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伐木与杀鸡     
庄子带领弟子出游,行至山中,遇见伐木工人正在伐树。弟子问:为什么那棵长得很歪的树不伐?答:伐了无用。至暮,投宿一老友处,友人欲杀鹅相待,家仆问杀哪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相似文献   

2.
古木与雁     
庄周 《现代语文》2004,(8):13-13
庄子行於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芽”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於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以终其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芽”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先秦《庄子》庄周译意:庄子对着山中因大而无用因而免於遭砍伐的参天古木说:“这棵树恰巧因其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晚间,庄子到友…  相似文献   

3.
有个古代故事,一次,庄子带学生出游,恰逢有人在林中砍树,眼见成材的树被砍倒了,不成材的树却安然无恙,庄子立即说了一句:“成材而亡,此乃材之不幸。”不料当晚住宿一家客店,店主人杀鸡时,在两只鸡中选了一只,将那只不会报晓的公鸡杀了。于是庄子又说了一句:“不成材而亡。此乃不材之不幸。”[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有个古代故事,一次,庄子带学生出游,恰逢有人在林中砍树,眼见成材的树被砍倒了,不成材的树却安然无恙,庄子立即说了一句:"成材而亡,此乃材之不幸。"不料当晚住宿一家客店,店主人杀鸡时,在两只鸡中选了一只,将那只不会报晓的公鸡杀了,于是庄子又说了一句:"不成材而亡,此乃不材之不幸。"学生听了有点糊涂,就请教道:"先生上午曾说过材之不幸,此刻又说不材之不幸,那么,如果让先生您选择,材与不材您会选谁?"庄子回答:"我将处在材与不材之间。"  相似文献   

5.
正材与不材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①,①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日:"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②得终其天年③。"夫子④出于山,舍于故人⑤之家。故人喜,命竖子⑥杀雁⑦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⑧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⑨?"庄子笑曰:"周⑩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相似文献   

6.
中文里说人走起路来慢吞吞地,又摇摇晃晃地,叫"鹅行鸭步",英文里用鹅走 路描写军队检阅时走的"正步"--goose step,中文里说冷、害怕或恶心的时候起 的"鸡皮疙瘩",英文里叫"鹅肉"--goose flesh。你鸡我就鹅,英文又跟中文捣 起蛋来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学会找英语单词的多样性和词语典故。 比如,伊索寓言里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有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但每天只生一 个,这人嫌生得慢,拿刀把鹅杀了取蛋,结果鹅死了,蛋也没了,这个故事写人又  相似文献   

7.
鹅有二能     
钱塘人喜欢杀生,每天杀鹅数百。我夜晚从湖上归来,杀鹅的屠户门口,数百只鹅都在号叫,凄惨的声音充满了大街小巷,好像在控诉。鹅很警惕,能够防盗;鹅还能赶退蛇,因为鹅粪能够杀蛇。蜀人在家里的池塘中养鹅,蛇就会远远离开。鹅有这两项才能却不免一死,而且人们祈雨时还会杀它祭祀。真悲哀啊!哪里有像王羲之这样爱鹅的人呢!  相似文献   

8.
友人说,他不久前写了一首八句的古风诗,有人看后不以为然,批评说这是什么诗呀?说是律诗,不合律诗要求;说是古风,有的句子却又入律,并说,古风诗不能有律句。友人问我,此说法对  相似文献   

9.
问:“一九三五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鲁迅先生在预先约定的地点”,具体指哪里? 答:指上海四川路底施高塔路(今叫山阴路)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经营的内山书店。问:“会见了一个陌生的女青年”是谁?  相似文献   

10.
王林 《语文知识》2005,(7):10-11
古诗词中的“云”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蕴。一、寓闲适隐逸之趣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后因以白云代指闲适隐逸之趣。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即从陶诗变化而来,以寓隐逸怡悦之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行到水穷处,坐  相似文献   

11.
三年级柜台     
1.妈妈买来一只鸡、一只鸭、一只鹅,共重12千克。小明问妈妈一只鸭有多重,妈妈说:如果知道一只鸡和一只鸭共重7千克,一只鹅和一只鸭共重9千克,你能算出一只鸭是多少千克吗?  相似文献   

