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是指那些原属行业管理,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学校所在省区市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其文科发展规划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笔者试着从"弯道超越""交叉融合""特色凝练""夯实基础"等学科战略角度出发,不断创新文科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努力构建合理、良性、有效的文科发展生态系统,以期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战略升级。  相似文献   

2.
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文科是其构建一流学科生态体系、推动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发展已成规模,在历轮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总体进步,且学科育人能力整体优于学科创新能力。然而,学科领军人才缺乏、标志性教学和科研成果产出不足是这类大学文科发展的普遍短板。按照学科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文科发展已度过“生成期”,目前处于“成长期”的前期。依据“量力而行、按需而为”的原则和欧内斯特·博耶的四类学术观,工科类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未来可以采取发展教学型文科、整合应用型文科、发展创新型文科等三种不同策略建成精品文科。  相似文献   

3.
黄孜隽 《海外英语》2024,(6):147-149+155
新文科背景下,我国高校文科专业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遇到一定的挑战,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高校英语的发展必然趋势。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英语人才,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应坚持以学生为主,创新教学思维,在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翟安英  眭国荣 《文教资料》2009,(34):157-160
目前,文科办学在我国工科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由于受到历史和现实条件、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文科在工科高校的地位不高、实力薄弱。面对文科发展定位、学科结构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工科高校要依据自身基础和发展要求,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打破传统的“小文科”思维模式,确立有特色的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科建设。  相似文献   

5.
发展文科,是行业特色大学完善学科结构、提升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当前行业特色大学文科的发展特点表现为:定位不够明确,过分强调服务于主干学科;整体实力较弱,且发展极不均衡;具备潜在的后发优势;内外部干扰因素使得文科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行业特色大学发展文科的路径选择为:科学定位,找准文科发展的合理位置;加大经济投入,完善组织、机制建设;坚持跨越式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发展文科,是行业特色大学完善学科结构、提升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当前行业特色大学文科的发展特点表现为:定位不够明确,过分强调服务于主干学科;整体实力较弱,且发展极不均衡;具备潜在的后发优势;内外部干扰因素使得文科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行业特色大学发展文科的路径选择为:科学定位,找准文科发展的合理位置;加大经济投入,完善组织、机制建设;坚持跨越式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对文科培养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文科必须重视并大力发展实验教学。文科实验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体现文科特色,注重文理渗透;以实验项目为核心,开展文科实验教学;通过教学方案来推进实验项目整体运作;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进行文科教育,是培养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素质的人才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决定着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前途和命运。加强文科教育,适应了日益明显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交叉综合的趋势,有利于形成适应科学、工业和文化发展的思维方式和造就能够文理结合、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为响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满足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各高等院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注重知识素养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关键要素。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推进新文科建设中应从加强社会协作、提升师资力量、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构建全面化和系统性的公共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文科建设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学学科,应顺应新文科建设的需要,在育人观念、人才战略定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构筑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特色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办学方式,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果。文章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合理利用文科教学资源,树立"文工交融"的办学理念,探索在文科院校背景下办好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有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加强社会建设是中共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对于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历史机遇。文科高职院校应按照社会需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社会建设领域所需人才培养模式,为党和政府提供和输送高素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推动行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面对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依托行业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抢抓机遇,科学规划,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创新平台,更好地为国家、社会、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需要着力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4.
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不少传统文科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生长点。这些优势生长点就在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部门和行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相结合的应用文科上。充分认识和积极准确地捕捉这类优势生长点,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并在一些新的交叉学科上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契机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学科建设要结合区位优势及特色,平衡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关注新时代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突出中国视野和现实关照,建构中国特色英语学科话语体系,加强英语专业师范性色彩,实现主动服务国家、地方发展战略职能。新文科强调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地方外语院系需结合英语专业学科内外的双重属性及跨学科性质,建构双重跨学科、多重跨院校的多层次学科融合体系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人才政策,逐步完成新文科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地方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健康成长,推进新文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科开放实验的实施与管理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科实验教学正在被广泛地重视和应用,已成为高等学校文科人才教育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而文科开放实验的实施与管理,则是其中的难点之一.该文以实验教学中心近年开展文科开放实验的实践为例,研究如何形成开放实验形式多样、管理层次清晰的文科开放实验体系,提出了新时期以人文素养、前瞻思维、多元能力、纵深学术作为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科研活动,使实验教学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专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其文科专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面对社会各方面的需求,高职理工院校要发挥行业背景和地方优势,其文科建设,应该染上理工的色彩,走学科交叉之路,以特色取胜.  相似文献   

18.
科学合理的文科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服务面向及满足社会人才需要。构建高校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应在特色性、实用性、平衡性原则的基础上,以课程体系、模拟软件、教学案例、学习资料、课堂实践、实训基地等为重点内容,树立重视文科实践教学形式与效果的教学理念,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文科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文科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文科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实验教学已经不再是理工科的专属,文科同样需要实验教学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通过比较指出文科与理工科实验教学的差异,并针对文科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改善当前文科实验教学及文科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迫切需要对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这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亦是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新文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指引、以知识应用为导向,促进跨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通过明确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组建新时代高素质师资队伍,制定适应新形势需求教学体系,建设“资金+平台+基地”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实施路径,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教—学—用—评”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国家、企业和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管理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