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活动。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人类最早是通过人体隐喻认知和表述客观世界的,人体隐喻是原始人类的一种最普遍的思维方式。对英汉民族语言和思维上的共性和差异的研究,证明人体在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中的确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这项研究对英汉语的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80年代隐喻被引入认知领域后,认知心理学对隐喻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隐喻的认知属性作了分析:隐喻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思维形式,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隐喻的三种理论阐述了隐喻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方式;隐喻作用于感知觉、思维、想象,影响它们反映客观世界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当今有关隐喻研究的最新理论,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比较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隐喻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其主要功能只是对语言的修饰.Lakoff and Johnson(1980)提出了崭新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基本作用就是把一个事物一源域的某些特征影射到另一事物一目的域的认知过程.即:"使用一种事物的术语去谈论另一种事物",借此增加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学角度理解隐喻,具有一定的弊端。对于隐喻的理解应建立在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隐喻是人们对日常知识和经验概念化的一种手段,反映的是人们较为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对隐喻语言理解并不需要特殊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语言中反映出来的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生存方式.对于客观世界的共同体验提供了不同文化社团的成员具有普遍性的隐喻系统的基础和潜能;但是文化是形成和孕育隐喻的土壤,不同文化的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念下业已形成和正在创造着的隐喻必然是有文化差异的.对于中西方文化模式下的隐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西方文化模式下人们理解世界和体验世界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学角度理解隐喻,具有一定的弊端。对于隐喻的理解应建立在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隐喻是人们对日常知识和经验概念化的一种手段,反映的是人们较为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对隐喻语言理解并不需要特殊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语言中反映出来的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生存方武.对于客观世界的共同体验提供了不同文化社团的成员具有普遍性的隐喻系统的基础和潜能;但是文化是形成和孕育隐喻的土壤,不同文化的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念下业已形成和正在创造着的隐喻必然是有文化差异的.对于中西方文化模式下的隐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西方文化模式下人们理解世界和体验世界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9.
童谣作为一种儿童文学方式,不仅有着多种修辞技巧与表达方式,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隐喻世界。隐喻理解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目的,儿童早期的隐喻理解能力是其阅读能力与认知发展的核心经验之一,隐喻理解能力发展对于幼儿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它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主要和决定性作用。认知科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因此,必须将隐喻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认知方式建立在人对自身和世界的体验基础之上。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次的语言现象不是离散的、自足的,而是与认知体验相关的。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隐喻认知机制与学习者学习机制基本上是一致的,把隐喻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词义演变、句法成因、语篇连贯进行解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社会经验和主客主的多重互动认知理解。空间隐喻是人类最重要、普遍的体验。人类有意识、有把握地借助空间隐喻来构建语言的内涵和外延,空间隐喻的产生是有理据的。  相似文献   

13.
主要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对湖南省195名3~6岁儿童进行创新思维游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思维游戏活动有效地促进了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其发展随儿童年龄增长而提高,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乔治.莱考夫引导的认知语义学极富成效的热烈讨论下,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隐喻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机制。尽管如此,隐喻的理解始终困扰众多语言流派的学者,即使认知语义学也不能解释隐喻命题中由一些客观条件制约的元素。本文尝试性地将真实条件理论与认知语义学的成果融合起来,以期对隐喻语言的理解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认知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发现汉语存在句有“目的物一参照物”和“参照物一目的物”两种反映人们感知世界图景的组合方式。西班牙语用“Estar”和“Hay”充任述语的句法结构来表示汉语存在句所表示的语义。像汉语存在句一样,表示存在范畴的西语句法结构的句法成分也有两种排列方式,但汉西两种语言在存在句小类上略有差别。通过用“self-pacedreading”实验设计测试以西班牙语为母语背景的墨西哥汉语习得者识别“是”、“有”等6个汉语句法结构来考察墨西哥汉语习得者的母语迁移、汉语存在句的认知模型以及正误汉语存在句识别模型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墨西哥初级汉语习得者在识别汉语的存在句时:一、西语的负迁移影响到被试对“是”字存在句宾语和述语的识别;二、被试理解汉语存在句的“目的物一参照物”,“参照物一目的物”排列序列未显示出显著差异;三、被试在理解正确的存在句和错误的存在句时.理解策略有别。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结合了人的思维、行为、经验和表达等的思维方式,它深刻丰富地表达着人类对爱情的诉求.运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莎剧《暴风雨》爱情情景中的爱情隐喻及其特点,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方平译本和梁实秋译本进行比较,归纳出两译本在爱情隐喻上不同翻译策略并试图找出其不同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杨红樱的儿童小说,立足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的特点,符合儿童的心理情感,真正体现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理念,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儿童语言、童话式叙事以及女性特有的唯美细腻的感受等独特的创作风格,是引起孩子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童话故事集《原来如此》,1912年由美国长老会费启鸿师母最早译介到中国,题为《新小儿语》.《原来如此》是现代童话的典范之作,它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创作,同时又把成人的智慧、体验、思考和愿望熔铸于其中的奇幻故事.《新小儿语》的翻译为中国现代童话的写作提供了文体和语体的范式.为了契合原著口语化的特征,译者采用上海方言进行翻译,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语气、口吻和神态,译文也更为简明易懂,适合儿童阅读.这一译本不仅有助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而且对推动白话文运动进程也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9.
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心智,即以审美形式为中介,引导儿童关注和体察各种事物(人、自然、社会以及内心精神)。大量实践证明,拓展儿童经验领域,对心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美术学习作为一种拓展视觉经验的有效途径,亦即从视觉感知开始到视觉形象的创造,可丰富儿童的各种经验,尤其是视觉经验,从而使其心智得以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