于书写都市人的“内在心理现实”,以期与其身体感觉以及都市环境中的物象结构形成对应关系,从中建立起都市人的“自我”主体感受。而当这一主体感受需要在“现代”之时间范畴,以及“都市”之空间范畴同时树立普遍性主题时,都市主体的生成原则以及种种特质,即以“内在心理真实”为基础的“人性”观,必须在不同的叙事模式设置中得到检验。在施蛰存笔下,都市/乡村、现代/古代等对立关系依照某种叙述逻辑展开、参与到都市主体叙述中去,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都市人“自我”的存在边界感以及种种复杂的问题与可能。同时,探讨现代都市人内在心理深度的过程,也是在心理自由和心理解放感这一点上,为都市主体新的感觉结构的进一步完成提供必不可少的环节与要素。  相似文献   

2.
孤独感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感觉,但从某种程度来说,孤独感的存在是合理的、有益的.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在感到孤独的时候,致力于寻找缓解与释放孤独感的途径--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爱的追寻、对社会的关心、享受孤独感等方式来进行自我疗救.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模式和人生态度引起读者共鸣,给现实中的都市人找到了排解自身孤独感等消极感受的途径,为都市人提供了在自我经营的富有诗意的小天地中生活下去的现实而有效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的身体审美研究》一书不落窠臼,创造性地从身体审美的角度切入,研究新感觉派的文学文本中对"身体"的书写,并将其上升到生命美学与生命意识层面,带领读者领略中国社会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期身体美学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作为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开路之师 ,刘呐鸥的小说在以“丑”为审美主题的开拓上 ,在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物化的处理上 ,在追求瞬间感觉的艺术技巧的探寻等方面与日本新感觉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异质性 ,没有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5.
韦岚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4):9-11,20
安东尼·吉登斯对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进行了独特的分解与再组织,围绕现代性的挑战与自我认同的重塑寻求对生存困境的化解,以实现"生活政治"的追求做出创造性的回答。在个体已深深陷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时代,凸显在个体身体上的社会生活意义、体现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行为、个体试图勾画的自我反思性生活图景以及对达成包容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成为重新诠释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新体认。正是在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再认识中,深化了自我认同所蕴含的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其实质是"让人回到教学"的教学哲学的变革。人回到教学的根本就是让"身体"回到教学。本文在追索教学中身体从放逐到回归的历程的基础上,探求把学生的身体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相互作用作为教学的起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体认知和逻辑认知的协调发展的意蕴,旨在通过身体的教学,把教室与自然、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师生作为"陌生人"直面事物本身,进行教学探险之旅的实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主义作家行列中,穆时英(1912—1940)是以都市风景和洋场情调最为浓烈而著名的。穆时英对三十年代都市化的骚功和危机有异常强烈的感受,他以都市人特有的敏锐眼光。在小说中运用新感觉派富有力度和新意的表现技巧,来反映现代都市社会的深刻变化和经济上、精神上与道德上的紧张冲突,刻划形形色色的病态人生。在短短的几年中,他迅速地将新感觉派小说推至令人醒目的地步,为现代主义文学确立了一个新的流派,为都市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表现领域和新的经验。他本人也由此得到“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之美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多元智能的视角 ,对感觉统合训练的主要功能如直觉学习、自主性培养以及社会认知进行了阐述。认为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开发儿童的各种感觉 ,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直觉学习方式 ;训练中通过让儿童建立对自己身体控制的直接体验 ,调动儿童学习的自主性 ,可使其身体动觉智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通过让儿童建立与他人关系的概念 ,促使其对自我、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建立起良好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现代心理小说探索者"的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梅雨之夕>采用意识流的表现形式,以诗歌化的叙事笔法,探索现代都市人隐秘微妙的内心世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个体认同现象。身体对于个体的本体作用以及与个体的对象性关系使身体在个体的自我确证和体认中处于重要地位。个体认同对于"安身立命"的意义、身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符号化和资本化,使身体成为个体"自我"的核心要素。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使个体意识发展和完善,但是现代社会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个体的有限性也使它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作用。以个体的尺度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可以使以身体进行的个体认同朝着有利于个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文坛上,创造社和新感觉派的作家们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创造社集中对性苦闷、性压抑的描写,突出了自然本性在人性中的地位。这与五四反封建的主流思潮相一致,显示了启蒙主义的特征。新感觉派则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集中描写了人性的阴暗和人格的分裂,在探讨精神与肉体二元对立的性心理和借鉴西方小说写作技巧方面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2.
