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者们常不无自豪地认为:与西方美学重“模仿”而导致“典型论”相异,中国美学重“表现”而产生“意境论”;而在这一艺术传统熏陶下的中国小说,便具有了某种诗化性格。高尔太先生就指出:“不论小说戏剧是否确是从诗歌发展而来,中国的戏剧小说都有浓厚的抒情性,同中国诗的性质相近。”诗化作为中国小说中特有的普遍现象,在承认这一有目共睹的事实上,人们的态度基本一致;只是在对诗化本质内涵的认识上,我们发生了根  相似文献   

2.
曹瑜 《现代语文》2006,(9):94-94
“荒诞派戏剧”这一正式的称谓,最初是英国剧作家马丁·艾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提出的。书中,马丁·艾斯林将贝克特、尤奈斯库、日奈等剧作家划归为荒诞派,荒诞派戏剧家用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容,对社会价值观、道德秩序和传统人际关系的异化进行嘲弄和批判,反映了现实的荒谬和存在的困惑,代表了当时西方思想界在经历了二战浩劫之后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反思与追问。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之一的尤奈斯库除了具备荒诞派戏剧所共有的一些特征外,他还十分擅长用夸张、怪诞等手法,营造出带有悲喜剧风格的荒诞剧,反映现实的荒谬和存在的困…  相似文献   

3.
第三代诗在诗歌观念、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新诗进行反叛并重建了一套自己的诗歌范式,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非诗化倾向。本文从反诗、泛诗、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审美现念的变化,从口语、前文化语言、返古语言的角度把握其对现代诗歌语言的自觉探索,从反讽、变形的角度研究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革新运用;“非诗”是诗歌创新的一种手段,也是诗歌发展演变的一条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4.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反传统的戏剧,关于它的反传统倾向在许多层面都有表现,如它对西方传统宗教信仰的反叛,以及它实质上与基础教传统的联系。文章认为剧作者更期望人们重拾信抑,重新信仰上帝。  相似文献   

5.
爱德华·阿尔比是荒诞派戏剧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其早期剧作中,他继承了欧洲荒诞派戏剧的传统,把荒诞戏剧的主题与手法和美国的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先锋戏剧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当代美国人的孤独、精神衰亡、恐惧与绝望,从而大大丰富、发展了荒诞派戏剧。  相似文献   

6.
梅帅元的戏剧创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征。这种浪漫主义特征显著地体现在其诗化的戏剧风格。梅帅元戏剧诗化风格的表现技巧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戏剧冲突的诗化处理;其二是戏剧情节的诗意营造;其三是戏剧语言的诗性抒写。这种诗化的戏剧风格不仅继承了传统戏剧的抒情传统,而且表现了广西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学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1943年国统区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三类文体呈现出新的创作风格与倾向:诗歌方面新诗从纯诗化开始向散文化发展;小说方面出现了新作家新倾向;戏剧方面,“剧场戏剧”再次回归主流。  相似文献   

8.
西方荒诞派艺术在审美趣向上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此即反形式、反英雄、反传统。所谓反形式,意指荒诞派艺术以反叛古典形式的姿态,在艺术自身内部进行了一场形式革命;所谓反英雄,意指崇高意味上的英雄在荒诞派艺术中已经缺席,取而代之的则是荒诞意味上的英雄;所谓反传统,则意指荒诞派艺术通过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与自身的传统做了一种诀别。  相似文献   