12.
千里送鹅毛     
熊猫 《红领巾》2007,(3):34-36
唐朝时,云南有一个少数民族。怎么才能让唐王知道我们拥护他呢?真是个难题啊!鹅首领,有人刚送来一只天鹅,这个稀罕物,唐王一定喜欢!在场的人不少,却没有人吱声。终于有个叫缅伯高的人忍不住了。好,这么重要的任务,就派你去吧!红红领领巾巾22000077..3不见到唐王怎么有脸回家呢?只能硬着头皮去啊!总不能把这么脏的鹅献给皇上啊!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缅伯高灰头土脸,连天鹅也成了灰鹅。缅伯高在一条小河边上打开了鹅笼,想给天鹅洗个澡。谁知,天鹅一自由,就扑棱着翅膀飞走了。缅伯高连鞋都追掉了一只,却只抓到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跪在地上大哭。…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老师教第一册(《鸡鸭鹅》一课时,她把放大的图片往黑板上一挂,站在画有鸭和鹅的一边,拿着教鞭,指着画有鸡的一边问学生:“这边画的是什么?”又指着身边的鸭和鹅问:“那边画的是什么?”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一一回答了,同时又学了“这”和“那”两个词。为了比较鸡、鸭、鹅的多少,她又指着鸡说:“这里画了几只鸡?那里画了几只鸭、几只鹅?”但没想到,在这位老师随便站在一个地方指着图,学习“这”和“那”这两个词  相似文献   

14.
有一则写作趣闻说,法国作家乔治·西姆农和他的友人在街上散步,突然,西姆农对着前面来的几个小伙子神经质地叫起来:“天呀,这姑娘美极了!”友人根本没有见到什么姑娘,莫名其妙地问:“哪儿有美姑娘?”西姆农自信地说:“美姑娘就在我们身后面。”友人更是惊讶不已:“你后脑长眼?”西姆农莞尔一笑:“是前面几个小伙子的眼神告诉我的。”  相似文献   

15.
哥德巴赫问:“1+1为什么等于2?”爱迪生问:“为什么鸡可以孵蛋,人不可以?”“一条毛虫为什么会成为美丽的蝴蝶?”……对,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人生就是个问号? 我问物理老师:“老师,什么叫力?它是怎样产生的?”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由于物体客观存在而相互产生的。”问:“万有引力如何产生?”答:“牛顿发现的伟大定理。”问:“为什么要叫‘万有引力’而不能叫别的? ‘万有引  相似文献   

16.
初读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一问三答,平白如话,却被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教学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难点值得挖掘呢?从题眼"寻"字深究:诗人到底在寻什么,仅仅是隐者吗?诗,浅显易懂,而诗人,历尽沧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个"只"字,近在咫尺;一个"深"字又遥不可及。情感在强烈的对比中  相似文献   

17.
机智的仆人     
有一个吝啬鬼叫仆人替他打酒,但是他只给仆人一个酒壶,却不给他钱。仆人感到莫名其妙,便问“:老爷,没有钱怎能打酒呢?”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6,(3)
安徒生讲过一篇童话叫《老上帝还没有死》:说的是一个穷汉,因前景黯淡而烦闷颓唐,妻子却非常贤惠达观。一天早晨,妻子突然悲哀起来,丈夫问其何故?她说:“我梦见老上帝死了,安琪儿们都随他进了坟墓。”丈夫惊讶地说:“别胡思乱想,上帝怎么会死呢?”妻子马上问:“那么,上帝还  相似文献   

19.
萨苏 《课外阅读》2012,(7):42-43
深夜,忙碌完一天的事情,正想静下来写点儿东西。忽然接到一条短信:"铁生走了。"默默地看了半晌,没有回信去问究竟。来信的是新闻界的一位友人,平时热情爽朗的人,却只写了这四个字,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还用问什么吗?有的人会让人以为他永远不会走,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双腿瘫痪,从肾  相似文献   

20.
李仁甫 《师道》2004,(4):42-43
《庄子: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一篇美,是中学语教师最喜欢的课之一,同时也是在上升到研究层面(如集体备课)时,最困惑人心的章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快意于庄子的自由精神时,又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作究竟叫我们干什么?叫我们学庄子逃避责任?难道无路可走的时候一定要想起庄子,而不能想起孔子和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