Through a close analysis of the links between nineteenth‐century Protestant missionary thought and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School Society (BFS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o distinguish Enlightenment educational and social reform from evangelism is mistaken. Emblematic of the social reform projects which emerged in England as responses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rapid urbanisation, the BFSS was the outgrowth of Joseph Lancaster’s efforts at spreading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he pioneered, the monitorial system, throughout the British Isles and, ultimately, the world. Despite the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BFSS and various utilitarian thinkers, evangelicals of late‐eighteenth and early‐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 came to view the Society and the monitorial system as means by which to integrate all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into the Lord’s dominion. Becoming part of that dominion entailed subjecting oneself to constant moral scrutiny, and monitorial schools were regarded as a means by which to ensure such self‐examination. In short, missionaries seized upon monitorial schools because their aims were parallel to those of educational reformers in the metropole. Where home reformers aimed at the normalisation of the body of English political subj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social body, missionary reformers aimed at the normalisation of the body of God’s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强力进入中国。与列强的不断冲突使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新式人才的缺乏,发展新式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共识。戊戌变法和新政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教育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使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办学主体。作为办学主体的国家使用了抽收捐税等各种手段筹措教育经费,这些手段激起了民众的反抗。这可以看作是国家推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总的说来,晚清的教育转型还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新阶层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新群体,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他们进行统战工作意义重大。在统战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它们对经济利益比较敏感、自主性强、思想具有多元性且参政欲望较强等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派别和个人比较多。他们高估中国资本主义力量,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持资本主义社会说的主要有两大派别,最具代表性的是托派。托派观点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苏联托派是资本主义社会说的提出者,陈独秀是中国托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见解是中国托派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在托派中持最极端最片面观点的是"动力"派,刘仁静的观点则离客观现实最近。资本主义社会说作为直接对立面,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党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革命根本问题起到了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齐美尔热衷于观察碎片之间的微妙联系,他最为关注的是现代生活的状况对个体人格完善的影响以及个体在此背景下全新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感受。他以敏感的听觉从大都市的嘈杂中听出了现代生命最深沉的声音,他用碎片的方式描绘了现代都市人的形象,而这些都深深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贫困生作为高职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受到学校和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物质生活贫困,另一方面心理上的障碍又造成了他们的"精神贫困"。贫困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自我调适、自我管理从而完善自我,才能彻底地"脱贫"。自我教育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自我管理、自我心理的调适,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正视贫困,正确看待贫困的压力。贫困学生只有真正地学会自我教育,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8.
清季社会转型期,民间传统儒家学派太谷学派领袖周太谷、张积中等人在坚持传统儒家天人观的基础上,衍引出诸多对宇宙、人世的认识与总结,构建了独特的天人和谐观,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哲学中立下了一家之说。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契诃夫在小说创作中都选取了三个方面的创作视角,即以审视者的姿态拷出人性灵魂的恶‘以救治者的身份探究社会的病;从救赎自我的角度照出自我的影.他们通过对人性之恶、社会之病、自我之痛的否定,试图张扬人性之善、社会之美、自我之新.在思想开掘的深度和力度上,鲁迅比契诃夫更加深沉、严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以及中国农村性质问题展开了论争。这场大论战持续时间长,影响也很深远,而且参加论战的人员比较复杂,牵动着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但令人不解的是,当时史学界的“正统派”——科学史学派却对这场论战态度冷淡,几乎无人参与其中。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论战的起因和目的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科学史学派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会参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争论;论战的议题不在科学史学派的研究范围内;论战的参与者并没有被主流学术圈接纳;科学史学派与论战各方在治史方法上有着巨大差异;论战的起源、发展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关系,论战的党团性使得科学史学派对它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