9.
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欧美剧场曾经风光无限,这些作品用“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主题以折射“荒诞”的现实世界。哈罗德.品脱,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它进行改造创新,重新加入现实主义的元素,使他的作品走出以塞米尔.贝克特等人为代表的荒诞派作品的典型的样式,成为别具一格的“品脱风格”。戏剧《看管人》是“品脱风格”的经典之作。文章将通过对剧中的人物以及创作手法的分析来反映品脱的哲学思想及其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杨朔《樱花雨》的“诗化”“点评”,是毛、杨在散文美学理念上的一次碰撞与碰撞之后的神通,所引发的60年代初期的散文“诗化”思潮,是历史机遇的一个必然.杨朔“诗化”的理论及引发的散文“诗化”思潮,在散文回归中国古典“诗”的艺术传统与创造“载道”、“言志”兼容的文本两个主要方面,为当下散文诗性的重建提供了不可漠视的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古典戏剧以诗学为本体,诗学是西方戏剧美学的最高规范。西方戏剧主叙述写实,重情节,强调摹拟再现,注重表现人的行动、人的命运,可以说西方古典戏剧是叙述的“客观”的“人”的史诗。中国古典戏曲以曲论戏,渊源仍然是诗。但中国戏曲主抒情写意、重意境,主要采用诗、乐系合的形式,强调虚拟性的表现,执著于情调的玩味,表现中国戏曲文化的乐舞精神和人生的诗化情趣。可以说中国古曲戏曲是表现的“主观”的“自我”的抒情诗。本文拟对中西古典戏剧本体诗化的两种途径作一些比较与探析。中西戏剧艺术元素的基本差异西方的古典戏剧理…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荒诞派戏剧是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抛开传统戏剧所强调的“启、承、转、合”和引人入胜、曲折动人的戏剧情节,完整的舞台形象及起伏的矛盾冲突,主张通过“直喻”把握世界,提倡“纯粹戏剧性”。本文从采取直喻手法,突现荒诞、抽象的主题;借助舞台形象,传达象征意蕴;运用非理性语言,寻求“语”与“意”的和谐等三个方面评析了荒诞派戏剧独树一帜的成就。同时指出这一流派沿袭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的反传统道路前进,在戏剧领域以“反戏剧”来反对传统的戏剧,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人生,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革新面貌,其革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都值得当代人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欧洲戏剧的发展史上,塞缪尔·贝克特几乎是荒诞派戏剧的代名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欧洲的戏剧舞台上,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家掀起了一场浪潮汹涌的革命,而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则是这场革命的最好诠释。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里,贝克特用近乎荒诞的内容和形式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西方人本真的生活状态,即内在的精神困惑和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彻底颠覆和解构了传统的戏剧元素。但这不仅仅是文本层面的背叛,更是体现了作者通过深层的解构超越传统,从而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明清出现的一批章回小说与诗歌的关系都特剐紧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中存在大量的诗歌形式,二是小说开始出现“诗化”的因素,这种“诗化”的因素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中仅零星地出现一些片断,但到了《红楼梦》却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虽然“诗化”尚不能被充分证明为小说发展的必然倾向,但是这种特征确乎被五四以后的一批作家如鲁迅、沈从文、汪曾祺等继承下来,并进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15.
“诗化小说”是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产生的一个文学传统,并进而影响到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诗化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形式,它独特的特征及存在价值值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经历了以个性意识复苏为前提的“五四”散文传统的回归,以及旨在追踪“当代意识”的散文探索的躁动之后,散文家在对于散文的传统与新潮、散文本体与作家个体进行比较自觉与理性的反思的基础上,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自我超越.这一超越在引人瞩目的近年散文作品中尤为鲜明,阅读近年的散文作品就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篇章越来越倾向于将情感体验的触角伸向感觉中的事物,而且在手法上善于运用大胆修辞以凸现、强调、渲染意象,进而由意象流动而成情境,在风格上则注重写意、象征、怪诞以及意识流等.这些散文哲理与诗意共存,与现代人的生命意识与生存感觉相契合,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诞生在1959年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说是影响最大、最能代表“荒诞派”戏剧基本特色的作品。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戏剧最为严峻的挑战。虽然《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戏剧的最初成果,但它创造了这一流派戏剧的最高境界,集中体现了“荒诞”戏剧观的建构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剧作的出发点、建构方式和基本内涵三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18.
论南朝赋的诗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这一学体载在南朝时期明显表现出诗化倾向。而诗化倾向的原因表现在:第一,诗的发展;第二,“放荡”的抒情学观与不拘常体的呼声;第三,南朝士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荒诞派”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西方的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在《荒诞派戏剧》中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分析了它们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把它们正式命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贝克特、品特、尤涅斯库、阿达莫夫、涡比和库塞尼等。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世界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不可理喻的荒诞性;人与人之间互相隔绝、孤独陌生的荒诞状态;人被物化、人与物隶属关系的彻底颠倒;人失去自我本质的异化。荒诞派戏  相似文献   

20.
荒诞派戏剧也叫“反戏剧”。所谓“反”,就是说它一反传统戏剧的手法和程式。法国欧仁·约内斯库在1949年创作了剧本《秃头歌女》(以下简称《歌女》),使他走上了荒诞派戏剧的创作道路,并且成为这种戏剧的创始人之一。所以分析一下《歌女》,可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要求结构的完整统一,是传统戏剧的特点。戏剧,人们也称之为“动作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