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名”解     
《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句中的“自名”,课本未注,编者似乎认为易懂,其实不然。翻阅各选本,虽有少数选本对前一句中的“自名”有注,但却不尽相同:或注为“名字叫做”(见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按此注,虽讲得通,但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诗的结尾,作者以浪漫主义笔法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其中的“行人”与“寡妇”二句,注释者多译为“过路的人停留下来倾听,寡妇从床上起来心神不定地徘徊着”。这种解释,似觉不妥。第一,过路的人何以“驻足听”呢?曰:“因那鸳鸯的鸣声哀怨,故而停下来倾听。”但过路的人多种多样,是否都会为这鸳鸯的哀鸣而情动于衷呢?显然不可能。其次,从行文来看,这…  相似文献   

3.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竞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时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字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编写的《历代诗歌选》释“自名”为“自然要取名”,是人都要取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是可以的:但取什么名并无必然性,“自然要取名为罗敷”于理不通。邓英魁主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巴蜀书  相似文献   

4.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5.
谢春草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在《鹧鸪诗》一诗中有“雨昏青草湖滨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句,被称为“警绝”,因而获“郑鹧鸪”的雅称。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写《和友人鸳鸯之什》别具一格,被誉为“崔鸳鸯”。碧桃学士唐代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句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中句云:“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因而获得“碧桃学士”的雅号。杜紫薇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  相似文献   

6.
《刎颈鸳鸯会》一般被认为是说话人的底本.然而《刎颈鸳鸯会》中“右诗词各一首”、“未暇尽录”、“又调《南乡子》一阕于后”等重要的书面语形式和体制结构无法完全转换为口头语言,却具有明显的案头文学特征.小说后署有“秋山”,应是演唱者的名字,且有一定的广告功能.《刎颈鸳鸯会》很可能不是说话底本,而是给观众阅读的说话大纲  相似文献   

7.
杂谈更、点     
更,是我国旧时计时单位之一,用于夜间,汉代开始使用。高三册《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是课文中出现“更”的年代最早的文章。但最早的还要推班固的《两都赋》(“周以钩陈之位,卫以严更之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说:“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日。‘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文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文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竟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宇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  相似文献   

9.
金鸳鸯作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主要人物之一,其人物形象可概括为:名为鸳鸯实不得鸳鸯的至情女子,最奴才却又最不像奴才的人物造型,最终下场是以死明志。本文通过金鸳鸯的姓名意义、性格分析、人物形象这三大方面分析其文学内涵,进一步揭示《红楼梦》中贵族女性美好爱情终得不到美满结局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与教材内容配套的自读课本里有一篇文章《<红楼梦>物情态》,用“参透情天证佛天”来赞美鸳鸯的“忠”。可依我看,鸳鸯的“忠”并没有那么高尚,甚至还不乏其残忍的一面。《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就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天黛玉咳嗽数声,又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看着心疼就每天三四趟地去告诉贾母。这时的鸳鸯是怎么做的呢?她“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了”,这就是鸳鸯的“忠”,残忍的“忠”!作为贾母身边的一等“秘书”,鸳鸯手中握有一些太太奶奶们没有的特殊权力,但贾母不似先前般疼黛玉了,…  相似文献   

11.
《说文》说:“菜,草之可食者。”《尔雅》郭璞注说:“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菜蔬”或者“蔬菜”就是日常作副食品用的草本植物,其中有些原产于我国,有些自国外传人。  相似文献   

12.
古乐府《陌上桑》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的句子。崔豹《古今注》说“罗敷”是“赵国邯郸人”。《辞海》“或以为罗敷是女子常用的名字,不必实有其人。”并举《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的记载为例。那么罗敷为什么可作美女的共名呢?这还得从古代的双声叠韵谈起。陈第《屈宋古音义》有“古读罗为丽”,“罗”与“丽”同在古韵的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人们只知道“鸳鸯”是用来形容夫妻的,而不知道“鸳鸯”最早却是用来形容兄弟的.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鸳鸯的特性,晋朝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鸳好内思”,说的就是鸳鸯不能落单,否则就会相思而死.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收录的苏武与李陵诗中吟咏道:“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  相似文献   

14.
小说《鸳鸯针》全称《拾珥楼新镌绣象小说《鸳鸯针》。书共四卷,大连图书馆藏有第一卷。据我所知,此卷已是孤木。写刻。半叶八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第八、九、十页及七十九、八十叶板心下镌“觉世棒初刻”五字。著者真实姓名无考,题“华阳散人编辑”、“蚓天居士批阅”。首有序,后署“独醒道人漫识于蚓天斋”。  相似文献   

15.
<正>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转眼又到了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时刻,在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熬过炎炎酷暑的?让我们走进《红楼梦》,看看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是如何避暑消夏的。首先是衣饰方面。李白有诗《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在古代大热天,寻常百姓尽可裸睡消夏。可贾府乃公侯世家,公子小姐的一言一行皆有规矩束缚。《红楼梦》第三十六回,薛宝钗去怡红院探视贾宝玉,见贾宝玉屋里的大丫鬟袭人手里做的针线活,“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薛宝钗很是惊奇,因在古代,  相似文献   

16.
(一)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把《云仙啸》分在“明清小说乙部”,置《平山冷燕》后、《惊梦啼》前。孙先生未见原书,所以他误为章回体小说了。实际,这是五个短篇的自著汇刻,应分在《鸳鸯针》与《珍珠舶》之间。孙氏虽自云“分回与否,绝不能引为小说甲类乙类之别”,但辨析源流,仍自有其义例在。  相似文献   

17.
《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中有如下一段记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而《汉书·匈奴列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中也有相同记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两段文字相同,可知《汉书》因袭《史记》记载,但是两段文字在“田官”处标点不同。  相似文献   

18.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9.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仁乐山,智乐水。”好山好水,常常携手为伴,相依为邻。屈原早就作过山水的合唱:“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中国诗歌自曹操《观沧海》始,也繁衍出了一支名为“山水诗”的高贵清华的家族。故而在诗歌中,  相似文献   

20.
秦罗敷,中国文学史上多么出名的女子!然而,这“罗敷”到底是什么意思?学者们说,这是汉代美好女子的通名。《汉书·昌邑哀王传》有女子名罗,《汉书校注补》谓“罗即罗敷,古美人名,故汉女子多取为名”。不仅《陌上桑》以罗敷为主人公,《孔雀东南飞》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此名通用,确凿可信。然而,汉以前并未见有一个名为罗敷的古美人。因此,汉人仿效之说并无确切的依据。笔者认为,“秦罗敷’今日应读“秦丽华”。问题的实质,主要在于古代音韵的歧变。罗敷既是女子,当然与名在宦籍的士大夫记录准确不能相并,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